康德哲學
康德著作簡介康德作品中,《純粹理性批判》是其革命性觀點「先驗理想主義」的核心,也是基礎,於其中康德將研究方法從外部轉移到「反省」當中,並以其獨特方法考察了一切可能經驗之前在條件,並在這個基礎上處理了時間、空間、因果等等物理問題,提出唯有透過先驗理想論這樣的觀點,才能解決人類長遠以來所困惑的懸疑:「宇宙有無一個開端?」、「是否一切物質構造由單子組成?」、「在自然因果條件下自由是否可能?」、「在這個世界之內或者之外是否有一個「絕對存有」存在?」,並對「上帝」、「靈魂」、以及「自由」等等無可避免的先驗幻象進行辯證,得出除了「自由」這個觀念有先驗理想性之外,其餘無法通過先驗批判。 基於先驗理想主義的世界觀,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當中提出其道德觀點,唯有在自由條件之下的覺察狀態可以展現可被普世化的實踐(修行)規則,而已一種自律的要求使人類成為一種可以給自己立法的覺者;且道德作為一種「事實」,也就是這種自律的絕對命令的作為一種事實,本身就是實踐理性存在的唯一證據。 在《判斷力批判》中,透過對審美判斷以及目的論判斷的研究,康德展現「合目的性」作為最基礎的主/客觀理性原則,前者為人的覺性當中的自發性絕對感受(非來自經驗基礎的感受來源)之可溝通性進行了考察,並以審美作為一個人人皆有的經驗事實,為絕對感受的「客觀普世性」提供了證明、一方面以覺性的基本性格 -- 自由連結了《純粹理性批判》,另一方面將此自由的結果,即一種可普世溝通的主觀感受,拿來為《實踐理性批判》當中的絕對價值提供另一類的佐證。 《道德形上學基礎》是向一般大眾介紹其道德觀點的小書;《實用人類學》則參與當時社會科學、民族誌、神經科學等等議題的討論;〈答「何謂啟蒙?」這個問題〉分析人因為懶散、懦弱的劣根性而自願放棄覺性的自由,而陷入自我招致的痛苦循環當中不想自拔,並且為每個個人如何於一個社會體制中一方面作為一個具有經驗性責任的社會角色,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自由人的情形中該如何自處,給出實用的建議。《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回應人本性善或者性惡,並給出其宗教觀點 -- 宗教信仰作為一種從未啟蒙到啟蒙之間的一種過度;〈論永久和平 -- 一項哲學性規劃〉、〈於世界公民觀點下的普遍歷史之觀念〉等等文章也值得一讀。 線上資源康德原典與翻譯線上資源: 牟宗三先生講述康德影音資料: 勞思光先生:《康德知識論要義新編》電子書: 李淳玲談康德: 文哲概述康德美學及新近文獻整理: 康德哲學的論壇文章 [ 發表文章 ] [ 瀏覽文章 ] 康德哲學的分類地圖 Developed by MEPO Humanity Technology - http://mepo.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