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http://www.stnn.cc:82/geography/200605/W020060531208465871794.jpg[/img]
慧理係西印度僧人,史稱“天竺僧”,東晉鹹和初,從中原雲遊入浙。據傳,慧理登武林山時,見有一峰,嘆道:“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時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故山名“天竺”,峰名“飛來”,地名“靈隱”。於是慧理在飛來峰下建靈鷲寺(龍泓洞側,明末毀)。
鹹和三年(328年),慧理在北高峰下建靈隱寺;鹹和五年(330年)在澗右建下天竺翻經院,原為翻譯經卷之處,後因天竺山亦名“靈山”,曾改名“靈山寺”;而後又建靈峰、靈順,故史稱慧理“連建五剎”。據《靈山誌》稱,“飛來峰北麓有靈鷲寺,故峰隨易其名”,“靈鷲寺後有理公岩(亦名燕寂岩)”。靈鷲寺的位置在今理公塔前,後人以為靈隱寺即靈鷲寺,實誤。由於靈隱、天竺寺院由慧理創建,故後人尊奉其為靈竺開山祖師。
《靈隱寺志•開山卷》稱:“慧理連建五剎,靈鷲、靈山,靈峰等或廢或更,而靈隱獨存,歷代以來,永為禪窟。”據傳,西溪石人嶺下的夕照庵為慧理晚年退隱之處,現今龍泓洞側的理公塔則為歷代紀念慧理祖師的建築物。
靈隱寺正對的飛來峰峰巒,被稱作呼猿峰,又叫白猿峰。它的得名,也與慧理法師聯繫在一起。據說慧理法師宣稱這座山是天竺國飛來的靈鷲山嶺時,很多人對此將信將疑。慧理法師卻很有把握地說:“這山嶺一向來住有兩隻猿猴,一黑一白。如果這山確係飛來,那麼黑、白二猿也一定會相隨而來。”說完,他來到山腳的洞口,俯身洞內呼喚。果然,隨著他的喊聲,有一隻黑猿和一隻白猿從洞中奔躍而出。大家這才相信他的話,把這個洞稱之為“呼猿洞”,而把這座山的山峰呼之為“呼猿峰”。
關於靈鷲飛來和黑白二猿相隨的說法當然是傳說,但是慧理法師在此開建靈隱寺後,卻確確實實養過一頭白猿。
據記載:慧理法師養的白猿很通人性,非常活潑。白天,它在溪澗中嘻耍跳躍;夜晚;松風低鳴,明月高懸,澗水丁冬,白猿偶一吟嘯,淒哀婉轉。慧理為此有“引水穿廊步,呼猿繞澗跳”的詩句,描述自己養白猴的樂趣。靈隱的猴群最多時是在南朝劉宋時期,有一個法名智一的僧人,敬仰慧理法師,養了一大群猴子。智一法師自己因此被人稱為“猿父”。
自此以後,靈隱山谷間就時常有猴子出沒。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一條清澈透亮的冷泉,雜以松鳴水吟,偶或響起一聲猿嘯,此情此景的確給人以無窮的情韻和遐想。因此南宋曾定臨安錢塘景色,共有八景,而“冷泉猿嘯”即為八景之一。當時的遊人常把到冷泉邊聽猿嘯當作重要的遊覽內容,文人墨客更是以此為題材,寫下不少詩篇。如南宋浙江嵊縣人吳大有即作有《聽猿》一詩。詩寫道:“月照前峰猿嘯嶺,夜寒花落草堂春。同來蜀客偏腸斷,曾是孤舟渡峽人。”詩人大約是陪同一位四川客人來遊玩的,客人坐船沿長江三峽而下來到杭州。三峽兩岸的猿嘯淒哀令人悲涼不已,現在在這裡又聽到猿嘯,難免勾起鄉情而哀痛腸斷了。
宋元以降,靈隱的猿猴逐漸減少,到清代時已經很難再見到猴子,不過從零星的記載中還可以尋到猴子的蹤跡。清順治六年(西元1649年),靈隱寺有僧人看見過白猿,它通身皎潔,白如積雪,在月光映襯下更顯潔凈可愛。第三年即1651年,僧人們又在青蓮閣下看見一頭黑猿。那黑猿居然頭上戴著一頂斗笠,像是在匆匆趕路。僧人們一齊驚呼起來,那黑猿受了驚嚇,發出一聲輕微的吟叫,然後跳過溪澗奔竄而去。當時的人們把這一白一黑的猴子的出現看得很神奇,有人甚至認為這就是慧理法師當年從呼猿洞呼喚出來的黑白二猿。這就未免太神奇了,從慧理法師開山建寺到清順治年間,其間歷經一千三百多年。但靈隱山谷間早年有猴子卻是事實,而猴子的最早的豢養人就是慧理法師。他為靈隱寺這巍巍禪寺奠基開山,同時也為靈隱山谷增添過“猿嘯”這一項景觀。
[img]http://www.stnn.cc:82/geography/200605/W020060531208466257887.jpg[/img]
故事摘自 <星島環球網>
評: 飛來峰關於猴子的這段故事我以前不知道,但白猴我今年在西藏旅遊期間有夢到過,真是很奇妙的經驗
更正: 我夢到的是猿,不是猴,而且還有些好看的佩戴 (應該就是 Hanuman吧,印度人都知道的,Hanuman會扛著大山飛,慧理大師大概就是把這則故事倒賣了一下,外加他有神通,大家就都看到白猿了,漢人的想象力不高啊,哈哈 :-P
我只是實話實說,佛菩薩們別打我屁股啊)
Edited 3 time(s). Last edit at 11/05/2011 04:09PM by mimizorro.
(
編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