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Re: 給 Google 掌聲:豁出去!Google.cn 搜到「六四」 / 自由時報

Google:已無意願依中國政府要求過濾搜尋結果

分類標籤: 網路  公共議題  網路公司
Google:已無意願依中國政府要求過濾搜尋結果
央廣 更新日期:"2010/01/13 08:05" 吳寧康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13/58/1yp0p.html


網路搜尋巨擘谷歌(Google)法務長(Chief Legal Officer)杜魯門(David Drummond)12日表示,Google遭到源自於中國的高度精心設計的網路攻擊,已無意願按照中國政府要求審查搜尋結果。

Google在12日表示,發現中國人權人士的電子郵件帳號,遭到「高度而精心設計的網路攻擊」,有可能退出在中國的營運。

雖然Google並未特別指明中國政府,但它表示已不再有意願在中國的搜尋引擎上按照政府的要求審查結果,而這個決定可能迫使Google關閉在中國的網站和辦事處。

目前還不清楚一旦退出中國市場,將對Google的業務營運造成什麼打擊。中國是全球網路人口最多的國家,但網路公司Analysys International表示,去年在中國的搜尋市場中,百度佔62%,Google只佔29%。

Link: http://www.google.com/press/new-approach-to-china/update.html

关于谷歌中国的最新声明
2010 年3 月 23 日

David Drummond, SVP, Corporate Development and Chief Legal Officer

今年1月12日,我们在本博客上宣布,Google及另外二十余家美国公司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复杂的网络攻击,在对这些攻击进 行深入调查的过程中,通过我们所收集到的证据表明,几十个与中国有关的人权人士的Gmail帐号定期受到第三方的侵入,而这大部分侵入是通过安装在他们电脑上的钓鱼软件或恶意软件进行的。这些攻击以及它们所暴露的网络审查问题,加上去年以来中国进一步限制网络言论自由,包括 对FaceBook、Twitter、YouTube、Google Docs 和 Blogger 等网站的持续屏蔽,使我们做出结论:我们不能继续在Google.cn搜索结果上进行自我审查。

从今天早上开始,我们已停止了在Google.cn搜索服务上的自我审查,包括 Google Search (网页搜索)、Google News(资讯搜索)和Google Images (图片搜索)。 访问 Google.cn 的用 户从现在开始将被指向Google.com.hk,在这个域名上,我们将提供未经审查的简体中文搜索结果,这些为中国大陆用户设计的服务将通过我们在香港的服务器实现。香港地区的用户还将继续通过Google.com.hk获得跟现在一样的、未经审查的繁体中文搜索服务。在我们进行迁移的过程中,由于香港服务器负荷的增加以及这些变化的复杂程度,用户可能会发现搜索速度变慢,或发现某些产品暂时不能访问。

实施我们做出的在Google.cn上停止审查搜索结果的承诺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我们希望全球尽可能多的用户都能访问到我们的服务,包括在中国大陆的用户。中国政府在与我们讨论的过程中已经十分明确地表示,自我审查是一个不可谈判的法律要求。为此,我们相信,一个解决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可行方案是在Google.com.hk上提供未经审查的简体中文搜索结果——它完全符合法律要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大陆用户对信息的访问。我们十分希望中国政府尊重我们的这一决定,尽管我们知道,用户对Google服务的访问有可能随时被阻止。为此,我们将密切监测网址访问问题,并制作了一个新页面,用户可以实时地了解到在中国哪些Google服务是可用的。

至于Google的广泛的业务运营,我们计划继续在中国的研发工作,并将保留销售团队,然而销售团队的规模显然部分取决于中国大陆用户能否访问Google.com.hk 。最后,我们要清楚表明:所有这些决定都是由美国的管理团队做出和实施的,没有任何一位中国员工能够、或者应该为这些决定负责。自我们在1月份发布博客以 来,尽管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他们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专注于服务我们的中国用户和客户。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深深的骄傲。

紐約時報:谷歌(Google)網路攻擊 源自中國學校 / 路透社

分類標籤: 網路
路透紐約18日電 / 2010.02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今天引述相關調查人員報導,谷歌(Google)等美國公司受網路攻擊事件,可追溯至中國大陸一所頂尖大學及一所與中國軍方有關的學校。

這些相關人士告訴紐時說,捲入其中的是上海交通大學及山東藍翔高級技工學校,網路攻擊可能比原先猜想還早,自2009年4月便開始。

谷歌企業通訊負責人哈澤貝克(Jill Hazelbaker)表示,調查仍在持續,此外無可奉告。

兩所學校尚未發表評論。中央社(翻譯)

給 Google 掌聲:豁出去!Google.cn 搜到「六四」 / 自由時報

分類標籤: 網路
自由時報 2010.01.14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an/14/today-fo1.htm

過去配合封鎖 昨起不再過濾

〔國際新聞中心、記者王珮華/綜合報導〕為了對抗中國網路監控,Google豁出去了!就在發布違抗中國網路審查機制的聲明之後不久,攝於一九八九年六四民運期間、為中國當局所禁的「坦克人」照片,已能在Google.cn網站上搜尋到。

「六四」、「坦克人」、達賴或法輪功等關鍵字在全球都可輕易搜尋到相關網頁內容及照片,唯獨在中國找不到。不過,十三日起在Google.cn搜尋已經可以找到,顯示Google可能已停止過濾搜尋結果。

六四等關鍵字 頓成熱門搜尋

根據網路流量工具cn.alexa.com中文官方網站的統計,「六四」、「天安門」、「法輪功」、「Google退出中國」全成了熱門搜尋關鍵字,網友打趣稱「中國網路意外提前解放!」

一九八九年中國鎮壓天安門民主運動期間,一名男子勇敢站在整列解放軍坦克車前方的照片,一躍成為全世界的頭條新聞,但在天安門事件屬敏感議題的中國,這張照片仍遭查禁。

不過,就在Google宣布不願再接受中國政府對其網路搜索結果的審查之後,利用Google.cn搜尋,可立刻看到這張照片。中國另一熱門搜尋引擎「百度」則無法找到這張照片。

這名「坦克人」,據說是名叫「王維林」的男學生,但此人到底是誰?他的身世,他現在的狀況,他在這一行為中的動機、事件的結局,其實都還存在重重謎團,近年來也不斷出現各種猜測和傳言。

中央社特稿:谷歌尋不著 未來中國也迷茫

分類標籤: 網路  公共議題  國際現勢
中央社記者張銘坤上海特稿 2010.01.13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01130340

在台灣,Google一下,讓很多人很容易找到想看的內容;在大陸,Google常常無法搜尋到東西,是不太像Google的Google(谷歌)。

美國時間12日,谷歌資深副總裁在網上貼文表示,不願意繼續審查「谷歌中國」搜索到的結果,如果和中國政府不能達成協議,公司考慮關閉「谷歌中國」網站以及中國辦事處。

谷歌今天的困境其實早可預見,即使Google為了在中國發展取了個中文名字「谷歌」,並不會讓谷歌受到中國官方的歡迎,因為「網路自由搜索」在現在的中國政治上仍是個禁忌,對谷歌來說猶如一道卸不下的緊箍咒。

谷歌中國前總裁李開復,2005年從微軟跳槽至谷歌負責拓展中國市場,李開復一度曾帶領著谷歌很有氣勢的要跟中國網路搜索引擎「一哥」百度競爭,但是畢竟有志難伸,到李開復去年9月辭職,谷歌和百度差距仍是非常遙遠。

去年除了李開復辭職,谷歌還受到多起負面事件打擊,包括去年6月中國指控谷歌中國存在大量淫穢色情和低俗資訊,違反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嚴重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去年11月又遭中國作家協會指控谷歌公司盜用中國作家作品,要求賠償。

這些一連串的負面事件,對谷歌的傷害只限於中國地區,最讓谷歌形象受損的是谷歌當年為求生存,接受中國對其搜索結果實施審查,嚴重損害谷歌在全球的形象,況且這一退讓並沒有換來谷歌在中國發展起來,谷歌賠了夫人又折兵。

從北京奧運會曇花一現的「暫時性網路開放」結束後,可以明顯觀察出中國至今沒有放開媒體限制的跡象,甚至打著維護青少年身心打擊色情等旗號,對媒體自由施加更嚴重的打壓。

此間人士認為,「在胡錦濤 (中共總書記)任內不太可能放開政治和媒體,下一任領導人也不知道有沒有勇氣放開,只能等著社會上積累壓力愈來愈大,讓結果變成無法預測」。

中共凡事想控制,最後可能凡事都控制得更糟。就像中國官方對房市打壓,結果是愈打壓漲得愈多,市場力量一直隨著經濟成長,官方也難與市場力量抗衡。

網友譏諷改編成歌詞說「沒有房地產就沒有新中國。房地產,它辛勞佔耕地;房地產,它一心謀暴利。房地產它忽悠就能活; 房地產它一心救中國,它指給了富豪圈錢的門路,它引導政府走向豪奢。它堅持了瘋漲8年多,它改善了官員的生活;它構建了升官GDP,它收取了稅費好處多。」

中國的控制不按市場的規律走,形成畸型的發展,帶頭發財的往往是國營企業、政府官員,經濟制度既完全不像是社會主義,也不是西方的資本主義,讓人很難定義和解釋中國的現況,更遑論推想中國的未來。

尤其是一面發展經濟,一面對民主自由壓制,矛盾嚴重。中共現在能封了谷歌,讓谷歌搜尋不著,問題是中國自己沒有了Google(可以搜尋自己方向的方法) ,要怎麼Google未來呢?

Re: Google:已無意願依中國政府要求過濾搜尋結果

分類標籤: 網路
深深感覺假如 Google 此舉真的奏效,會對中國的發展產生某種轉折性的影響。

[言論自由] 谷歌特例發布攻擊訊息 為言論自由發聲

分類標籤: 網路  公共議題
谷歌特例發布攻擊訊息 為言論自由發聲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1/13 13:05" 翻譯 蕭倩芸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13/19/1ypi1.html

(法新社舊金山12日電) 谷歌(Google)發現針對中國維權人士「高度精心設計」的網路攻擊後,今天表示不再過濾網路搜尋引擎的搜尋結果,且揚言將停止在中國的營運。

谷歌法務長莊孟德(David Drummond)表示,在谷歌網站攻擊事件外,他們也發現超過數十個在美、中及歐洲支持中國人權運動的Gmail信箱使用者被第三者定期侵入。

莊孟德指出,這次谷歌反常的將這起網路攻擊事件對外公布,不只因發現整起事件牽涉人權與安全,也因這件事觸及全球有關言論自由辯論的核心。

他同時也表示:「重新檢討中國的業務營運是個相當困難的決定,我們也了解後果恐將影響深遠。」

谷歌指出,他們使用了研究攻擊事件的資訊,改善它的網路安全。

谷歌發言人史崔克(Gabriel Stricker)表示,該公司正努力保障系統安全,確認實情,並通知有關單位。(譯者:中央社蕭倩芸)

谷歌退出中國?希拉蕊:嚴重關切與質疑

分類標籤: 網路
谷歌退出中國?希拉蕊:嚴重關切與質疑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1/13 13:37"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13/5/1ypkm.html

(中央社記者胡立宗華盛頓13日專電)針對谷歌(Google)因駭客針對性攻擊可能退出中國市場一事,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今晚強調,美國正等待中國政府說明此一引發嚴重關切與質疑的事件。

谷歌今天稍早表示,因為發現針對中國維權人士的網路攻擊,今後將不再過濾網路搜尋引擎的搜尋結果,並揚言將結束在中國的營運。

正在南太平洋訪問的希拉蕊,今晚罕見地就單一企業發表聲明。她在聲明中強調,已經聽取過谷歌對相關事態的簡報,而這些情況引發嚴重關切與質疑。

聲明指出,美方正等待中國政府說明,在事態更為明朗後,將做出進一步回應。

希拉蕊表示,現代社會與經濟的關鍵,就在網路活動的可靠性,而她在下週的演說中,也會強調21世紀不能欠缺網路自由。990113

谷歌若退出中國 大陸業界:將是最蠢決定

分類標籤: 網路
谷歌若退出中國 大陸業界:將是最蠢決定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1/13 17:49"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13/5/1yq3p.html

(中央社台北13日電)谷歌(Google)可能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傳出後,引起大陸網路界人士不同反應。有人說這對大陸網民是一大損失;還有說法稱,放棄中國等於放棄半個未來世界,將是谷歌歷史上最蠢的決定。

由於可能遭到來自中國的重大網路襲擊,谷歌高級副總裁、公司發展兼首席法律顧問莊孟德(DavidDrummond)在公司官方部落格表示,Google正在評估中國業務營運的可行性,並可能完全退出中國市場。

對於谷歌可能撤出中國一事,大陸資深網路人士謝文認為,這對中國的網路產業是不利的訊號,並用「損失非常慘重」來形容谷歌若真撤出對中國網路產業帶來的影響。

與此同時,謝文也批評谷歌在中國的發展政策,顯得「過於自我為中心」。

他說,「比如他們(谷歌)的信條『不作惡』,在一些人的角度看來,則是幼稚。」

無論如何,據中國新浪網,謝文認為,「中國需要挽留谷歌這樣的企業。」

一項最新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搜索引擎市場規模達人民幣69.5億元,比上年增加38.2%;其中大陸最大搜索引擎百度的市場占有率為63.1%,谷歌為33.2%。

Global Equities Research分析師喬德利(TripChowdhry)說,谷歌營收的8%到10%來自中國,若退出中國大陸將損及獲利。

他評估,「(谷歌)如果離開,最終也將回來,因為中國民眾有此需求。」

中國大陸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則直言,谷歌若撤出對大陸網民是巨大損失,投索引擎市場若一家獨大,對產業發展不利。

不過,中國IT與網路界著名人士唐駿發表看法說,谷歌若撤出中國,對大陸網民來說無所謂,「但這將是他們(谷歌)做出的歷史上最蠢決定,放棄中國等於放棄半個未來世界。」



Edited 2 time(s). Last edit at 01/13/2010 10:18PM by gustav.
(編輯記錄)

這些覺得 Google 「很愚蠢」的人,好像真的不知道 Google 為什麼會考慮退出中國。

他們好像真的不知道......

谷歌重原則棄商業利益 維權者:值得尊重

分類標籤: 網路
谷歌重原則棄商業利益 維權者:值得尊重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1/13 17:49"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13/5/1yq3l.html


(中央社記者劉正慶北京 13 日電)全球知名網路搜尋引擎公司谷歌(Google)宣佈最終可能退出中國市場後,大陸維權律師滕彪認為,谷歌堅守自己的原則而放棄商業利益,值得尊敬。

對於退出大陸市場,谷歌全球總部副總裁兼首席法律顧問莊孟德(David Drummond)在聲明中指出的2項理由是,谷歌有證據顯示,中國人權活動人士所使用的Gmail帳戶被攻擊,而且在美國、歐洲的大陸維權人士的帳戶,也經常被第三方侵入。

滕彪接受記者訪問時就指出,自己的谷歌電子郵箱帳戶不斷被大陸當局侵入,導致他無法正常進入郵箱收發 Email,有時,入侵者還用他的郵箱四處寄發病毒郵件,所以莊孟德指控的情況確實存在。

此外,對谷歌在聲明中說,發現網路攻擊存有安全和人權上的問題,並稱言論自由是全球更重要議題的核心,滕彪對這一說法也表示認同。

他指出,雖然谷歌的退出會讓大陸互聯網(網際網路)發展更加倒退,但從國際形勢和中國民間社會的發展來看,大陸走向言論自由的時代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而谷歌的退出,只會讓更多人利用「翻牆」的方式獲取訊息、瞭解大陸更多的真相。

根據最新的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大陸搜索引擎市場規模達人民幣69.5億元,百度和谷歌2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就超過96.3%,其中,百度佔63.1%,谷歌只有33.2%。

滕彪說,谷歌不再搶佔中國市場後,除了會使大陸許多人的研究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外,百度佔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對未來大陸的網路壟斷反而是比較大的問題,將來只能靠國際社會和民眾向北京當局施加壓力,不要再讓官方過濾掉一些訊息。



Edited 1 time(s). Last edit at 01/13/2010 10:18PM by gustav.
(編輯記錄)

美國國安局監控爭議再起,Google、Facebook、微軟等知名公司後門大開?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陳芷鈴編譯發表日期:2013/06/11
                        


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日前被揭露透過九家美國網路公司,秘密取得上百萬位美國公民的通聯記錄,以及國外人士的電子郵件、影片與其他資料。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的發言人特納(Shawn Turner)表示,對於透漏此項消息的相關人士,N.S.A.已建立洩密罪行的相關報告。

據紐約時報報導指出,美國政府在過去十年間,斥資數十億元於猶他州打造大型數據中心,用以無限期儲存大量個資,並且在美國境內各地設置資訊攔截點,更發展出運算速度極快的電腦來破解防護密碼。英國衛報更在上週六公開N.S.A.掃視資料範圍的全球熱點圖,顯示在2013年3月時,N.S.A.從網路上收集了九百七十億筆資料,其中約有14%來自伊朗、3%在美國境內,有些則是流經美國境內伺服器的國外資訊。

由於人們的通訊方式與過去大不相同,政府除了竊錄談話或攔截通信等內容之外,更可透過整合所有單一數據進行配對後,推算出個人的生活行為模式。例如比對個人的刷卡或自動收費記錄,就可大致了解其日常生活是如何進行,這些資訊整合的結果遠比單純竊聽更具全面性與精準度。根據IBM的統計資料顯示,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與社群媒體等通訊方式更為多元的今日,全球每天所製造的資料量高達百萬的三次方位元組。政府已可藉由整合與比對,從如此龐大的資料量中歸納出各種模式與相關性。

布希政府於2006年展開情報先進研究計劃(Intellig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ctivity,IARPA),意圖加速美國政府領先於潛在敵方的情報收集優勢,IBM的超強運算電腦Watson即為此計畫所欲發展的範例之一,能夠幫助N.S.A.更大量且快速地收集及分析情報資訊。紐時報導更進一步指出,利用「三角定位(Trilaterization)」來追蹤所在位置也是情報機構大力發展的技術,利用手機訊號塔台的資料,可得知一個人所在的海拔高度或樓層位置,甚至可配合電腦運算來預測可能經過的路線。媒體所揭露的秘密計劃,再再顯示非法監控技術的日新月異,然而,面對這一切指控與質疑,美國政府表示只是媒體的臆測想像,未有任何不法行為。

原文出自The New York Times

圖片出自WIKIMEDIA COMMONS

文章出自:數位時代 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2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