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維基百科與惠普實驗室都在做的新事:「海納百川、嚴格整合」 / Mr. 6

Source from Mr. 6: http://mr6.cc/?p=3464

--

這兩周看到兩篇報導,可以沿伸到同一個趨勢、同一件事情。

第一篇是英國衛報文章提到維基百科目前面臨一個轉型危機--維基百科已經不再是共製的奇蹟。它說,維基百科自2001年1月創立開始花了五年的時間達到100萬則文章(這已經很驚人因為大英百科百年來也只有4萬則文章),但之後只多花了一年又五個月就多了100萬則文章。2004~2007年可以說是維基百科的超級成長期,在那段時間維基百科的重度使用者也從幾千人爆漲到30萬人。但,這篇是說,維基百科的官方統計資料顯示,首先,第三個100萬文章花了幾乎兩年才完成,以日來看,2007年的維基百科每天有2200則新文章加入,現在已經幾乎被腰斬50%,每日只剩下1300則加入。重度分享者從自前兩年只成長了61%,比以往成長都還慢。

看了以上數字,會覺得這篇文章太「杞人憂天」了,畢竟世上的百科資料也是有限啊,該找的都找進來了當然就沒有新資料了。但文章又引用極被敬重的矽谷史丹佛旁邊的PARC實驗室的科學家研究。這份研究可是將維基百科的所有資料下載、用60台電腦來分析裡面的內容,結果發現維基百科的「管理」和之前有了極大的改變,維基百科是可以修改的,每次修改後會有人看看是否ok,若不ok那你的修改就會被「Revert」回去。這次PARC發現這個「Revert」率有了重大的變化,現在有些維基百科的重度編輯,他們的修改被「Revert」的機率只有低到1%。但,有些輕度的編輯(每個月只改2~9次),他們比較少在維基百科改東西,他們被「Revert」的機率竟然從2004年的5%,一路攀升到2008年的15%。而那些超輕度編輯,他們被「Revert」的機率現在更是高達25%。

他們將這個現象歸於人性的排擠效應,舊的人會守住,避免新的人過來;常認識的人會互相綁住,不讓那些不熟的人進來。從小學教室就是這樣,到了維基百科還是這樣,這是「人性」。這篇文章舉了實際案例表示,維基百科現在已經變成一小群編輯所掌控的地方。而另一個原因是,維基百科長久以來一直有兩派,一派是「精簡派」(deletionists),認為維基百科應該被修整到最精實就夠了,另一派是「海納百川派」(inclusionists),認為維基百科應該像海綿一樣繼續吸收各方精華。結果現在顯然是「精簡派」大獲全勝,維基百科依這樣的速度即將失去了Web 2.0大家共同智慧的精華。

但真的是「失去」了什麼?

還是……. 我們「得到」了什麼?

維基百科這樣走,我們是可以預見的,但世界就是這樣,充滿了摸不到的角落,才讓每一個人所努力做的創意有發揮的空間,不然,什麼都靠眾人共製,個人就沒有發揮的空間了。

如果說到的是「競爭」,那維基百科示範了一招最厲害的手法,它收集了很多很多的精華,最後愈編愈好;這一小群的編輯雖然可能都是「精簡派」,但最後是「海納百川」的結果。它告訴我們一個成功的維基百科,是「海納百川之後的嚴格整合」。

無獨有偶,這個周末,《紐約時報》也出了一篇觀點在美國網路界整個傳開,它也是在講「海納百川之後的嚴格整合」。這篇文章喊出一個簡單的呼籲:「企業的研發部門不應再採閉門造車,應將主力放在整合!」這篇文章指出,像惠普的實驗室換了一個頭目後,現在推出了一些整合動作,惠普指出他們在八個領域需要學術資源,向各大學徵求,若通過者就給他們學術預算補助,每年的預算給一個實驗室都是大約在一年7.5萬美元(250萬台幣)左右,今年才剛剛將這筆錢分別發給46間大學的61個專案,除了美國外,還有11個其他的國家的大學也拿到了這筆錢。這61個專案中有31個還繼續得到第二年的支援,可見惠普這個研究計畫真的是長期的。IBM之前也都是這樣。

美國很多大企業都養有「實驗室」,包括IBM、奇異、惠普、AT&T…,這些實驗室以往都是「閉門造車」,規模之大,已經不只是「室」,可能是整個地方造鎮,裡面擺的不是工廠與工人,而是大批大批的掛著「Ph.D」的科學家、學者,規模可媲美國家級的單位。蓋這種大型實驗室來發展新創產品在三十年來一直都是這些高獲利的上市科技大廠的「秘密武器」,這文章引用了MIT史隆商學院的研究指出,閉門造車的實驗室能成功的關鍵原因是,從前的資訊流通的成本高,大家只能在國際會議有效率的交換意見,就連同一座實驗室的研究員也只能在吃飯的時候在餐廳一邊看窗外陽光草皮鳥叫聲,一邊交換一下意見,所以將一群金頭腦關在一起,加總的智慧是任何一個地方(甚至在學校)都不及的。

但網路改變了一切。「網路」上面的智慧加總,可能又是一間實驗室的好幾百倍!MIT學者表示,現在還關起門來做R&D已經不是最有經濟效應的方法了,他們說,現在應該走的是一個「聯合研究」(federated)的路線,而企業的研究部門,不必自己創造,而是當一個「統合者」、「整合者」的角色,整合公司內外的智慧!

兩篇文章,都是和「海納百川之後的嚴格整合」有關的,這和我的想法吻合。我認為,現在最強的能力可說是「整合」而不是「自行開發」。這件事從創作、管理……一路到寫程式,都是這樣。外面可以找到免費的軟體,善用他們,「拼湊」成更有價值的東西。你要有能力來作「整合」,當然在沒有侵權的情況下作整合,用網路這台龐大的支援部隊,輕易超過一些傳統者。

你說,這是創造的墳墓?我說,人本來就是如此。我們以為自己的創造是前所未有,其實是從0歲到30歲所看到聽到聞到摸到想到的潛移默化出來的結果。我們每個創意者,哪怕是詩人、作詞家、作曲家,都在我們周遭吸收來的幾百樣素材中做成一個組合。現在我們將這個組合更檯面化,也更有「意識」的去做這個組合,去研究要怎麼將這個組合做得更好。

有人說,我很擅長「整合」;經過多年寫作,我愛上了「整合」的感覺。我喜歡在平時搜尋靈感,尋找好的拼圖,依我想要的模樣,拼出更美的圖樣。如果說2008年和1998年不同處是「資訊爆炸」,多了幾億筆資訊在那邊泊泊冒出來,那麼「整合」就是未來的黃金所在。

上周五提到電子書平台愈來愈成熟,因此徵求對未來寫作有興趣的志工,召募網路素人加入一支「未來文字團隊」。有興趣者請與我報名 contact.mr6@gmail.com ,我們將一起研究「整合」資訊的新手法、新技巧、新市場、新模式。我們將會是那個獲利的人,而我們一起則又將寫下以前人從來沒有寫過的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