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神聖生態學》推薦序

《神聖生態學》推薦序

分類標籤: 原住民
《神聖生態學》推薦序
2023-11-21 書介生態
作者:
林益仁
這一篇推薦序一方面介紹我如何認識Fikret Berkes教授以及他的這本經典作,另一方面則是提供此一生態人文思想是如何引介至台灣學界的一段社會歷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幾年前的一場晚宴中,當時林務局(現在已經升格為林務署)的林華慶局長提出翻譯的邀請,於是點燃了這本書翻譯的初衷。當時,我協助林務局帶著Berkes教授以及林務局各林管處的同仁代表,首度與魯凱族民族議會合作,以「當我們同在一起」的標題在魯凱族的傳統領域裡進行走動式工作坊,探討自然資源的共管機制可行性。Berkes教授在旅途中,始終保持著謹慎與留意的態度適時地給予建議與促進彼此對話的鼓勵,讓我印象深刻。也是因為這趟走動式的工作坊,後來催生了如今的林務署與各原民部落的狩獵共管的相關討論與機制。這本《神聖生態學》承載了Berkes教授畢生的學術精華,但更難得的是他親自在台灣原民部落走動時所體現的學者風範。這本中文版的《神聖生態學》出版,首先感謝林務署長林華慶博士的大力支持,同時也感謝翻譯者黃懿翎優異且流暢的譯筆,她是我指導的研究生也是長期協助翻譯的夥伴,曾經合作翻譯《像山一樣思考》以及像《野犬傳命》等生態名著,這本書的出版也感謝「台灣共用資源治理學會」理事長顏愛靜教授在申請經費上的協助。最後,要感謝的是大塊文化出版社願意不計代價地支持這樣的學術經典作品在中文書市上流通。




1999年9月,我在倫敦完成博士學位,預定回到世新大學的社會發展研究所任教。當時擔心台灣在關於生態人文論述的學術資料不多,於是徵得圖書館同意,為圖書館在國外購得相關圖書,其中的一本就是剛出版的《神聖生態學》第一版。初看書名,我以為是在博士論文中所處理的「宗教與生態」學術論述,後來才知道是對於「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的扛鼎經典大作。「神聖」一詞用於形容生態學,確實跟這門學科的自然科學屬性有些格格不入,因為一般人會認為「神聖」的範疇應該屬於宗教人文領域的研究,而非自然科學。但剛好相反,Berkes教授的論述主張從傳統生態知識的角度來看,自然與人文社會領域應是彼此互融,相得益彰的。放在當今學界講求跨領域研究的重要性來看,這本書的論述與內容可説是非常適切的例證。於是,這本書就成了我在世新研究所教授關於生態論述時給學生的重要閱讀文本。不僅如此,它更在二十世紀末的台灣社會有關原民狩獵文化與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矛盾爭議中,提供了一條可供互相對話的知識途徑。同樣地,在馬告國家公園的共管爭議以及後來在司馬庫斯發生的櫸木事件中,這本書的內容都支持了原住民族知識對於自然保育的價值與應用性。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台灣還沒有很多自己的研究例證的年代,《神聖生態學》書中所提的論述與例證如果說是台灣相關研究者的指路明燈,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2003年在英國的University of Kent舉辦的國際保育生物學年會中,我第一次聽到Fikret Berkes教授的主題演說,他的演講內容正是強調在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所擁有的在地傳統生態知識是非常可貴的,這些文化資產對於保育世界上的自然資源具有非常關鍵的地位,同時這些知識亦能帶來在地社群的生計福祉與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他的一席演講對於正遭受馬告國家公園推動共管機制挫敗的我與一些原民夥伴而言,真是打了一劑強心針。同時,也鼓舞了我們繼續在原民部落中推動傳統生態知識的認識與建構,不知不覺就已經過了二十多年了。Fikret Berkes教授的研究貢獻,除了提出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性之外,同時對於「共有地」(commons)的理論化以及如何在共有地或是共有資源中透過共管的機制,得到互蒙其利的效果做出了貢獻。前者,是跟已過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Elinor Ostrom一起合作,在許多自然資源管理的個案中找出原則,後者則是延伸到當代面對氣候變遷與環境衝擊時,如何展開韌性與可持續性的社會制度建構。其實,共有或是共管,都有一種內在的邏輯,就是任何生命(包括人類在內)與大地的連結性,可惜的是現代性的思潮、工業社會的發展以及將人與自然二分的當代科學觀將這樣的連結給破壞了。




其實,《神聖生態學》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是試圖將這種連結性找回來,同時力陳一種有別於「化約論」(reductionism)且具有「整全觀點」(holism)的科學觀。這種科學觀,正如生態神學家Thomas Berry所說,是蘊含著生態靈性的內涵。他說:「生態靈性,是頌揚人類與自然世界連結的一種信仰取向。生態靈性,在任何世界宗教中都得以彰顯,常常可見於獨特信仰系統內涵與大地神聖性的之間連結。」在此,宗教與科學並未對立,也不應該切割成不同且不相干的知識範疇,在這本書中Berkes教授透過一個簡明的圖示,將一個民族對世界萬物的命名與分類、運用自然資源的科技、相應的社會分工與制度、以及世界觀與信仰系統連結起來,認為這些面向都是彼此關聯且環環相扣的。在相當意義上,「神聖生態學」這本書是一個在自然與人文社會知識間尋求對話與連結的嘗試。如果我們在定義上,再延伸解釋「生態學」是一門Oikos(希臘文「家園」的意思)的學問,這本書基本上就是闡釋家園營造各個面向知識彼此相連的一些民族學觀點,因為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成都必然蘊含了這些在地的知識。因此,這本書對於原住民族的知識主體性有一定的助力。

2013年,我有幸進入北醫的醫文所任教,在一次受派到加拿大的參訪中,我主動去拜訪了Berkes教授以及他在Manitoba大學的研究中心。印象中,在他研究室的公告欄上看到新近發表的期刊論文,不管是作為單一或是共同作者,在在都展現出他作為「以社區為本」(community-based)的自然資源管理研究的優秀資深研究學者風範。同時,更證明了他代表Manitoba大學擔任地位崇高的Canadian Research Chair的名譽絕非浪得虛名。他人非常的親和友善,不斷地詢問我的研究需求,想要盡可能地協助我,並且毫不吝嗇地跟我分享他的學術資源,當然對台灣的傳統生態知識的發展現狀也保持著高度的興趣。看到他的佈告欄文章,完全涵蓋我過去的研究興趣,不管是Aldo Leopold的土地倫理觀、宗教傳統與生態關懷、生態與社會文化體系的整合、氣候變遷與原民處境、與社區保育等,都讓我相當肯定來對了地方,並且找對了人。因為這樣,在往後的時日中我一共邀請他三度來到台灣。其中在2013與2017年這兩次分別都用將近一週的時間,走入了泰雅族與魯凱族的傳統領域,與部落族人以及相關單位的官員們進行經驗分享與政策的交流。另外一次是2019年接受國科會的國際研討會邀請擔任主題演說者,這個研討會的成果後來還因為他的協助成為國際期刊Sustainability的台灣專刊,並且出版專書。




對我而言,《神聖生態學》這本書中文版的產出,真的並非只是一本書帶來的知識價值而已。回顧來看,這本書的內容連結到台灣這二、三十年來關於自然資源管理背後的價值與理念的轉變,這個轉變的關鍵緊緊地與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知識建構相連。更進一步說,這樣的轉變引導著台灣社會從專家主導的管理模式逐步地朝向原民參與或是更尊重以原民為主體的共管方向,這本書從理論到實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促進了這個關鍵的轉變。接下來是,如果我們前瞻來看,目前台灣原住民族的知識建構工作方興未艾,這些工作所影響的層面已經不再僅止於自然資源的利用與管理,它可廣及到教育、文化、經濟、醫療等各方面的福祉,究竟傳統的知識在當代是否仍然有用?原住民族的知識能夠為當前世界面對的挑戰與危機,提供如何的解方?這是這本書仍能靄靄發光,持續展露智慧啟發的地方,我有幸參與在此一過程當中,並衷心地期盼這本書能為中文世界的讀者帶來此一知識行動的邀請。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林益仁 《神聖生態學》推薦序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node/7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