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災後一年(6)「福利殖民」對原住民族長久的發展非常不利

災後一年(2)重建,錯在哪裡?!

分類標籤: 原住民
災後一年(2)重建,錯在哪裡?!

文/柯亞璇

編按:11月12、13日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一年過後: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圓桌論壇以及議題發表討論的方式進行災區的族群代表、NGO代表、政府代表之間的對話。本文為會議整理系列報導(2),閱讀系列(1) 請點選這裡。


本文摘要:圓桌會議主持人之一的林益仁表示,災難是台灣的一部份,我們必須要學習跟災難相處。這場論壇邀請原住民以及NGO、政府代表找來,希望促成對話的開始。希望能從「三方彼此不理解」到「一個對話的窗口建立」。( 圖/ 柯亞璇。嘉蘭部落工作者發言。 )


前言:

圓桌會議主持人之一的林益仁表示,台灣本身是一個災難的島嶼,這不是說台灣比較倒楣,而是災難是台灣的一部份,我們必須要學習跟災難相處。他也表示這場論壇邀請原住民以及NGO、政府代表找來,其實希望是促成一個對話的開始。希望能從「三方彼此不理解」到「一個對話的窗口建立」。

這場由靜宜大學生態系助理教授林益仁、靜宜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淑雅共同主持,有族群代表:鄒族陳有福、魯凱族李金龍;NGO代表:慈濟發言人何日生,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伍杜;行政院重建會家園重建處長邱啟芳、綜合規劃處張恒裕處長共同參與進行對話。

在圓桌會議的討論中,NGO表示,災民變成只要符合NGO救助的資格才有可能被救助,在這樣的救災邏輯下,還有多少災民在這場救災資格中的「揀選」過程被犧牲掉應有的權益?政府表示不會「徵收」原住民土地,卻還是做了。重建,錯在哪裡?!,政府、NGO、災民對話的開始為這場論壇劃下的不是圓滿的句點,而是更大的問號。

一、族群代表、NGO、政府的對話



(1)族群代表:你們又不是真正的受災戶你們能夠懂我們嗎?

鄒族代表陳有福表示,遷村跟遷居要考量到鄒族的一個傳統文化,教育國家的人民防災或是減災的知識,並不是困難。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的錢把鄒族原住民幾千個人從山上遷下來?

魯凱族好茶部落李金龍也表示,被土石掩埋的好茶村有證據可以證明是人為因素。他也提出一個重建最大的問題表示,「你們又不是真正的受災戶你們能夠懂我們嗎?」

對於重建的問題他也提出建議表示,希望政府去理解現在災後的重建不是「遷村」是「安置」,什麼是遷村?真的值得大家好好去思考。

NGO與災民與政府的三角關係問題,族人紛紛表示政府不能理解災民的困境也表示這是重建政策中一個很大的問題。

(2)NGO:只是提供一個選項,其他的部分還是由政府決定。


對於永久屋的概念以及政策,是不是有值得要檢討的部份。林益仁表示因為這次慈濟主要也是執行永久屋的政策,也請慈濟發言人代表何日生說明這個過程的複雜度。

何日生表示,慈濟在一開始提出永久屋,這一個思維過程,在很多災民裡面,我們是希望提供一個永久安居的地點。

他說,「我個人也跟世展會負責主管也跟紅十字會主管多次談到,我們很尊重其他NGO的提案,慈濟世只是一個救助者,讓符合慈濟方案的人來接受我們的幫助。」慈濟只是提供一個選項,其他的部分還是由政府決定。

(3)政府:將災民的問題在帶回去重新思考。


行政院重建會家園重建處長邱啟芳也表示,政府處理的方式,也許不是災民期待的方式,中央橫向聯繫的部份是因為重建會的成立才能夠做政府部門的橫向聯繫,他也表示會將災民的問題在帶回去重新思考。


二、學者:用問題養問題,越養越大。


靜宜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淑雅表示,政府代表提到部落不願意遷村是可能因為土地、文化的問題,才導致許多成見的問題。可是政府卻忘記真正的原因是把「永久屋」跟「遷村」的是綁在一起才造成今天這樣的一個問題。

她也表示,重建一開始的選項,就只有「永久屋」,並沒有中繼屋或其他的安置方式。她說,「只有永久屋一個選項,請問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會選擇去或不去?要或不要?」

她也提出質疑表示,重建法條裡面寫的非常清楚,災民的原居地就是會限制居住,而且可能會有強制徵收的問題,政府也說不會。她說,「我(政府)現在沒有限制你(災民)。我(政府)現在沒有強制徵收你(災民),如果你(政府)永遠都不會限制災民回原鄉,不會強制徵收原住民的土地,請問你(政府)法律為什麼這樣寫?」


林益仁則提出表示,政府的永久屋措施又是如何?重建政策有很多的問題,就是繞在一個對「家」的想像。而安置過程的公平性,遷村以及遷居背後複雜的經濟面向影響著安置減災的部份是不是一定要強制遷村的問題。

他也表示,重建過程在進行一個這麼大的搬遷,有沒有進行公平的分配?以及資源分配公平性的問題。而災害發生後,族人有沒有因為資源進入而得到幫助或受阻?

林淑雅最後則表示,從大家的回應,一年的災後政府沒有正面的回應災民的問題,一年後我們還是在這裡談這些問題。她說,「如果部落遷村只要有房子的話,政府即使說的再好聽,以人為本、按照原住民基本法,可是結果仍然是失去土地!! 」她也表示,政府用問題養問題,越養越大。

三、與會者的提問

國家對於治理想像的貧乏與對原住民文化的不了解,間接造成重建機制反而變成,部落撕裂對立以及地主道德壓力的問題,共同關心災區原住民的重建問題還有哪些?與會者也提出以下不同的看法。


(1)那種愛即使是我們自己的爸爸媽媽要給的,我們都還有可能會反抗!!


現場與會的阿美族人表示,「事實上不管在怎麼弱勢的人,他所遇到困難的時候,很需要的是力量需要的是協助,但是並不要幫我做。」

她也提出疑問表示,「永久屋的議題是不是做過頭了,因為那個所要決定的樣式以及格局都已經被決定好了送到你面前來。」那代表這個過程當中就把信任感跟力量交給了NGO,忘了弱勢也有自己的力量。

她也表示,雖然族人自己蓋的房子沒有那麼好,但是很舒服。為什麼溪州部落那麼多阿美族人要住在那邊?「就是那個自己(部落)要起來的力量」。政府應該要思考的是要怎麼樣去「尊重」他!!

永久屋政策的「愛」變成是一種「我要全部給你」,那種愛即使是我們自己的爸爸媽媽要給我們這樣的「愛」,我們都還有可能會反抗!!她也表示,我們都在學習,我們都在進步,這個過程的對話可能大家都要彼此了解。

(2)「永久屋」:這種選擇好像很自由,但是其實它是不自由的。


接著現場也對「永久屋」政策表示質疑的與會者也表示,國家對於治理想像貧乏的問題。她說,對於處裡災難的選擇只有你「要」永久屋的選擇,還是「不要」永久屋!?這兩種選擇的答案。這種選擇好像很自由,但是其實它是不自由的。

她也表示,用漢族的定居思考的方式來思考原住民遷居的問題,已經與原住民傳統遷村方式相背離。為什麼原住民不能按照他自己的選擇方式,選擇自己的居住地來定居。

(3)強制徵收土地:造成部落撕裂對立以及地主道德壓力的問題


嘉蘭部落的重建執行者蘇雅婷提問表示,嘉蘭的重建政策是離災不離村,可是現在蓋永久屋的土地是徵收部落族人的土地。她說,「很多地主不願意自己的土地被徵收,因為那是他們在部落裡剩下一塊唯一安全的土地,政府的整各政策是非常荒謬的。」

她也提出質疑表示,台東大概有百分之8、90的公有土地,為什麼安置受災戶不是用找公有地的方式,而是要一般的人民搶奪他的土地、搶奪他的財產,結果造成受災戶與地主的對立。

而地方政府也將問題丟給中央,說這是中央的政策,那現在台東縣政府決定要強制徵收,這個問題也變成部落撕裂對立以及地主道德壓力的問題。



小結:重建,錯在哪裡?!


政府與NGO提出對永久屋質疑的問題與災區現場的真實情況,部分問題有所出入也讓在場與會人員提出重建政策的質疑。而可以符合資格卻無法配得永久屋的災民,永久屋的配住「資格」,誰才有權力可以揀選?政府表示不會徵收原住民部落的土地,這個問題卻也在台東的嘉蘭部落災區發生。

當災民變成只要符合NGO救助的資格,才有可能被救助的救災邏輯下,還有多少災民在這場救災資格中的「揀選」過程被犧牲掉應有的權益?政府表示不會「徵收」原住民土地,卻還是做了。重建,錯在哪裡?!,政府、NGO、災民對話的開始為這場論壇劃下的不是圓滿的句點,而是更大的問號。

災後一年(6)「福利殖民」對原住民族長久的發展非常不利

分類標籤: 原住民
災後一年(6)「福利殖民」對原住民族長久的發展非常不利

文/柯亞璇


編按:11月12、13日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一年過後: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圓桌論壇以及議題發表討論的方式進行災區的族群代表、NGO代表、政府代表之間的對話。本文為會議整理系列報導(5),閱讀系列其他文章,請見文末附錄。

前言:

針對原住民災後重建與人權問題,林淑雅表示,不管是從專業去定義原住民的知識,去定義他(原住民)這個人夠不夠資格?有沒有能力?還有去界定他住的地方適不適合他住,從林三加、賴中強、王增勇、以撒克‧阿復等幾位講者都指出,這幾個不一樣的層面都可以看出,國家現在的運作方式都是用一種弱化的方式來操作。

以撒克‧阿復表示,當前之國土規劃和行政區域劃分應回歸《原住民族基本法》尊重原住民自決、自治之精神,否則是違反國際有關原住民族權利的標準。

他更表示說,「去年八八風災之後政府就開始非常快速的訂定重建條例的法令,而且條例上動用到很多關於遷村上的條例。事實上整個八八安置的條例,國家政策對原住民主體的所帶來的影響非常的大。」

以下是以撒克‧阿復以國土規劃的角度來探討重建條例所產生的問題以及對原住民所造成的威脅相關整理報導。

一、從殖民的角度來看,原住民的比例越來越少。


從殖民的角度來看,以撒克‧阿復也提出一個例子來說明,「從日本政府大量的移民,在花蓮有3/1是日本人。到現在從人口的統計來看,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末,原住民的比例越來越少。如台北縣烏來香是原住民鄉,但是原住民只佔45.1%。」

他說,「這樣的情況造成原住民自己在原住民部落要當鄉長,一定要靠非原住民的才可以有機會當鄉長。而那些非原住民的外來者又如何取得原住民的土地?那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以撒克‧阿復也表示,現在國家常常藉著區域規劃、集團移住劃分原住民的土地,讓原住民一分為二。而且劃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就是將不同的部落集中在同一個地區讓集團移住,而有的就是將部落分設在不同的地方。而政府所謂行政區的劃分,因為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政策的規劃。

而此次莫拉克重建後各災區部落,原住民在次面對遷村或遷居的問題,也相對著同時面臨重新被劃分以及人口比例減少的問題。

二、藉公權力配合慈善組織執行重建和人道安置,實質為強制遷村。


以撒克‧阿復也強調,自去年八八水災後,政府藉《災後重建條例》執行具合法性法律之名,藉公權力之強制手段和配合慈善組織執行重建和人道安置,實質為強制遷村,執行新的集團移住,引致文化和民族滅絕之疑。


會中他也提出,原住民自治是否一定會成功?他也對這個問題表示,不知道!但他也提出目前所發生的實際狀況說,「沒有自治的原住民族群,都已經提早消失了。」他也表示,「『福利殖民』對原住民族長久的發長非常不利。」


救災機制與福利政策的平衡點?!


這場關於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人權的議題討論,在會後謝志誠也表示,過去災區重建累積的經驗並沒有充分的拿出來討論,對於爾後台灣又發生災難的時後,我們到底要怎麼樣來做定位?看不出來有可以理性討論的空間。不過,這是大家必須要開始去面對的。

在災後某種層度上災民確實需要政府緊急的救助,來脫離災難當下所發生的災難與危險以避免發生更大的災難。但是在某種程度上災民也有自救與重建的能力,若是資源太多的注挹與福利,反而衍生出另一個救災的矛盾與衝突出現。

倘若部落族人能夠適當發揮部部落運作機制,協助受災族人度過災難的過渡期,對原住民來說何嘗不是將「部落運作機制」發揮得恰到好處,也恰好證實部落組織運作的管理方式的確有別於當代主流政府的「管理方式」。

然而,救急第一的當下很多的問題碰撞在一起,一發不可收拾。面對未來台灣再次遇到災難時,救災機制的平衡點?!如何拿捏,透過莫拉克風災的經驗,也考驗著政府後續累計救災智慧以及原住民部落自主管裡的能力,以及如何再次避免「福利殖民」對原住民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