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夏曼.藍波安:《海人的思維》水世界的珊瑚礁與魚類

夏曼.藍波安:《海人的思維》水世界的珊瑚礁與魚類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夏曼.藍波安:《海人的思維》水世界的珊瑚礁與魚類

2012/12/31

作者:
夏曼.藍波安.



我不是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物理,珊瑚礁生態等等研究的專家,因此我要寫的就請你們勿以「科學」的知識論來解構我的看法,倘若你是原住民的讀者的話,請依你們認知的山林知識與我的在地知識相互共勉。

我因為住在蕞爾小島的蘭嶼,論兩論斤,從我孩提時期吃魚的嘴,吃的比你們多,生飲的海洋生物(海水)的喉嚨也應該比專家學者們,原住民族多,也因為我在蘭嶼的成長環境,如此潛海魚獵,夜航捕飛魚的生活方式之故,讓我對海洋的律動,及其變幻的莫測注入了民族信仰,人性化了海洋的波濤,認識了游移的魚類群族。

在我五歲的時候,我與外祖父(1883年生)經常共枕,睡在達悟人傳統地下屋,屋內的黑比天宇的黑更黑。他說,夜空有天空的眼睛(星星),屋內有火的眼睛(柴光),我對於海洋初始的記憶就是外祖父傳授給我的,祖父的海洋是純潔的、是人性的、也如神性般的幻滅光影,許多許多的海洋浮動的,暗明更迭的海面,外祖父形容為海洋鱗片,如此明暗的影子斧刻在我稚幼的心魂,有記憶起的腦紋,讓我從小對海洋燃起了優美而浪漫的想像。海洋是有脾氣的,如月球與潮汐的曖昧關係,都有它們互通生息的軌跡,因此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在我已經可以獨立於海上魚事的時候,我的海洋觀是《野性海洋》,自封為“海人”,而非海洋科學家,非“專家”依據科學儀器,依據研究的數字結果,解釋海洋!那我就從《海人的思維》,民族科學(Native Science),我民族海洋環境的在地知識,近三十年,我在海底,在波濤海面長期游牧的生活實踐,說起我的《海人思維》的想像。

達悟人稱珊瑚礁為嘎嘎萬(kakawan),達悟民族科學的解釋,至少有三個面向,首先是指海裡的珊瑚礁,是水世界魚類貝蝦的家屋,是不同海洋生態群聚,以及浮游魚群匆匆來匆匆去的海底森林,珊瑚礁幾乎環繞整個蘭嶼島的沿海,深淺不一,只有三處有沙灘,我以為珊瑚礁如是紐約華爾街九顏八色,常常令人感到頭昏目眩的景象,形貌複雜的珊瑚礁岩,是魚類寄居的水世界,是它們共生聚集的場所,複雜的地方食物鏈就多樣化,譬如,龍蝦與海膽,是夜行性的無脊椎動物,夜間從自己的洞穴出來覓食,尤其是在月圓的滿潮時段,它們的出巡覓食也激發了花鱸類科魚、金眼鯛類科魚亮出鮮豔的彩虹般的鱗片,一些精明的族人,在地知識的因素,他們就在這樣的時間,複雜的環境潛水捕抓龍蝦,筆者在蘭嶼國中念書的時候,部落的年輕人經常在夜間潛水抓龍蝦,我數不清多少個夜晚,吃不完一大臉盆的龍蝦而不自覺的就睡著了,其實,我就是從小吃龍蝦長大的。

當我在台北被擁擠的人群,被車子的噪音傷害到就要自殘的時候,我想到了外祖父傳授給我的信念,“海洋是有人性”的時候,在一九八九年我便與妻小回家定居。當時我因為不習慣穿潛水衣潛水抓魚,不論是冬季,或是夏天,但我恐懼海膽的毒性尖刺刺痛皮膚,因而不抓龍蝦,只抓迷失的龍蝦,就在那個時期,我發覺珊瑚礁地形複雜的地方,魚蝦貝類很豐富,讓我目不暇給,印證了外祖父的知識;相對性的,珊瑚礁岩生態形貌單純,其生態共生網絡就貧乏,海鰻就寄居在如此簡易礁岩地形的礁洞,伸頭露出吃腐蝕的利齒,捲縮尾巴在洞內,因此珊瑚礁岩在我民族科學的詮釋是“豐腴,和諧”(affluence and harmony)。

從這個概念順流想像,嘎嘎萬(kakawan)的清澈,或是混濁,我們稱之氣象的晴朗,氣象的惡劣,用我們達悟的語言說;

 Yama lahet o kakawan si cyaraw ya.
 「很惡劣礁石,在今天」(今天的天氣不好)。

所謂的天氣,指的是海面上,烏雲瀰漫,風雨交加的氣候的意思,但不包含洋流潮汐的強勁,緩弱。

 Yapiya o kakawan si cyaraw ya.
 「很好礁石,在今天」(今天的天氣很好)。

嘎嘎萬的好與壞,也就是說,海底的礁石形貌魚類共生的食物鏈的多樣,於是豐腴與貧乏是賦于礁岩環境孳息有機生命的初始之蛹,礁石在這個意義的解釋,就是指“氣候”的意思。

第三意義是,假如某人完成了他們的新屋,或是雕飾的新船,在不久的數日內,將與親朋摯友舉行徹夜的慶功歌會,我們稱那一家人為Mi kakawan a Ta-u.直譯成華語為「製造礁石的家人,或是家族」,嘎嘎萬(礁石)如前面所言的,是「豐腴」的意涵,引來魚群,這個時候,嘎嘎萬在陸地上所要表達的是指「製造礁石的家人,或是家族」,魚群指的就是,他們在各部落前來祝賀他們的新屋,新船落成的賓客們,慶功的歌會儀式在表達對主人的敬重,歌頌主人辛勤勞動的成果,帶給賓客們豐富的食物,與禮讚的交誼,在曲終人散的時候,每一位賓客都得到了“主人”餽贈的禮肉(豬肉或羊肉)與芋頭,同時也帶走了那個部落親友們的禮物,因此,我們稱那位“主人”為「製造礁石的家人,或是家族」,慶功歌會儀式要表達的就“分享”如同珊瑚礁之複雜生態,食物鏈的公生共享的互惠網絡。

第四個意義是,達悟人經常比喻說;

 Ano mina among o Ta-u do kalilyan am…
 「假如人類是海底的底棲魚類的話…」
 Mika moha mowamowam among o Ta-u ya…
 「不同類科的魚都有自己的性格…」

這個意義在說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見解,相異的性格,換言之,人與人之間必須彼此尊重之意。

部落民族(初民社會)的思維與見解,在歷經無數個世代的演進,其生活美學觀,宗教思維,文化儀式的展現,都依據其熟悉的環境生態反映在日常生活的語意系統,構成部落民族的基礎價值觀。以上是,蘭嶼島的達悟民族很具體的例子,與主流的平原民族,山林民族的統合概念有巨大的差異。

因此,所謂的科學家的理論建構的知識網絡是理性的,而非人性,是對立的,而非和諧的。對一般的平原民族的生活,由於對山海環境缺乏直接的 “震動共生”感受,集體的內在感知便缺乏對環境的 “珍愛”,生態保育觀念是假的,環境生態評估者,是靜態的科學想像,是理性的,而非生活的,非震動和諧共生,也是與真實的環境倫理“疏離”的學說。

*本文來自「獨立評論@天下」網站:http://opinion.c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