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庫巴之火: 滄桑曾文溪

庫巴之火: 滄桑曾文溪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庫巴之火: 滄桑曾文溪

台灣立報 2012/11/22

新聞類型:環境生態

記者: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鄒族神話中描述:巨鰻堵住溪流造成洪水,人類只好跟野獸一起躲到玉山,等到水退去,人們下山尋找新的居地。



歷史情境中遭遇的紅毛人、曾經溯溪襲擊部落的辮子軍、上山尋找巨木的日本技師等等都由這條溪進入。曾文溪,它是歷史的通道,也曾是鄒人得以走出而看到外在世界的遠行之路。



每條溪流原本都有健康、豐富的生態與資源,曾文溪是昔日鄒人要獲得水產的唯一水域,領域距海遙遠的族人稱鯝魚(苦花)為「真正的魚」(yoskü aülü),認為牠是這條水域中最美味的魚種(或者是最像魚的魚);溪中的爬岩鰍、鮠魚、石斑魚等也是美味的魚類,但在鄒族人觀念中,鯝魚才是魚的真正原型,因此只有牠才能納入播種祭的必備法物;至於具有蛇形的河鰻跟魚的原型不類,加以神話中牠又是造成洪水氾濫的闖禍者,傳統不是鄒族人認為合宜的食物。



溪流昔日分區段屬於家族,族人會在大雨後溪流暴漲或混濁,趁溪石滑苔已遭沖刷,到溪邊釣那飢餓已極的魚類;部落在經歷一、二年休漁後,集體到溪中以魚藤毒魚,然後分享漁獲。夜間叉魚蝦、掃爬岩鰍則是大人小孩都能做的快樂差事。



記憶中母親原本身體就不太好,逐一生下我們幾個孩子之後更加操勞,狀況也明顯變差;她有一種至今仍不知其原因的習慣,只吃溪中的活魚,絕不吃已死的魚。部落很多長輩到現在還記得父親過去到溪中撈捕或釣魚,總是小心翼翼的用竹筒盛入清水好讓魚活著,等到魚獲夠了,就趕緊趁著魚還活著帶回家,讓母親嚐到最新鮮的溪魚。父親如此順從母親口味的做法,曾被他的同儕視為趣事而加以調侃,而父親不以為意,這是他憐惜母親的至情表現。



約當小學(當時只有國民學校)二年級上學時,我曾在溪邊潮濕的石頭堆中,發現一條巨大鱸鰻,在朝陽下晃動牠黃亮肥胖的軀體,我小心而奮力將牠擊斃後裝入書包,心想帶牠上學,老師會責罵、同學搗蛋,最後可能鱸鰻也沒了,於是決定不到學校而中途回家。正在田間工作的父母見我提早回家,正想責問,我倒出肥大的鱸鰻,兩人一驚,臉上立刻轉怒為笑,開心接受我有條件的曠課。當時傳統的禁忌已然遭到遺忘,鰻魚早已是桌上的佳餚。



到了五年級,每日一同上下學的大弟,有一天早晨,在溪邊發現一根粗大光滑的漂流木,突發奇想邀我「泛舟」,2、3公里的「航程」費了半天,兩人累壞了還曠課。回到家,作為哥哥,責任當然落在我身上,挨一頓揍不可免。那是我此生僅有的泛舟經驗。



1960年代情況改變,水利工程人員開始整治溪床。只見他們炸開溪床巨石,開出水道,再將蛇籠裝置在溪邊崩塌處。後來攔砂壩也來了,又聽聞下游建築水庫,於是很短時間內溪水、溪岸、溪床及溪旁生態景觀、水棲生物繁息情形快速改變。



2009年莫拉克風災,豪雨沖入溪流,咚咚咚,巨石滾動、碰撞的聲響傳入沿岸的部落,那是連老人都不曾聽聞的可怕聲音。



2012年鄒族特富野部落播種祭必備的鯝魚,是商請新北市烏來泰雅族由他們的溪流提供,因為溪床抬高、拓寬,平日不見溪流而降雨時大水覆蓋的溪流無法再讓真正的魚存活。

曾文溪已經病入膏肓,但我們依然不願告別,只因這是鄒族神話、歷史與生命之溪。

(成大台文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