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庫巴之火:一張照片的意義

庫巴之火:一張照片的意義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庫巴之火:一張照片的意義

2012-5-17 22:14 作者: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12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在過去物質生活條件匱乏、攝影技術與材料猶然粗劣的年代,要拍攝一張照片真是難得之事,擁有一張屬於自己的照片更是幸運。我與大弟此生最早的相片,是阿里山特富野天主堂駐堂的奧地利神父傅禮士所拍的,場景是教堂庭院,兩個短髮土氣而羞澀的男孩,似乎想躲開鏡頭,卻忍不住好奇望向拍攝者與鏡頭,因此留下突兀的影像。

母親留存最早的相片,已是少女時期顧盼嫣然的模樣,與她成為媽媽之後大多是嚴肅、慈愛揉合的形象迥異;而父親是在部落的蕃童教育所期間留影,他與弟弟(即我們的叔叔),身穿日式學生帽衣、雙目炯炯、立正面向鏡頭。

後來的照片,是他在蕃童教育所卒業式集體留影的樣子及當國軍補充兵時戴軍帽的青年面容。

部落沒有照相館,必須到奮起湖或嘉義市才能拍照,所以部落族人偶有機會販物購貨而出遠門,有一點閒錢,就會慎重裝扮敷抹一下,在布置得浮華俗麗的背景前,留下自己或全家、朋友們的身影。

現在看來,這些刻意裝扮的面容,在攝影師的擺佈之下,顯得有些滑稽與呆板,卻能真實呈現彼時人際間互動的樸素與執著。如果比較一下6、70年代前期,年輕的情侶分別在攝影沙龍拍下自己最得意的「倩影」或「肖像」,之後再題上「勿忘影中人」贈送對方,同樣天真可愛!

現在翻閱日本在台灣時期由不同的學者在各地拍攝的照片,從帝國視野與角度形成的鏡頭望出,台灣人包括河洛、客家、原住民的身影,不免是畏縮、呆滯與茫然,符合被統治者或被殖民者的形象。

在當時的情境掌鏡、攝取影像其實就是宰制的具體行動,被拍攝者的動靜行止一格一格的被定住、濃縮在文明的器械中。看到部落前輩被日本學者拍入鏡頭中,神情、姿態都失去自在、自信,儼然就是民族被殖民的具象縮影。

父親曾提及幼年仍在蕃童教育所求學時期,一日,任巡查及教師的族人矢多一生領來一位應是從事調查工作的日籍研究者,從學生中叫出幾個身體看來比較強健的男生,父親是其中之一,任務是配合學者要拍「蕃人爬樹」的照片。

老師與學者將學生領到學校附近幾顆大樹下,學者選擇其中適合拍照的大樹之後,令學生逐一上樹做攀爬的樣子;由於當時攝影機體龐大,操作不易,要拍成一張耗時甚久;學生儘管體力好,但攀爬太久,有的撐持不住就從樹上摔落下來,折騰了半天,總算讓學者完成了幾張田野工作的所謂「實證」圖像。

父親提到「蕃人爬樹」的照片我倒沒有在日人留下的文獻發現過,但是瀨川孝吉在1930年代,在阿里山部落拍攝的照片中,有一張是特富野部落族人一起熱鬧餐飲的場面,赫見祖父在眾人之間,手握竹杯,抿著嘴脣,似笑非笑,沈浸在愉快的氣氛中;那是唯一可讓家族後人補捉到祖父身影面容的照片。

看到類似的情況,抵殖民論述強調的殖民與被殖民的對立關係,確實令人沮喪,但若無殖民者運用其文明的機具留下當時被殖民者的影像,被殖民者的後裔又焉將如何確認、明白前人究竟如何被殖民?

而今數位技術讓攝影不再是太高貴、奓侈的行當,拍多少無妨,還能將醜變到美,皺紋修到光滑、肥胖調整到纖細,不一而足,但是可曾真實呈現自我的處境與內心的世界?甚至重整曾被殖民箝制的命運與面貌!

(中正大學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