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大武山的歌聲:八八風災後的泰武重建路

大武山的歌聲:八八風災後的泰武重建路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大武山的歌聲:八八風災後的泰武重建路

書名:大武山的歌聲:八八風災後的泰武重建路
著者:洪貞玲主編
出版項:臺北市:臺大新聞所,民100[2011]
叢書名:臺大新聞研究所關鍵報告系列
ISBN:978-986-02-9166-7

文/阮紹薇

2009年重創臺灣的八八風災雖已逾兩週年,因著地理因素,臺灣中南部山區的原住民族部落,在嚴重走山與土石流摧殘下為必須遷離原鄉以保守性命,但也可能造成文化命脈中挫的雙重困境中,由臺大新聞所多名老師與同學之力,記錄莫拉克風災後泰武族人的訴說,見證了族人的無助困惑,遠離家園的無奈疑慮,以排灣族所面臨的各項災後復原與重建的故事中,所出現的文化傳承的嚴肅問題。

臺大新聞所洪貞玲老師在兩年前的風災後加入八八聯盟,帶領新聞所師生長期走訪屏東排灣部落,聆聽部落族人的心聲與重建故事,完成《大武山的歌聲》一書。藉本書的出版見證泰武國小及泰武鄉災後兩年的重建歷程,面向涵蓋泰武國小遷校、泰武災後安置、泰武文史傳承以及咖啡產業發展。一篇篇深度報導中,有焦慮、有衝突、有困惑,但也有轉機、有溫暖、有希望。



大武山的屏東縣泰武國小,因為一支嗓音優美的古謠隊而名揚國際,長年堅持在原鄉傳唱自己的歌,在八八風災後,因著土石流、海水倒灌及走山等慘重災情,校舍嚴重損毀,初任校長伍麗華同時面臨政府政策不定,而村民和部落耆老「離開就是滅亡」的沉重呼籲下,迫於無奈中泰武國小的遷校與重建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因著伍麗華校長在在「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信念,家扶基金會協助租借民房作為學生宿舍以免學生舟車勞頓,所有老師們在遷移後也都珍惜「讓學生在合適環境受教育」的機會。

終於,在2010年12月23日在扶輪社的經費支援下,永久校區在一年多的漫長等候下動土了,泰武國小最後在萬巒鄉新赤農場的校舍基地,立下原本在八百公尺山上刻有泰武國小的石牌。在這個重建的大日子,族人們準備了山豬腿、酒和連杯,遵循呼喊、鳴槍、敬祖靈、敬酒等古禮,告訴祖靈這是他們的學校,即到平地求學,也不會忘記自己長大的土地,在這兒要繼續「傳統部落」概念興建學校,要學習,也要保存傳統文化。

尤其是查馬克老師在泰武國小一手成立的古謠傳唱隊,在遷村後還不辭辛勞地長途跋涉,接送小朋友到校練唱。古謠隊的延續,讓學童能和部落有更多的互動與結合,也能將排灣族的文化推向國際,在馬查克不辭辛勞,熱情的堅持下,在2010年3月受邀世界古蹟研討會開幕演唱,6月古謠隊受邀與國王合唱團(King Singer)同台演唱,並於2010年8月由風潮唱片錄製了「歌開始的地方」。

除了泰武國小繼續獻唱優美的大武山的歌聲外,八八風災之後,許多搬到永久屋,山上生活單純,到平地花費更多,沒有穩定工作的年輕人,也面臨到龐大的經濟壓力,必須解決收入的問題。因此承諾建造永久屋的紅十字會在族人的要求下,便依照排灣族的習俗由族人自行蓋造房屋。

從1960年由舊泰武逼到現在的居住地正好50年,遷村,是部落的大事,身為鄉代表的阮惠珍,面臨地質專家對部落劃為「安全堪虞」的打擊,只能割捨對土地的執著,也為凝聚族人的情感,簽下全部居民遷村同意書,最後遷至中繼安置站「忠誠營區」。遷村後,族人免於土地破壞造成的生存危機,但也造成文化失根的疑慮。

而政府提供的災後重建資源有限,可能引起不同族群的資源分配不均,造成互相排擠的情況,甚至脫離了在地脈胳與需求等,引發各項爭議。藉本書的報導,也提醒政府審慎處理重建資源與福利的分配,檢討政策與實施方式,展現更負責的作為。

除了臺大新聞所師生們,許多學校的傳播科系師生都也都參與了風災重建等相關研究。這些實踐都指向一個基本提問:面對社會重大議題,新聞教育能提供什麼?該提供什麼?洪貞玲老師期望藉此新書的發表,讓大家一起回顧、檢討這些參與經驗,透過公開的討論,或能指出新聞教育及協助部落重建一些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