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原鄉文創〉-汲取山海光華 台東翻紅

〈原鄉文創〉-汲取山海光華 台東翻紅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原鄉文創〉-汲取山海光華 台東翻紅
2012-01-30 00:50 工商時報 【陳傑】
 台東真是好山好水的好地方,最近許多關於土地正義及社區文化保存的議題,像是都蘭鼻BOT開發案、阿塱壹古道保護案等,都證明了台東這個地方的山海之美,而這兒的原鄉在地文創做得更是好,兼具好玩、好吃、好看的特色,並帶有文化傳承的意涵。

 推廣生態旅遊

 挹注部落經濟

 像台11線公路上的東河瑪洛阿瀧部落,就極富地方特色,八成以上居民都是原住民,是阿美族的世居地。「洛阿瀧」是原住民母語「溪水湍急」的意思,「瑪」字是語助詞,有加重形容馬武窟溪溪水轟隆作響、水流湍急的意味。

 日治期間,該地改名為「馬武窟溪番社」,後又改名為「大馬部落」。當地阿美族人以農耕和捕魚維生,近十年來,因當地農業休耕,加上漁獲不興,部落少了經濟來源,族人經濟困難,人口外移死氣沉沉,傳統文化也慢慢流失。

 長年在台東原鄉擔任公務員的林榮章Akira,認為不能讓這情況再惡化下去,民國92年,他與當地頭目、村長、鄰長及地方士紳等地方人士達成共識,成立了瑪洛阿瀧文化發展協會,想推行套裝的阿美族文化生態旅遊,並出任協會總幹事,妻子吳彩雲AMY則擔任部落營造員。

 基於保存部落文化的理念,夫妻兩人想到祖先當初遷徙至此,就是在馬武窟溪下游,以竹筏捕魚維生,而且馬武窟溪自泰源幽谷奔騰而下,下游切出如峽谷的美景,河道內巨石嶙峋,有如桃花源般,非常吸引人。

 夫妻倆於是把傳統竹筏研發成膠筏,座椅是小學生的木頭椅,一艘膠筏以三人為限,前面第一人划船,最後一人擔任掌舵手,遊客乘坐膠筏,在微風徐徐中靜觀溪景,鬼斧神工的石景,而且林榮章飼養的黑狗「船長」也會同行,還會隨船同行,不時換船趕場,非常受遊客歡迎。

 此外,協會設有部落屋,是以阿美族傳統工法建造的茅草屋,遊客坐完竹筏後,傍晚就能享受到部落豐盛的原住民風味餐,菜色有水母羹、涼拌野菜等,像水母羹是由有經驗的原住民下海捕抓、處理水母後,調理烹煮而成,口感就非常特別。

 東河地區的豐年祭也十分出名,每年七月間,各村會輪流舉行豐年祭,九月間,還會舉辦聯合豐年祭,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共襄盛舉。今年,當地還將進行五年一次、意義非凡的年齡組織階段晉升儀式。

 由於瑪洛阿瀧很適合兩天一夜的旅遊行程,許多環島的單車隊,就會選擇此地做為打尖的落腳處,甚至吸引香港等地的海外觀光客上千人前來親身體驗。

 事實上,台東的原鄉文創發展,還帶有一種維持族人情感的特別意義。由於外來文化的入侵,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嚴重,部落裡的青壯年想赴都會區求職、求學,造成這群部落的主幹不斷流失。

 改良式原民舞蹈

 跳出美好未來

 此外,家庭組織不健全,隔代教養的問題,也是原鄉的另一個隱憂。但是,都蘭的薪傳舞團及成功的寶抱鼓隊,則是用改良式的傳統文化表演,維繫原住民少年的心。

 其實,都蘭當地大部分的青壯年,都曾在小花老師廖慧華帶領的「薪傳舞團」習舞,團名「薪傳」取材族語「火Gashi」之意,有生生不息的意涵。十多年來,小花教著部落裡的孩子,從小學習傳統舞蹈,還加入一些創新及改良的原住民音樂,讓孩子們跳出更有流行味的新原住民舞蹈風。

 每周五、六晚間,孩子們都會到村子中的活動中心空地練舞,整個過程都很自發性,練舞前後,小孩還會自己整理環境,把垃圾收拾乾淨,較年長的學長姊還會教年幼的學弟妹,跳舞的音樂還是以都蘭出身的金曲獎原住民歌手舒米恩的歌曲為主,舒米恩有空返回故鄉時,還會來探班看看這群小弟弟、小妹妹。

 像舒米恩曾參加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Wow!eye Taiwan全民影音創作大賽音樂,影片類入圍的歌曲MV作品「美少女」,就是以故鄉都蘭部落做為場景。這首歌結合現代電子音樂,以阿美族語發聲別具特色。

 舒米恩邀請薪傳舞團的團員們,跳著融合阿美族傳統舞蹈手勢及舞步的「原味街舞」,不但把團員們的青春活力紀錄下來,也呈現都蘭部落的山海之美,對推銷部落觀光也小有幫助,是另類的文創宣傳手法。

 薪傳舞團代表的是都蘭部落自立的故事,沒什麼外界奧援,卻默默培育了十幾年,用舞蹈去串起當地年輕人的心,各界也可以邀請他們表演的方式資助舞團,讓這個延續原民文化的舞團發揮更大的功能,不但是支持文創,也支持部落青年凝聚團結力量。

 廢棄物製成寶抱鼓

 打響地方特色

 而鄰近的成功鎮「比西里岸」社區,「比西里岸」是阿美族語「有羊的地方」之意,當地也有個馳名遠近的「寶抱鼓pawpaw隊」。

 當初,比西里岸社區經濟蕭條,當地的發展協會苦思建設之路,邀請都蘭的阿美族藝術工作者范志明發想,他於是將當地海邊經常撿到的廢棄漁網浮筒、漂流木,做成類似非洲鼓的樣式,再以阿美族圖騰裝飾,由於阿美族語稱「浮筒」為「pawpaw」,於是以「寶抱鼓」稱呼。

 這種以回收廢棄物製出的寶抱鼓,意外串聯起此貧窮阿美族社區孩子的心,社區成立的「寶抱鼓隊」,更吸引了大批的孩子們前來學習。在原住民孩子天生的節奏感下,鼓樂聲格外好聽。

 到此一遊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副團長何鴻棋聆聽後,大受感動而前來教學指導。打鼓成了當地小孩放學後的重心之一,每場演出也成了建設社區的重要經費,並成為原鄉文創發展順利的例子。

 總統馬英九還注意到「寶抱鼓隊」,在治國周記中提到他們的故事,讓這個社區孩子們的心,都因為這個鼓隊而結合在一起,寶抱鼓打響了名號,也打響了孩子們的希望,讓他們建立認同感及自信心。

 其實,要保存部落的原住民傳統的文化,不但要帶有文創的理念,還要顧及如何聯繫部落青壯年的心,只要用心經營扎根部落,一點一滴找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和生存方式,就能把原鄉文創產業推廣出去。

 (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