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原漢一起來③:原住民-台灣教育失落的拼圖

原漢一起來③:原住民-台灣教育失落的拼圖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原漢一起來③:原住民-台灣教育失落的拼圖2012-1-05 21:50 作者:呂淑姮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在《賽德克‧巴萊》劇情中,導演安排觀眾從劇情感受日本政府在台灣實施皇民化的過程。用花岡一郎、二郎與莫那‧魯道的角色對話,讓觀者了解「殖民」如何進行,被殖民者在過程中,逐漸失去族群認同、喪失民族主體性。

政府的教育相關政策擬定與施行,也就展現出該政權希望培育出的「人民」面貌。日據時代被統治的原住民與漢人,日本政府用教育、語言、福利或獎助、控制與懲罰方式,將住在台灣的人民變成日本人。而在這多種手段操作模式下,從小被教育要當日本人的花岡一郎,更難面對自己賽德克族血緣身分。

教材 原民觀點屢遭隱形
然而,「教育」對族群認同的影響,尤其是對原住民族的影響,從日據時代到現代都並未改變。原住民族觀點、歷史,在以漢人主導的政權下,隱沒在教材的字裡行間。即使到了現在,原住民族的發聲權仍然薄弱,原漢各族的學生難以在學校課程中了解原住民族爭取說族語、還我土地的過程。甚至就在2011年、民國100年,還發生立委干涉原運紀錄片在原民台播出,以及總統大選辯論會上沒讓原住民提問、漠視原住民族存在的憾事。

2011年底,由民間與學者發起「牡丹社事件」地標說明勘誤記者會。會中學者表示,牡丹社事件在台灣的課程教育中著墨太少、史觀則為日本史觀。監察委員並函請屏東縣府、教育部針對地標與課程改進。

推動改正牡丹社事件地標與課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內容設計系副教授楊孟哲說,牡丹社事件在台灣的陳述,缺少原住民族的觀點;從小學到高中的教材裡,對於最早定居在台灣的原住民族,篇幅卻也最少。

楊孟哲說,如果課本中的歷史觀點都是日本人、漢人觀點,對原住民族極不公平。教材無法讓台灣各族群真正了解台灣史,以及歷史的來龍去脈和事件發生原因、也就不知道歷史是如何影響現代。楊孟哲舉例,1925年聯合國明訂禁止各國在戰爭中使用有毒氣體,但1931年霧社事件中日本人卻使用「糜爛性炸彈」,也就是毒氣炸彈轟炸賽德克族;楊孟哲說,日本在台灣看到戰爭成果,於是在1937前後,持續在中國北方的滿洲國政權領地上,由日軍731部隊繼續人體實驗。

教育 影響學生自我認同
楊孟哲解釋,歷史事件並非單一,而是有跡可循、相互影響,在台灣的教材與教育現場,用誰的角度陳述,將會影響學生對於自我認同的判定,也會關係到學生成年後、甚至掌權時,會以何種心態對待不同族群。「但現在教育的問題是,台灣史不談原住民族、少數提及的也沒有原住民族觀點,學生對於『歷史事件如何影響當下與未來』也沒有概念,甚至老師也不太教。」

楊孟哲說,目前台灣的歷史教材,大多數只會提到牡丹社事件與霧社事件。學生無法在這片面史料中了解原住民族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慣、重大戰役、遷徙路徑,「原住民族的聲音被消音了」。

一部《賽德克‧巴萊》,可以讓更多人意識到:我們活在缺乏多元族群發聲的環境。但電影與導演不是決定教育政策的人,一部電影的效應無法持續永久。當電影熱潮退去,如何認識各族群、讓每一個族群都能主導自己的命運,決策還是在於執政者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