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庫巴之火:誰的數位典藏

庫巴之火:誰的數位典藏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庫巴之火:誰的數位典藏

2011-11-17 22:13

作者:巴蘇亞‧博伊哲努 9


接續著2007年《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的頒行,對於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要保護到什麼樣的程度、法律保護是否追溯既往、保護的對象是個人或集體的權益、原住民自己有侵害行為如何處置等質疑紛紛出現。

加上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的推動,納入原住民族文化知識內涵,此一條例究竟要如何真正發揮效力,以使原住民族文化知識得以經過調查、蒐集、分析、歸類、詮釋等步驟,進入數位建置與典藏,目下已到見真章的時候。

國家的數位典藏計畫納入原住民族,就像教育體制逐漸接納原住民族文化知識與教育型態,或者在考試制度置入原住民族的知識與考科之類,大體而言是值得肯定的。只是當國家型的計畫,面對恒常被刻板定位為少數、弱勢、殊異、邊陲、偏遠、匱乏、甚而是落後的原住民族部落文化與知識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

首先是部落文化與知識,呈現的方式與以文字、圖像、影音形式保存的主流社會或族群文化與知識不同,以口傳或口耳相傳及模仿、體驗型態運轉的知識內涵如儀式、歌舞、巫術、耕作、狩獵、漁撈、出草等,幾乎沒有辦法依賴所謂「正軌」的典藏方式予以補捉、留存,而能夠勉強留存的僅僅是儀式、唱唸、生產、行動過程中使用的物件,而這些物件在脫離了使其發生功能、意義的運轉情境時,它們還能顯示獨特的意義嗎?

這就是當部落文物被放入博物館典藏、展示時,許多人依然質疑「善意的收藏者」的主要原因。

另外,詮釋部落文化與知識的主體,通常因為部落文化與知識已然遭受主流社會的貶抑與污名化,以及部落文化與知識呈現與運作形態的缺乏邏輯、系統化──當然,這仍然是所謂現代知識擁有者給予的的壓制與扭曲。事實上它們只是定義、功能與運作方式與所謂現代知識有差異,從而落入主流社會或現代知識掌握者的偏執詮釋與定義。

卑南族出身的學者孫大川的母親高齡98,她親身經歷了族群與部落近百年的變動脈絡,實實在在的活出一個卑南族人,可是對於學者兒子轉述的外人的卑南族研究成果,不僅經常難以理解,還以為聽到是其他族群的事,「他們說的是卑南族嗎?」

雅美族的作家夏曼‧藍波安說過一件故事:一位外來的學者近入蘭嶼,將雅美族人為了適應強大風雨而建造半隱半現的屋舍,定義為「半穴居屋」,而遊客詢問當地的長者時,長者只說「那是我的家」!

當原住民無法參與自身的文化與知識的整理與詮釋時,我們明知主流或現代知識的擁有者處理的意義是有缺陷、甚或有所扭曲,卻仍然執意如此,因為政府與學者在執行標案時,總得依循一整套靠著學歷、人脈與資本條件霸凌一切的遊戲規則,那經常是原住民難以參與的,從原住民族這一邊的解說也就無由納入。

多年前訪問紐西蘭的毛利學院,那裡所有課程與教材都使用毛利語言,問他們的教師何以那樣堅持,他們回答:「全世界最能詮釋毛利文化的就是毛利語言!」以這樣的角度看待這段時期推動的原住民數位典藏工作,我們就可了解,有哪些環節被漠視。

所謂「原住民參與」經常被提起,規範職場資源分配的《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都有具體的條文,何以影響更為長遠的文化整理與典藏工作,卻能渾然不覺。參與不僅是表象的納入幾個員額,而是實際引入原住民族的方式。

(文化大學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