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小校專題系列3:破除學習疆界 小校就能重生

小校專題系列3:破除學習疆界 小校就能重生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小校專題系列3:破除學習疆界 小校就能重生

2011-4-06 23:18

【記者呂淑姮嘉義報導】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日前在阿里山國中小舉辦「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座談,座談會中邀請學者與各地小校親師、社造團隊參與,分享彼此看法。

政大教育系教授、另類教育學會理事長鄭同僚提到,政府一直以「效能」的眼光審視偏鄉小校,對學校是一種干擾,學校因少子化被迫廢校,或即將面臨廢校:他建議換個角度看,只要沒有真正廢校,中度干擾仍有好處。

鄭同僚從政治角度分析小校存廢,「學校人數少、浪費師資」一說經常被提出,但在「比較進步」的社會中,會反思這種說法是否符合社會正義。主政者有其政治考量,可以慢慢看到各種實驗性質的教育型態出現。

小校培育出學校的主體性,建立獨特在地特色,從地方認同與文化、族群情感著手,就能打破「偏鄉小校欠缺多元刺激」的迷思。鄭同僚認為,若能帶動家長一起成長,社區也跟著動起來,更有機會談發展或轉型。


裁併壓力助成長
根據教育部委託鄭同僚所作的「偏遠地區小學再生之研究」調查,回收問卷調查,524所學校中,有298所自認有裁併壓力,其中239所學校表示因遭受此壓力影響,學校積極展開創新思維與方法。

鄭同僚說:「多元刺激的環境,對競爭力更有幫助。小校研發的課程,更可成為台灣人口減少後重要的教育政策參考依據。」但是,社區的人是否認為自己的土地與環境很重要,每個族群的人是否重視自身的語言與文化,必須要讓孩子理解與學習?鄭同僚認為,這是災校重建以及小校轉型的核心價值,如果只是不斷複製別人的價值觀,就無法推動轉型工作。


特色課程遇阻礙
偏鄉小校裁併的標準,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的政策。小校發展特色課程時,就算想融入在地或族群特色,礙於現行法令,仍步步難行。

台大城鄉基金會與瑪家園區長榮百合國小合作,曾在寒假時推出「山林小小學」活動。基金會團隊認為,瑪家農場內的排灣、魯凱族人,因莫拉克遷離部落,族群文化傳承格外重要,若能有以原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教育體系,才能建立學生的認同感。

魯凱族青年Binalriw說得好:「在部落,環境就是一種1到100歲的學習,不管你是老是小、是什麼身分背景。」


結合社區拚更新
山林小小學冬令營時,由魯凱族頭目帶領學生參與學習生命祭儀「Wa capi」,讓孩子了解魯凱的男性傳統祭儀內涵。他說,這個祭儀原本是只能給魯凱族男性參加,女性不能在場。但在文化傳承與學習的過程,族人們不停思考:是否該打破疆界和藩籬?所以冬令營時,「Wa capi」現場有排灣族、也有女性。

從好茶搬遷到瑪家農場,瑪家的原住民族人們都遠離原生部落。但Binalriw認為教室不僅僅是一棟房子,部落長輩與青年也是很棒的老師。他希望未來長榮百合小學的孩子,可以回到舊部落去上課,學校也能讓沒有教師證照的部落耆老進入教室,延續族群文化。如此一來,才是真正打破「校園圍牆」,讓教育有更多想像。

嘉義大學教育系教授陳美瑩認為,山林小小學冬令營生命祭儀「Wa capi」的作法很棒,也許不夠傳統,但台灣競爭力本來就是多元族群,若能跳脫喊口號式的互相尊重,真正做到跨族群的互相學習,才能刺激成長,小校師資應放寬徵聘標準,不能以都會區標準一概而論。

南華大學助理教授陳惠民說,目前災區校園重建和社區沒有明顯連結,企業認養學校、贊助經費,通常都是以企業角度看待重建問題,但是社區需求和學校重建息息相關,孩子的未來、家長的期待、社區的發展都是一體,校方或社區應先凝聚共識,或委由民間團體從中斡旋,才能讓小校轉型與社區發展共同動起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