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發表超級大黑洞觀測論文、震驚全球天文學界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華裔天文物理學家馬中珮,不但是天文物理學界中少數的女性、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小就想要做太空人、物理學家的馬中珮,在台灣北一女中讀高二時,自行決定要出國念書;花三年完成麻省理工學院大學課程,卻可以同時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
這位「左手做物理、右手拉小提琴」的女科學家,如何兼顧生活中多重角色,還能面面俱到、樣樣精采。從馬中珮侃侃而談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她的成功不是偶然,堅定的信念和開放積極的態度,是讓她一步一腳印,實現自我的動力來源。
爸媽民主 從小獨立發展
記者問:妳父親是台灣新聞學者、文化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馬驥伸,母親是資深媒體人、前監察委員黃肇珩,可以談談在這兩大光環下,小時候的生活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妳和父母的互動如何?
馬中珮答:我們家是很民主的家庭,從小爸爸媽媽就是不打不罵,鼓勵我們獨立自主發展。小時候不太知道我們家的狀況跟人家不一樣,因為媽媽是職業婦女,她那時在中央通訊社當記者,晚上很晚才回家。我和父母溝通的方式就是寫紙條。我還會在便條上面畫圖,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曾經在便條紙上畫圖,告訴他們我需要剪指甲。
每次出席家長會的都是我爸爸,也是他帶我們去郊遊。不過雖然和父母平常日見到面的機會比較少,但是到了周末相處的時間就很多,對我們的關懷也很多,很注意我們的學校跟生活。現在他們對我是一種顧問的角色,雖然他們不懂我的學術,但是在做人處事上,還是給我很多意見。
高三來美 膽大不知害怕
問:妳高二時決定來美國念書,家人當時贊成嗎?來美國唸書時有沒有不適應?
答:當初想來美國念書,父母都不贊成,尤其是母親很擔心環境轉變這麼大,我在學校一直都很順利,會不習慣。我那時候對台灣的教育方法不是很有興趣,不想在高三的時候一直複習,想要學新的東西。
我升高三的暑假來到休士頓,直接繼續念高三,才曉得馬上要考試、準備申請大學。因為我數學、物理、化學都是用中文學的,幸好台灣的底子很好,所以在考試前三個星期努力把中文都轉成英文,幸好考得還不錯。
有時候我覺得年輕不定性反而是好的,膽子大,對未來不曉得害怕,就會勇敢去闖。
兩個極端 理性感性兼具
問:天文物理是屬於理性思考,小提琴是感性表現,兩者的學習發展上有發生過衝突嗎?妳如何去結合這兩個極端?
答:大學和研究所時期,學習物理和音樂的比例大概是各一半,可能暑假沒有課業壓力就多學一點小提琴,期考的時候就多念一點書。有時候碰到演奏會和考試撞期,就要先計畫好時間表。
在拿到博士學位前兩年,決定把小提琴停一下,先在事業上衝刺。來到柏克萊以後,工作上更忙碌,玩音樂反而是一種生活的調和。像上星期雖然很忙,但是還是和先生、朋友花了一個下午玩不同的樂曲,覺得是很享受的事情。
愛上音樂 開啟另一扇窗
問:你從小一路學習小提琴,有沒有因為課業或其他因素,想過要放棄?
答:我覺得興趣真的很重要。七、八歲的時候參加了廖年賦老師辦的世紀青少年交響樂團,連續三個暑假都有機會到歐洲和美國演奏,又交了很多朋友,這些回憶很棒,讓我自然而然想一直學下去。
我從小就很獨立,很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錯誤的事情,父母還是會放手讓我去做。母親覺得職業音樂家的生活好像不是很平衡,但是如果我想做,他們還是會支持我。很多小孩都很有自己的主見,如果父母常常否定、打壓小孩的想法,可能就會磨滅了他們的自主性。
問:妳最喜歡的樂曲是?音樂在妳人生中的地位?現在還有組團、定期發表會?
答:這很難講,不過我現在很迷弦樂四重奏,貝多芬的16首弦樂四重奏對我來說是人類創作中的大師經典。我和朋友每年暑假都會參加一個星期的音樂營,由職業樂團的音樂家指導。現在我會演奏兩三首,在未來10年,把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都學完,大概是我目前的人生計畫。
音樂在我人生中占相當重要的地位。我大學到現在認識的朋友,如果不是經過物理,就是透過音樂認識的,等於對我的人生開啟一個不同的面向,接觸另一個很美的世界。前兩年我們還曾經在Mount Hamilton的天文台表演過,有時候在朋友家也會有家庭演奏會。
鼓勵學子 不要埋頭自學
問:妳認為現在年輕學子,如果想要學習天文物理,所面臨的挑戰是什麼?他們應該如何做?
答:以天文物理為工作的職位非常的少,所以學生想要朝這個方向發展的話,大部分就是留在學術界。像我們學校申請碩士、博士都是百中選一,拿到博士學位後又要做博士後研究、申請教授職,每一步都是越來越難。現在經濟不景氣,很多學生卡在不同的環節。還是興趣很重要,才能支撐你繼續下去。
至於研究環境方面,現在很多學校都在天文物理學方面有很多學術交流,競爭很激烈,學生要選擇一個有很多訪問學者、合作計畫、交換學生等的學術環境,才能看得更多、學得更多。這個年代有很多全球性的合作,很少只有一個人埋頭做的研究計畫。
問:當妳立志成為物理學家,周遭有人阻止你嗎?有因為妳的性別在學習上受到挫折嗎?
答:從小決定自己的想法以後,就不會很在意別人的說法。我12歲決定要做物理學家之後,念博士、往學術發展就是一件必然的事,所以周遭也沒有人想要阻止我。
我有時候會碰到資深女科學家,她們比較可以舉出些明顯性別歧視的例子。我念研究所的時代,性別歧視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大家不會在公眾面前討論這些話題,但是這些歧視一定還是存在,只是變得比較隱性,不是很容易說得出來。
遭遇不平 女性不該退縮
問:近來有新聞報導說,女性在數理方面表現情形跟社會不平等的程度成正比,妳認為呢?
答:這是很有可能的事,要增加女性在數理、機械科學方面的興趣和學習,家庭和小學中學時期的影響很重要,如果等到了大學、研究所才發現這情形就已經太晚了。父母和老師應該對男女生在言語或者是教學方面,盡量做到公平。
問:當女性在學習或工作領域受到不平等待遇時,應該怎麼處理?
答:我覺得女性要對自己有信心,在遇到不平等、有懷疑的時候,都要開口提出來、表現出來,不要害怕問問題和質疑權威。很多女性自省化(Internalize)很強烈,碰到事情第一個先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是不是自己的問題。自我評判(Self Criticize )是很重要,但是要懂得對事不對人。
問:妳認為職業女性在工作職場中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答:在指導年輕女學生時,她們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兼顧工作和家庭。現在的女性很幸運,可以有選擇權,不像我父母的年代,有很大的社會壓力。我們說做學術研究的女性,有兩個時鐘同時在進行,一個是生理時鐘、一個是10年時鐘(註:指從拿到博士學位到獲得終身教職的時間)。
現在我們所裡有兩位女學生,正在考慮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還是放棄。但是人生沒有既定模式,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去發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一直害怕面前的困難而不繼續前進,永遠都不知道怎麼樣最適合自己。
分身有術 扮好每個角色
問:妳覺得職業女性該如何保持工作、婚姻和家庭的平衡?
答:當一個職業女性很難擁有每樣東西,當然這跟每個人家庭的情況比較有關係,要和家人和伴侶討論。我看到很多家長很積極希望子女趕快結婚,但是他們也要了解,沒有什麼比嫁錯人更糟糕的情況。很多女性希望結婚後繼續工作,那她們需要找到一個可以互相支持的伴侶,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
女性要對自己有自信心,不要害怕去嘗試,也不要擔心太多,只要有目標,就堅定地走下去。像我們這個研究黑洞的計畫,剛開始我們也知道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不確定會找到什麼東西,這讓過程變得很刺激、很有趣。
問:身為一個工作繁忙的大學教授,妳如何身兼數職?
答:我盡力在做的是「分身有術(Compartmentalize)」。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角色,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我現在越來越忙,但是當我陪兒子玩的時候,我盡心陪他玩;當我做研究時,我盡力專注在研究計畫中。
我曾經請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女教授給我建議,她說要懂得控制、把情緒分開。就像家裡房子失火了,要懂得控制災情,不要把一個房間的火帶到另一個房間來。不要在工作的時候擔心沒有陪伴孩子的時間,在家的時候又因為沒有在工作而產生罪惡感。
學習天文 看生命更宏觀
問:學習天文科學讓妳在人生中有什麼體悟?會不會讓你「不害怕死亡」?
答:學天文的最大一個好處,是開啟你的視野,看事情會用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去思考,有時候會覺得地球上有這麼多問題,地球卻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點。對我而言,死亡只是生命的逝去,我並不害怕自身的死亡。我覺得死亡比較可怕的是對周遭人的影響,對活著的人有比較難面對的問題。
問:有人說科學和宗教相對立,妳認為呢?
答:我在科學上無法否定任何神的存在,也沒有辦法證明神的確存在,我是很中立的。我相信宇宙創造不只5000年,而是14億年,但是如果說當初的宇宙大爆炸是上帝製造的,我也沒辦法證明是錯或對,我不會去辯駁,因為這沒有答案。
問:妳的偶像是誰?為什麼?
答:我覺得「偶像」這個詞有點太強烈,我迷很多東西,但是很少有迷戀偶像。我能說比較崇拜兩位鋼琴演奏家,一位是阿根廷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另一位是俄羅斯鋼琴家紀新(Evgeny Kissin)。我曾作夢想要和他們一起演奏,雖然這個夢永遠都不會實現,但是就算是幻想也讓我很開心。
問:妳認為人生中最成功和最失敗的經歷是?
答:我最失敗的(思考),是沒有鼓勵更多女性投入科學研究,到現在我還沒有指導任何一位女性研究生,算是蠻失敗的(笑)。我希望可以帶來更多的影響,讓更多女性加入天文物理研究,我在努力進行中,但是還沒有看到成果。
我不敢說是最成功的經歷,但是希望能夠繼續維持人生中的平衡,在生活、天文物理、音樂、做一個母親的所有角色上,能夠保持平衡。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子一直在長大,很多不同計畫在進行中,現在所說的平衡,明年不一定能繼續,我也常常很困擾。我給自己打80分,還有很多分要去進步。
只往前看 從來不會後悔
問:回首過去,有沒有後悔過什麼事?
答:可能是沒有繼續學鋼琴吧(笑)。我在五、六年級的時候學過兩年鋼琴,後來上了國中因為時間不夠,只能放棄鋼琴。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學過樂理,學如何作曲,這時候發現會彈鋼琴很重要。
其實我不是一個太往回看的人,我比較喜歡往前看,當事情發生時,盡力做到最好,讓該發生的事發生,然後繼續前進。對自己所做的決定,通常我不會去懷疑自己。
問:妳人生中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答:在學術方面,我其實受的訓練是理論方面,黑洞觀測是最近幾年的新計畫,希望能夠繼續理論研究,同時也開始發展觀測計畫,讓兩者互相支持。在生活來說,我要守護這個小家庭,當一個好媽媽,讓每個人都快快樂樂的。音樂上,希望有一天可以把貝多芬弦樂四重奏所有曲子都學好,並且能夠表演出來。
馬中珮小檔案
出生地:1966年生於台北
學歷:復興小學、復興中學、北一女中、麻省理工(MIT)物理博士
經歷: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賓州大學天文物理系副教授
得獎:17歲獲得全台小提琴冠軍、1997年美國天文學會安妮坎農獎(Annie J. Cannon Award in Astronomy)、2001年海外華人物理學會傑出青年研究人員獎、2003年邁爾夫人獎(Maria Goeppert Mayer Award )
現職:加大柏克萊分校天文物理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天文所兼任副研究員
資料來源:
世界日報 2011年12月18日
Edited 1 time(s). Last edit at 01/14/2012 10:38PM by HP.
(
編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