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四月展開大陸六城巡演 (2011) |
April 04, 2011 09:39PM 發表文章數: 238 |
流浪者之歌》四月展開大陸六城巡演 | |||||
|
《流浪者之歌》登深圳三噸半稻米舖就黃金之舞 / 深圳特區報
分類標籤: 雲門舞集
|
April 29, 2011 09:40PM 發表文章數: 1,006 |
深圳特區報記者楊媚
在經歷了整整17年的漫漫征途、踏遍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的52個城市後,這部“雲門舞集”近年演出最頻繁、林懷民最珍視的作品—— 《流浪者之歌》 將於4月15-16日首度登上深圳大劇院的舞台。 近日記者採訪了工作人員,為觀眾解開這一極具震撼力的“黃金之謎”。
三噸半稻米染成金黃
在這部傳唱經年的《流浪者之歌》中,三噸半的黃金稻米無疑是最動人的風景,強烈的視覺震撼使該作品被稱為“黃金之舞”。 屆時稻米將營造出變化多端的舞台效果,金色的稻米或平鋪在地,或擺成千溝萬壑,時而被高高揚起,時而從天空轟然瀉下。
然而“雲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實在是大費周折的“道具”。 先是選米,必須圓實,因為劇中主角王榮裕需要靜立米下90分鐘;要洗,不然會使舞者渾身起疹發癢;要染,不然就沒詩意的金色光澤;要烘、曬,不然沒辦法乾燥;要熏蒸,不然受了潮要發芽。
據了解,三噸半的米,需要4名工作人員,一天8個小時,處理兩週才告完工。 記者了解到,此次隨雲門《流浪者之歌》來大陸的三噸半米,由台北運出,經過特別審批程序後,將於3月中旬先抵達北京,完成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隨後,由三大集裝箱一路恆溫保存運輸,輾轉廣州、深圳、上海、杭州等地。 “出於環保考慮,這些米都是循環使用的,只會進行必要的補充。”
“朝聖之旅”感人至深
據介紹,《流浪者之歌》的創作源自林懷民的一趟旅程。 1994年夏天,林懷民帶著德國作家黑塞根據佛教傳說故事改寫的小說《流浪者之歌》飛往印度,歸來後他創作出這一“關於寧靜的追尋”的舞作。 他要舞者學習靜坐,不給動作,這一坐就是兩個月,舞者從煩躁不耐坐到安然靜定。 許多觀眾認為,《流浪者之歌》不只是一場舞蹈表演,它兼容藝術和文化上的多方指涉,卻渾然合為一體,一場朝聖之旅中的聖潔感盡覽無餘。
《流浪者之歌》的稻米大費周章,配樂同樣如此。 當時演出臨近,配樂卻遲遲未能找到。 一天,朋友送來一卷喬治亞民歌卡帶,讓他如獲至寶。 可是這盤老舊的卡帶音質粗糙,無法用作演出。 幾經周折,他最終在紐約的一家俄文書店找到。 喬治亞民歌的音樂配上林懷民事先編好的舞蹈,《流浪者之歌》由此誕生。
“最珍視的作品”獻給深圳觀眾
此前的《行草》曾讓深圳觀眾領略了書法藝術融入肢體語言那種驚心動魄之美。 可如果問台灣編舞大師林懷民最看重自己的哪一部作品? 他一定會回答《流浪者之歌》。 他曾經說:“有時候我會想,如果只能留下一個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如果問西方舞蹈愛好者,中國舞蹈什麼作品給他們留下最深印象? 《流浪者之歌》也肯定名列前茅。 當年在英國倫敦,林懷民和他的雲門舞集就是以《流浪者之歌》贏得了國際舞蹈界的認同。
17年來,《流浪者之歌》不論演到哪裡,總會出現“觀眾看到淚流滿面”的畫面。 挪威《奧斯陸午報》報導:“一次偉大的劇場經驗,觀眾的心充實得幾乎迸裂,不禁流下喜悅的眼淚。”在此次巡演之前,林懷民這樣寫給所有觀眾:“希望《流浪者之歌》在喧囂的時代裡,繼續帶給觀眾安慰與寧靜,像那穿過菩提葉隙,斜斜照射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