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聚焦全球氣候變遷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郝慰民拜會成大校長賴明詔院士

聚焦全球氣候變遷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郝慰民拜會成大校長賴明詔院士
成大校園新聞 2009/12/09 http://news.secr.ncku.edu.tw/files/14-1054-60510,r81-1.php
[hr]

【台南訊】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主、國際著名華裔大氣化學科學家郝慰民,趁受邀在國立成功大學研發處「2009 解析諾貝爾系列講座」發表「2009諾貝爾獎評析」前,專程在成大化工系陳進成教授的陪同下拜會成大校長賴明詔院士,兩人針對全球關注的氣候變遷議題,廣泛交換意見,雙方相談甚歡。


 郝慰民以自己參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的經驗指出,我主要是做火的研究,IPCC在1988年成立,從91年開始,到94年完成數份報告,剛開始候參與的人不多,到後來研究領域逐漸擴大,這是當初始料未及的,當時只是純粹的學術研究,直到2007年高爾拍了電影An Inconvenient Truth(不願面對的真相),才將環境議題炒了起來,於是研究內容就不再是純學術的研究了,牽涉到更多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

 賴明詔校長向郝慰民提問,全球暖化問題是自然循環還是人為所造成的?郝慰民表示,可以證明那是人為所造成的,簡單來說是因為二氧化碳的增加,造成溫度上升。如果以自然循環來講,沒有人為因素的話,過去幾百年的天氣變化都差不多,但是你把人為因素加進去的話,溫度就上升了。至於未來會怎麼樣,大家也都還不是很清楚。

 對於賴明詔校長十分關注全球暖化之後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影響。郝慰民指出,現在大家除了思考怎麼去減少污染,另一方面就是全球暖化以後,對國際的生態有什麼樣的影響?事實上,全球暖化不見得不好,我們曾以加拿大的衛星資料研究,其目的就是看領土的分布,因為有一些冰層的區域大家都沒怎麼去管,但是現在都知道除了冰還有礦,冰融化了以後,北歐國家、蘇聯、加拿大可能都會爭北極圈哪一塊地是我的。當然,以負面來說,就是澳洲在乾旱、火災、麥子產量減少,造成兩年前的穀價上漲。總結來講就是有些國家會佔了便宜,有的國家就會吃了虧。

 賴明詔校長提到,現在大家都在討論如何找到原因以及因應措施,但是它已經不只是單一的問題,不只是科學的問題,還牽涉到政治、社會、經濟的問題,這方面卻很少有人去討論。郝慰民十分認同賴校長的觀點。此外,賴明詔校長一再推崇郝慰民團隊所做的努力對人類與環境非常有貢獻,各種研究報告不僅讓大家開始重視這些問題,也提供了最有利的科學證據。

 另外,郝慰民在「2009 解析諾貝爾系列講座」演說中也提到,IPCC成立於1988年,旗下擁有約三千位大氣科學家、海洋學家、冰層專家、經濟學者等,負責讓各國政策制定者了解最新的氣候變遷知識。IPCC成立迄今只發表四份評估報告,每份都有數本電話簿厚,每發表一次評估報告,影響力就隨之增加。該小組在今年二月和四月分批發布的最新報告中,表示已偵測到地球氣候系統出現變化的初步跡象,饑荒、無家可歸和水所引發的疾病將是本世紀常見景象。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因為刺激各國採取行動對抗全球暖化有功,共同榮獲2007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郝慰民為IPCC氣候變遷研究報告的主要撰稿人,因此也名列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獎人。

 國際著名華裔大氣化學科學家郝慰民,1972年畢業於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輔仁大學化學系學士,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哈佛大學大氣化學博士。自輔仁大學畢業後旋即赴美深造於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美國農業部工作,主要著重在森林火災後所造成的化學部分的影響與污染,為此領域的先驅。現亦擔任聯合國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英文: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成員。

 郝慰民曾花一年時間,遠赴亞馬遜盆地和非洲收集森林大火的資料,寫了八頁的報告,提出把不同生態體系森林大火中所產生一氧化氮、甲烷等溫室氣體量化的方法,他指出,八成的森林大火發生在南美、非洲和東南亞的熱帶地區,將對空氣和水的品質、大氣層和全球氣候及生態體系將產生極為嚴重的影響。這份報告他負責洛磯山氣候變遷的監測任務,是科學界最早發表的溫室效應報告之一。

 成大2009 解析諾貝爾系列講座,旨在於諾貝爾獎對於世界各領域科學家、文學家及人權捍衛者都是最高的榮耀,得主們對於世界各領域的貢獻皆功不可沒,透過了解諾貝爾獎來知曉世界最新的脈動,儼然是全人類的共識。成大在邁向國際化大學這條路上一直不遺餘力,亦期許學生自詡為世界公民,所以諾貝爾講座即是希望成大師生能在強大的醫、理、工背景下成長,同時也能不忘懷文學的溫度以及社會科學的批判,透過各獎項的辦理論壇,深入解析背後的學理及真意,進而反饋自身生活。



Edited 1 time(s). Last edit at 01/02/2010 11:20AM by gustav.
(編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