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霧社事件80周年特展 呈現多元面貌

霧社事件80周年特展 呈現多元面貌

分類標籤: 原住民
霧社事件80周年特展 呈現多元面貌
2010-11-22 中國時報 【詹伯望/專題報導】




 發生在日治後期、喧騰國際的霧社事件,至今已八十年;隨著更多材料的出土,讓霧社事件的解讀呈現多元面貌。位在臺南市的文建會所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於該館研習中心推出「聞眾之聲─霧社事件八十周年」特展,從多元觀點探討這樁日治時期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武力抗爭事件。這項特展明年初結束後,將移往埔里、台北、台東巡迴展出。

 八十年前,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部分族人發動出草,衝入霧社運動會場,有一百三十四名日本人被殺,經日本調集大軍以飛機、大砲轟炸並施放毒氣,除少數婦孺投降外,原住民共有六百四十四人死亡,其中投繯自殺不願投降者二百九十六人。

 以往國中小課本敘述的霧社事件文字並不多,只提到賽德克人為了反抗日本殖民,一九三○年十月廿七日發起武裝抗暴,結果遭到日本軍警強力鎮壓。但是,相關的深入研究發現,事件的原因與經過其實頗為曲折複雜,所以臺史博為這項特展定名為「聞眾之聲」(Listen for Voices),以呈現所有的聲音與多元的觀點;事實上,展場上也播映訪談各方人士的影片,記錄了所有受訪者的說法。臺史博館長呂理政指出,霧社事件的發生,隱含著近代臺灣原住民面對外來強勢文化干預,部落世代價值觀遭受扭曲的反動;這事件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提醒我們對不同族群與立場應有的尊重與包容。

 賽德克族分為三個方言群,起事者為德固塔雅群的六個部落,但該群的巴蘭社由於該社意見領袖瓦歷斯布尼深知日人勢力強大,且前有姊妹原事件之教訓,並未參加;至於另兩個群─道澤群與土魯閣群,則因本屬不同方言群,且認為起事無異以卵擊石,不願參加以保全部落。道澤群曾因獵區等問題與德固塔雅群不睦。日本人於是利用民族矛盾,將事件後殘餘的抗日部落原住民納入「保護蕃」收容所,但道澤群與土魯閣群(其中道澤群因為意見領袖於霧社事件中遭抗日原住民伏擊身亡而有復仇之心),卻在日本人的默許和操縱下,趁機出草把倖存者砍殺近半,成為第二次霧社事件,也使賽德克三群間產生心結。其後日本人再把餘生者強制遷往川中島,也就是現在的清流部落。

 戰後,國民政府基於抗日思想,獨尊德固塔雅群馬赫坡社的莫那魯道,以致其他各群社多半噤聲,直到近年風氣漸開,各種聲音也才逐漸冒出來。其中女性的觀點部分,不論是嫁到對立部落身處夾縫的女子、原日婚姻制度下的女子、日本婦孺等,雖然背景各異,但都是無從選擇的無奈受害者。研究人員到霧社現場訪問的對象,雖然多是第二或第三代,從父祖輩聽到的說法彼此亦有落差,卻與正史多不相同,仍有參考價值。

 隨著近年原住民正名運動之興起,三個方言群也積極和解,展開對話,透過政治管道爭得賽德克族的正名,為強化自我認同取得正向的力量,建立新的族群關係。

 這項特展不僅從賽德克文化探討現代文明的衝突,也呈現了眾聲喧嘩的媒體面貌,後者甚至還有包括中國大陸國共兩派報紙的解讀,國民黨的上海《民國日報》認為霧社事件是被壓迫後民族覺醒所進行的復興運動,共產黨的《紅旗日報》則認為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而發起的反抗暴動;其實兩派觀點都頗為類似。即使在臺灣,當初也只許報導事件經過,卻不許分析舉事原因,例如一九三○年十月卅日的《臺南新報》,就被總督府的新聞檢查刪挖得無法閱讀。

 國立成功大學也配合舉辦了一場國際研討會,成大台文所教授吳密察指出,如果要當成抗日事件,原住民內部須有一致的聲音才對,所以不如定義為「日本殖民者對原住民的征伐鎮壓事件」。他並認為,研討會上歷史學者不但要自我反省歷史學的局限性,還要把文學、電影和戲劇納入,而「我們這些他者不能壟斷詮釋」,仍須有部落的聲音出來。

 所以,研討會上不僅有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兼任講師河原功、日本台灣學會理事長春山明哲、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潘英海、助理教授鄧相揚、電視連續劇《風中緋櫻》導演萬仁、漫畫家邱若龍、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講師許瑞芳等,分就各領域主題發表論文,也請來政大民族所博士班伊婉貝林、德鹿谷長老教會牧師姑目荅芭絲、賽德克族族語教師郭明正傳達部落觀點,會場內顯得繽紛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