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心理師在偏鄉:「房屋」不是「家」

心理師在偏鄉:「房屋」不是「家」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心理師在偏鄉:「房屋」不是「家」

2012-7-03 22:12 作者:張巍鐘

台灣立報

莫拉克經驗猶如警示鐘,讓全台灣深刻明白自然災害的影響。氣候變化加劇,因溫度升高,水氣更快被蒸發,導致一些地方乾旱,而本來下雨的地方雨量增加,在多山、多河的台灣就有土石流的危機,大雨降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極大的影響。


例如莫拉克之後的蘇花公路、前不久的610水災,讓全台都無法倖免。因氣候的變化,人民的居住問題成為很大的挑戰,從要遷村到提倡高腳屋,顯示政府官員意識到現有設施無法因應氣候改變。可惜官方思考問題的切入點卻是「房屋」不是「家」。

u房屋需考量金錢上的需要。土地如何取得、偏鄉的人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搬遷,都是難題。然而對很多人,要搬遷的不單是房子,而是「家」。許多人住在自己蓋的,或是祖先蓋的房屋裡,每一塊磚瓦都代表情感與思念,用家的思維比較可以有效溝通。

M,D x$J7X {0在花東,較常有機會聽不同原住民部落遷移的故事。太魯閣族人說,祖先本來居住在南投,往東方眺望時注意到太平洋,發現花蓮崇德適合居住,部落就遷移來到花蓮定居。後來,原住民族群經歷不同外來殖民政權,為政權管理方便,族人被迫離開自己成長的地方,許多傷害因此而生,對政府安排自然不信任。台灣立報 ]n6BV Wv

t1P%}q4Z2kW0因應氣候改變,居住成為一個重大的課題,顧及人對家的依賴與情感,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當人選定一個地方為家時,工作問題或是生存方式也要納入考量。靠山生活的原住民,喝山泉水、打獵、吃野菜,到了新環境,本來生存技能是否有用?會判斷水流接水只適用於部落,離開部落後,自來水要用買的,生活技能不但幫助不大,還增加額外開銷。台灣立報4~!y6ci2B.S

-o%X,q3Z#F:K0到新環境又可以如何照顧家人?因靠土地生存,自然對土地也有濃厚的情感,離開養育自己的地方,情感上的離別也需要調適。加上有些部落人口較多,增加集體行動的困難度,更讓原住民擔心與親人的分離與文化的流失。台灣立報/jV0G_2|l9F)b*UF

+cVg.PN:c0同時,法規限制下,族人可以去哪?現今環境是否仍允許民眾自行選地並開墾?此外,尤其是台北同樣也會淹大水,應該沒有人可以指出絕對安全的地方,部落可以移到哪裡是相對安全的?

1z)uJqG0
@G8m\5I N7M5z:`0族人遷移前需要先看到一個願景,一個足以為家的地方,才能具體的討論,也不會擔心下一個地方會不會更危險。與其要強迫族人離開,不如讓他們看到更好的地方。

Ve*h:b3m'O0
H{!mzx7G0每個人都有情感,家的概念就涵蓋人對環境的依賴,也有人與人的牽絆。若在自己家裡,突然被告知必須離開,一定有錯愕與不滿。政府與民間溝通時,請多體諒「人」本來就有情感。多些同理心,站在「家」的觀點建立配套措施,順著部落本來就有的遷移的文化,拉近人民與政府的關係,更能讓事情完善被溝通及解決,減少衝突對立。台灣立報f9T?a,|-Gt/b

台灣立報o})R:v(]6P{-^M p/Lj Z
(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