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原視野:原住民地區推行有機農業的意義與挑戰

原視野:原住民地區推行有機農業的意義與挑戰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原視野:原住民地區推行有機農業的意義與挑戰2012-1-16 21:57 作者:官大偉 59



這幾年來,因為部落培力的事工、研究計畫的進行、學生田野課程的需要,以及各種評鑑參訪的機會,我看到許多原鄉當前在土地議題上所面臨的困境,也看到許多族人身體力行尋求未來發展方向的嘗試。其中,將慣行農業轉作有機農業,便是一種在維持土地永續性和創造部落產業的努力。

在國外,有機農業的概念從追求「健康食物」,到維護產出健康食物之「健康土壤」,逐漸擴大對於「健康產銷關係」的關注,有其理念發展的脈絡與實踐的方式;在台灣,原住民地區的有機農業,除了同時具備上述意義之外,還有更深層的文化意涵。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農業為山田燒墾和旱作的形式,這些在殖民地學者眼中「落後」、「愚昧」的耕作,現今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是對海島山地最生態友善的農業型態,而這樣的農業中的許多環節,包含土地的選取、交換、耕作、收成,常是透過集體的合作行動來完成,也就是說集體性是台灣原住民的傳統農業中重要特質。

但在日治時期,藉由定耕農業與集團移住改變了原有的生態人文環境,國民政府時期繼之的保留地政策,則進一步將集體的土地利用切割轉化成個人所有權下的土地利用單位,也種下了種種土地流失、人地關係失衡的結構性因素。

筆者在經驗中,看到當前原住民地區將慣行農業轉作有機農業,具有重新尋回部落集體性的意義。

因為有機農業對於土壤、水質的要求,往往非單一農戶所有的土地區塊可以單獨維持,因而常見有幾個農戶經協商合作,將彼此的幾塊土地,納入有機農場共同經營的範圍。

另一方面,晚近出現的自然農業,透過部落親族之間的人際關係,形成農民互學的網絡,交換農法的創新經驗和心得,更以傳統對於原生種植物的瞭解,結合從外界學得的方法,製作可以取代慣行農業之化學肥料與除草殺蟲劑的酵素。這些努力,進一步呈現了在經濟生活中實踐傳統生態知識的價值。

原住民地區的有機農業,或是自然農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包括有機認證的門檻過高、取得認證前之觀察期的產量與收入下降的煎熬,以及自然農業缺乏認證的公信力等問題,而未來,如何在商品意義之外,強化原住民地區有機或是自然農業的文化、教育功能的論述,相信將會是更進一步的課題。

(政治大學民族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