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原漢一起來 完:面臨相同處境 原漢應相知相惜

原漢一起來 完:面臨相同處境 原漢應相知相惜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原漢一起來 完:面臨相同處境 原漢應相知相惜2012-1-09 21:47 作者:呂淑姮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討論完《賽德克‧巴萊》電影所能引起的共鳴,也不能忽略從批判的角度來看電影影響力。在前幾篇系列報導中,許多學生和老師都提到,電影可做為引起主流把關注焦點放在原住民族群的媒介。但是,如此的「興趣引發」,究竟是好是壞呢?

觀光前需深入理解
漢族籍大學生陳怡萱認為,電影上映後,聽到許多人有這樣的觀後感:「好想去部落走走!」陳怡萱說,用觀光方式去部落逛一逛,真會為部落帶來經濟效益嗎?她也擔心若人潮湧進、財團看到商機,已面臨土地流失、山海都被BOT的原住民部落,可能反而會遭受危害。

再者,電影所呈現出的原住民族面貌,是否就是當代的原住民模樣?「影像強化了唱歌、跳舞、喝酒、出草,這會不會反而是加強了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







▲認識台灣的多元族群,不能單靠一部電影,應從教育與媒體著手,更是原漢社會共同責任。(劇照/果子電影提供 文/呂淑姮)




陳怡萱認為,如果真有興趣要深入理解部落,最好請了解部落的朋友帶領進入,先對族群概況與生活習慣、各族面臨的不同議題有所了解,再到部落去走訪:「例如要去蘭嶼之前,可以先認識反核廢的原因。」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施聖文則以另一角度來看《賽德克‧巴萊》:「聽到多數學生認為好看、感動的原因,並非因為電影有觸發他們聯想當代議題,而是因為電影中的人性與情感描寫。」

理解不應始於同情
施聖文認為,在一種程度上,這可看出觀眾、主流關心原住民族的角度:因為同情。因為同情原住民遭受壓迫,所以群眾認為反抗合理,但反抗的深層原因為何?遭受壓迫而喪失權力會造成哪些影響?改變現況的方式是什麼?施聖文認為這需要更細膩的對話探討。「更何況,原住民族並非弱者,也不希望被人視為弱者。」

施聖文直言,對人們來說,會關心、會在意的弱勢新聞,是因為「看見了別人可憐之處」,如果看不見,自然不會放在心上。他認為,當代的原住民議題缺乏原漢對話,主流社會未能靜心傾聽、原住民族社會還要更積極發聲。

「例如,學生們都很關心原住民考試加分這件事,因為與他們切身相關。但這不需要看《賽德克‧巴萊》就可以想到。」施聖文說。他也強調,目前原住民運動和媒體報導,都欠缺歷史陳述。將事件過程與影響說清楚,並讓議題有更多對話、論述空間,還要從教育政策中積極著手,才能說服更多人共同關心原住民族議題。






▲回顧2011年原住民族重大新聞事件,你對哪些議題有印象?圖為2011年4月14日,桃園縣復興鄉Hagay哈凱部落居民至行政院抗議,要求政府履行十多年前因蓋巴陵壩而要部落遷村的承諾,已住在組合屋超過10年的Hagay部落希望政府儘快與居民協商永久屋的興建。(圖/本報資料室 文/呂淑姮)




泰雅族、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官大偉談到教育與自治等議題:「雖然原住民持續發聲,在當下看起來好像不見得有成效,但現代的原住民族沒有悲觀的權利。」

官大偉同樣提到,關於自治議題,原住民族要自治,必須先和多數的漢人述說「為何需要自治、如何自治」。「漢族政府最害怕的是被剝奪現有權利,進而影響社會『原住民族自治會限縮漢人活動範圍』。」

官大偉說,在此誤解下,原住民族更應努力將自治議題闡述清楚,建立一套可以被不同族群理解的論述,讓主流了解,一個族群的教育文化、知識體系、社會結構、族群自我認同等,都需建立在土地上。官大偉也強調,族群自治會影響到的是政府機關的重整與法律修改,並非影響漢人個人權益。

原民議題鮮少受關注
回顧2011年一整年的原住民族重大新聞,若你身為主流社會、漢族的一份子,是否有印象哪些議題曾對原住民族造成影響?讓原住民族不滿與憤怒的理由又在哪?

若以部落為單位,包括泰雅族新竹尖石水田部落、阿美族桃園撒烏瓦知部落、鄒族阿里山來吉部落、泰雅族桃園哈凱部落、排灣與魯凱聚居的台東嘉蘭部落、阿美族花蓮太巴塱部落、阿美族台東都蘭部落、阿美族台東刺桐部落等,都曾經、並且正在面臨土地流失、財團進駐、重建遙遙無期、部落生態遭外來開發破壞的狀況。

各部落用盡一切方法,抗議陳情、上網連署、發動藝文人士相挺,但成效有限,主流社會關注不多。若用重大事件來看,2011年有著層出不窮的原漢歧視浮上檯面,例如桃園警察執勤時辱罵原住民、原住民進總統府陳情遭受無禮對待、海基會拍廣告用詞不當等,讓原住民團體一再表達抗議。

除了歧視事件之外,攸關國土運用管理、原住民生存權利的《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從2010年末直到2011年尾,官方與民間團體攻防火熱,卻鮮少在媒體上看到相關討論。

同樣與重建相關的議題,遭逢石門水庫與巴陵攔砂壩之害,以及賀伯、艾利多次風災為害的哈凱部落,重建之路極度艱辛,部落族人苦盼10年等不到永久屋;選擇在2011年數度走上街頭抗議。莫拉克重災區那瑪夏、桃源的台20、21沿線部落,不斷對政府發出呼喊,要求儘速修整道路,否則部落族人會一再面臨農產爛在山上、道路不通因而無法下山販賣的命運。當地的紅肉李、青梅價格遭盤商壓低剝削,更是雙重打擊。

報導缺少原民觀點
2011年也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在主流社會高度關注夢想家燒了多少錢的同時,原住民族社會也對建國一百的意義提出自己的看法。政府動員人力財力,以推動觀光、認識蘭嶼之名,行消費部落之實,甚至發生總統留名拼板舟的荒謬舉動,引起原民社會諸多批評;整件事卻也造成達悟族內部產生對立。但媒體報導特意引向藍綠之爭,或是僅以展覽藝文類新聞處理,社會難見原住民族觀點。

全台人民共同使用的核電,關於核廢料如何處置、蘭嶼貯存場動態,在2011也僅僅是引起原住民與環保團體關注抗議。原能會在3月公告台東達仁與金門烏坵為低放射性核廢料建議候選場址,年末表示蘭嶼貯存場核廢桶檢整完畢,隨後卻又爆發核輻射外洩問題。原能會與台電以一貫官方說法迴避,包括「對人體無危害」、「已按照程序處理,有疏忽一定重罰」,卻不能說服任何關心核能議題的人。

總統與立委大選倒數4天,各候選人造勢、猛開支票已逼近瘋狂階段,日前卻仍發生原住民族無法向總統候選人提問、聲音被集體消音的憾事;總統馬英九在回答媒體提問時竟公然表示《原住民族基本法》為「無法實踐」,也間接說明原住民人權窒礙不前的主因。

以上重大事件,僅是原住民社會面臨議題中的冰山一角。與族群認同最相關的原住民族教育權、師資培育與晉用,在2011年並無太多討論。原住民族相關議題仍以土地、政治、環保等面向為主,培育人才的重要政策被悄悄地邊緣化,甚至在由教育部、行政院原民會主辦的「2011年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上,也只見與會官員的敷衍,引發在場家長不滿。

原漢應攜手對抗難題
回到《賽德克‧巴萊》,討論完電影帶起的風潮和反思後,接下來可思考如何抓住時機,讓電影延伸到現代,不分族群,一起討論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例如,2011年讓許多人憤怒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通過,人民將面對浮濫徵收的「合法」亂象;但在此之前,原住民族早已在土地議題與政府抗爭多年。這也顯示未來的台灣,不分原漢各族,都可能碰到土地流失與迫遷難題。這樣的難題,意味著人民互相對話、發聲、結合、爭取權益的重要性。

但談到「用電影抓住討論時機」,就一定要問到這個問題:認識台灣的多元族群,究竟是誰的責任?

外表坊實驗團團長李建常聊起與知名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認識的經歷,「到布拉的部落去看,才知道不是所有原住民族都能出國深造、獲得表演機會。」李建常說,他也曾問過「原住民族為什麼都住在偏遠的地區」這樣的問題,後來認識了不少原住民族籍的好朋友,開啟他深度理解族群議題的契機。

「自己去理解、認識和學習是很重要的,『學習』這件事不只發生在校園裡。更好的方式是,從教育著手,讓學生在學校就能接觸正在發生的族群議題!」李建常說。(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