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原漢一起來①:賽德克‧巴萊 從電影看當代

原漢一起來①:賽德克‧巴萊 從電影看當代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原漢一起來①:賽德克‧巴萊 從電影看當代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回顧2011年,若要講出原住民相關話題,大多數人應會首先想起電影《賽德克‧巴萊》。電影自2011年9月以上、下集方式放映後,以賽德克族語發音的電影引起許多迴響。在經過時間發酵、沉澱劇情後,原住民族以外的主流社會,究竟從電影中看見什麼?

「原漢‧一起來」專題,從原住民觀眾與漢人觀眾的角度,把電影視角延伸,從電影觀感來看原住民與漢人眼中,對原住民族歷史、教育、自我認同與自治等相關議題的看法。

自電影上映後歷經4個月以來,《賽德克‧巴萊》從電影開始,逐漸演變成一種「原民風」風潮。在戲院,可以看到穿著原住民族服的觀眾入場觀影;電影周邊商品、霧社街片場旅遊也相當受歡迎。電影中的眾多原住民族籍演員,在電影宣傳攻勢下擔任不同的角色,包括為活動代言、音樂表演,力求將電影推上金馬獎後另一波熱點。

也有網友在圖與文上發揮創意,例如Kuso版的電影海報、或是「炒地皮‧賣來」的照樣造句。

但看過討論後不難發現,電影相關話題多半集中在拍攝技巧、動畫成效,或是討論電影行業在台灣的發展。對歷史有興趣的觀眾,包括多家主流媒體製作的專訪,則會聚焦在霧社事件各面向的相關討論。

部分原住民族人對於電影的期待,則是希望能藉由電影引起興趣,讓更多人看見在台灣的原住民,更重要的是看見當下原住民族的處境與面臨的議題。但是,電影上映經過4個月,是否真能吸引更多人關注現在的原住民族?

語言音樂獲得迴響
政大華文研究所學生陳英智說,自己學的是語言,所以特別關注電影裡的賽德克語。以全族語發音的電影,非賽德克族籍演員都得先經過族語課程訓練,就算是賽德克族籍的演員,如果沒有從小學習母語,也很難一下子進入狀況。

陳英智曾到部落的國小接觸教學現場,他認為,現在的環境使然,所有人都在說中文或台語,「原住民族語不是官方語言,很難在部落以外的地方聽到」。但說族語對族人來說相當重要,未來要擔任教師工作的陳英智說,如果可以盡力研發出有趣的教材,也許能提高學生想學語言的動力。

政大中文系學生扶停雲說,有位好朋友是賽夏族人,所以經常會聽到朋友提起有關原住民族自治或土地的議題。扶停雲也說,高中就讀的花蓮女中,在學校開了各族語的課程可以選修,是高中裡比較特殊的。

在台灣念書的馬來西亞籍學生洪維雄關注的焦點在音樂。洪維雄說,因為自己本身很喜歡音樂,所已對電影音樂表現會比較敏感。在台灣時曾參加過原住民族的音樂會。「在台北可以看到用音樂表達訴求、反對建國百年活動的原住民!在馬來西亞是看不到的。」

他說,馬來西亞雖然也是多元族群國家,但政治因素使然,學生無法在教材裡獲得原住民族相關的深入學習,頂多只會看到很片面的介紹。就連洪維雄小時候,還聽過「山裡有生番、會殺人」這樣對馬來西亞原住民族的形容。

原民處境難成焦點
但是問到「電影是否能引起更多關注」,陳英智、扶停雲、洪維雄等非台灣原住民族籍的觀眾都認為:不容易從電影聯想到現在的原住民處境。因為電影只是電影,喜歡電影的觀眾各自看見的點不同,也有許多人是因為演員關係而喜歡這部片。

排灣族的媒體工作者郭亞文提出不同看法:「如果是拍南京大屠殺,主流社會就會有很多反思和討論了。」

不過,導演原意是否在於「吸引更多人關心當代議題」?電影做為媒體的一種,是否必須承載「族群教育」的功能?真正深度認識多元族群內涵,是誰的責任?當台灣社會在為《賽德克‧巴萊》電影喝采時,除原住民族本身外,僅有少數非原住民族觀眾可以聯想到當下的原民處境,原因又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