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庫巴之火:部落知識的守護者

庫巴之火:部落知識的守護者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庫巴之火:部落知識的守護者2011-12-29 22:46 作者:巴蘇亞‧博伊哲努




在過去進行口傳文學的調查與研究過程中,進入部落尋找耆老,並由他們口中聽取並記錄故事、歌謠或各類文化習俗內涵,曾經是我從事所謂「學術研究」工作很大的一部分。這種離開研究室、直接置身田野的經驗,與傳統的文學研究有極大的差異。

人類、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者比較會採取這種方法,而且規定嚴謹的工作守則,以期調查成果能夠符合一定的學術規格。早期進入部落的研究者,這樣的人進入部落,由於身為知識分子──主流社會知識的擁有者,很容易受到矚目,也能得到相當好的對待。

那是部落文化與知識被嚴重貶抑、歧視的年代;儘管他們要藉著部落耆老的言說資料,方得以完成委託的報告或學位論文,但是擁有主流世界背書的知識背景,他們的工作無疑猶然是一種殖民的態勢:我是來研究你、了解你、幫助你。

現在部落許多耆老依稀記得在某個年代,曾有某學者或某某重要人士來到部落詢問、記錄一些事情,但不記得也不知道當年講出來的事情,後來被處理成什麼。很長的時期,許多曾經進入部落的人士,大抵都不做而今所謂回饋的事,因此部落的耆老也就一再接受訪問,卻也始終不明白這種採訪到底有何意義,而自己究竟在做什麼事。

初返回部落進行田野,是1980年代末期,戒嚴的威力依然強大,加上當時臉上已經多了付眼鏡,即使到自己的家鄉,有些人還是持著懷疑的眼光。

我在12歲就離家在外求學,雖學會流利的族語,卻還是孩童的語言;幸運的是知名的語言學家董同龢曾在1960年率隊到阿里山鄒族部落採錄故事與習俗資料,留下珍貴的鄒語紀錄與研究成果。

在難以遇見同族人的台北,我常在夜裏大聲誦讀那一篇篇或短或長的故事或文化典故,因此得以彌補自己部落知識的不足,也大幅提升自己族語的水平。藉著還算符合自己年齡的族語,立即拉近與長者的距離,而董同龢書中豐富的文化知識,也讓我很快能夠了解並掌握長者陳述的言語與內涵。

一個接著一個長者,阿里山鄒族部落我幾乎都走遍。那是我回到部落跟長輩學習的重要時光。令我驚奇的是,原本這些見到札記本、錄音機就會疑懼、不安的長者,後來變得愉快而自在,顯露自信的光芒。

他們過去埋藏在腦海多年的部落知識與文化,因為主流社會的偏見而難以發揮效用,甚且被視為野蠻、落後、低俗,因此只能在極少的儀式場合施行。擁有那種知識與文化素養,在那個年代毫不值得自豪。而今攻讀大學博士學位的年輕族人,反要回頭尋找部落長者學習與詢問,他們的心結終於打開了。

後來我將記錄自他們口中的故事與文化知識做了一番整理,配上每一位長者的照片,結集成一本書出版;書帶回部落,交到他們手上。看到自己的身影清楚呈現書頁中間,老人們已懶得計較我在文字上的整理與詮釋是否符合他們的原意。更有趣的是,一些被我忽略而未曾拜訪、採錄的長者,會主動跟母親提及,可以告訴我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與文化典故。由此,我田野工作的對象就不斷擴充;每回返家都會伴隨著田野工作。

由於進入田野,我得以由這些長者身上及口述內容,了解部落的過去,也更了解族人現實的處境。而今,我已坐五望六之齡,逐步邁向耆老,當年啟發並給予我部落知識的長者,大都已經離世;每一個老人的離去,都象徵部落知識寶庫的喪失。

接受過主流教育的部落知識分子,已難以擁有昔日長者講故事、吟唱歌謠、敘說文化典故的能力。部落知識與文化內涵的活潑傳播形式,就要斷送在我們這一代手中。也許我們的下一代可以由數位形式看見儀式、閱讀故事,卻再也不能親自體驗火塘邊的火光閃爍中,聽聞一段祖先征戰的事功或一段優美深情的歌唱那樣的真實與感動的滋味。

(文化大學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