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功利取向的身分認同

功利取向的身分認同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功利取向的身分認同

2011-9-01 22:35

作者:巴蘇亞‧博伊哲努 62



30多年前大學畢業前夕,一位平常就熟絡的同班女同學,一臉嚴肅的跟我說:「其實我是阿美族人,畢業後大家就要各分東西,我還是應該告訴你,但是千萬不要告訴別人!」事情已超過30年,加以沒有指名道姓的,我算是信守承諾。

當時她那樣的表白,著實讓我感到錯愕,即使在那個年代,對山地人──當時的名稱──確實存在明顯的歧視與偏見,也真有不少「山地人」刻意隱藏自己的族群身分,甚至想盡辦法除掉自己在言語、膚色、服裝上山地人的特徵;但是,我們是即將由大學畢業的成人,那時候台灣公私立大學合起來只有十幾所,大學生走在路上還是有風的。

大學生竟然要隱藏自己原住民的身分?這些年來我不時去思考這樣的情況,不知那位女同學這些年是否曾經穿上阿美族美麗的服裝,加入圓形的舞隊,唱出娜魯灣的歌?

那是「山地平地化,山地現代化」餘威依然強勁的時期,同化、融合是當時「山地人」不得不的宿命,所以不少原住民女性在嫁了漢家郎之後,自行放棄山地人身分;孩子出生後,理所當然的全從漢族的父姓,「山地同胞」人口長期徘徊在2、30萬上下。

20世紀末葉,隨著多元文化的思潮逐漸由歐美興起,國際間移民日益增多,原本隱藏的族群如日本北海道愛努族等,其族群意識興起,單一民族國家數量越來越少;我國1995年憲法增修條文已明訂「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語言文化」;同時為期10年的聯合國原住民年及《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草案的研擬,也進一步激勵台灣原住民突出自己的族群身分,爭取集體的權利。

受到前期原運訴求的驅動,中央及地方原住民族行政機關相繼成立,維護相關權益的法規也陸續完成立法,台灣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態度確實是更臻友善,所以,原本放棄或隱藏身分的原住民,至此乃轉而尋求認同並回復身分。許多由父或母親而具有一半血統者,也因身分認定法規的修正而得以獲得原住民身分。這是具原住民身分者已突破50萬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包括西拉雅、巴宰、凱達格蘭等屬於平埔的族群,正積極尋求官方認定,並接受其為原住民族,除了前述環境友善的緣由,更重要的是期望傳承祖先的文化,並堅持身為原住民的基本人權。

立法委員揭露有一些人想方設法取得原住民身分,參加原住民族特考成為公務員,目的達成之後就放棄原住民身分,要求銓敘部清查並予必要的處理。

為了某種可以獲致的現實利益而成為原住民,等目標達成,再拋棄原住民身分,有些人可能覺得應該立法限制,甚至予以懲罰,惟其人畢竟有成為原住民的積極條件,就如同靠著身分就可獲得入學優惠的學生,有享有或不享有的選擇權。只是他們缺乏對族群與文化的理解與認同,與放棄或隱藏身分的山地人相類。

將身分當作功利的工具取來、拋去,其動機當然可議,也應該正視原住民族稀少資源的錯置與被掠奪,因此,落實身分與文化證據、認同義務和優惠或特殊待遇之間存在的責任基礎,確實是相關行政部門應該慎重考量的課題。

不過最嚴肅的問題是:為什麼到現在仍然還有人要隱藏、拋棄原住民的身分?我們的社會是否仍存在實質歧視原住民的地方?轉換身分的機制是否周全?多元文化與自我認同的教育是否被重視?

(文化大學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