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遭污名化的食物

遭污名化的食物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庫巴之火:遭污名化的食物2011-9-15 22:13

作者:巴蘇亞‧博伊哲努




國人相當喜愛食用的皮蛋,日前被美國媒體評為「最令人噁心」的食品,許多人忍不住為皮蛋抱不平,紛紛在網路表達批判的聲音。事實上,基於文化或慣習上的角度差異,我們對自己不熟悉的物事,很容易有類似的偏見,譬如對檳榔、臭豆腐、蟲子等,尤以檳榔為然。

檳榔是熱帶植物,大概是南島民族最早食用,即今菲律賓、帛琉、斐濟島民猶有嚼食習慣。早期台灣、平原低地鄉村,屋舍附近、田疇之間,偶見疏落檳榔聳立,而非如今密集成林,佔據平原、丘陵大片土地,檳榔是農村不可缺少的景致;曾幾何時,它竟然變成醫護專家眼中的健康殺手,衛道人士大加撻伐的特種產業「檳榔西施」專賣的商品!

很多年前,花蓮吉安有一高齡百十餘的阿美族婦女人瑞,記者詢問她平日的嗜好物,答案令人吃驚,那是:鹹魚、檳榔、太白酒與新樂園香煙。四樣中沒一項在醫生眼中能有益於健康,更不要說助人長壽。

昔日部落長者嚼食檳榔,頂多加上荖葉,有時是整顆入口,並不添加任何配料,更不使用石灰等物。有些沒有了牙齒的老人,自備小臼、小杵,用以搗爛檳果後吮吸其汁液,臉上洋溢欣慰滿足的表情,怎麼看都不像是食用醫生警告最易激發口腔癌的危險物。

出身排灣族的台東金崙衛生所主任高正治說:「檳榔在部落有複雜的文化意義與功能,它絕不僅是驅冷提神而已。主人預備檳榔,招待賓客,是要消除來訪客人路途的勞累,表達熱絡的迎接,也是共享美好食物的方式。莫拉克風災被迫離開家園的族人,走到鄰近部落親友家暫時棲身,迎接的親友遞上檳榔,汁液入喉,一股熱流自胸腹升起,熱淚便忍不住恣意流下,多天的驚恐與壓抑的情緒,剎那間就得到釋放。檳榔在部落是分享感覺、抒解情緒的重要中介,所以部落鮮少見到憂鬱症的患者;因為檳榔與其形式的支持網絡,一直在進行默默的身心維持與治療的功能。」

長年在原鄉行醫並觀察族人健康狀況的醫生之言,應該有其可信的合理基礎。

阿美、卑南、排灣與魯凱族在祭祀、占卜時都見得到檳榔(西拉雅族的公廨中也如此),婚儀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聘禮。阿美族傳說中提到殉情的男女化成檳榔與荖藤,所以兩物一同嚼食就會有血紅的汁液。現在阿美族未婚男性揹著的情人袋,也稱檳榔袋,是讓心儀的女孩放檳榔以傳情的裝扮。

這樣具有深厚文化與浪漫意蘊的果實及其帶動的整體行為儀式,面對以精密檢驗、分析、剖解的現代醫學,迅遭歸類為只與某些特殊惡疾關聯的負面習性;卻未能正視其群體互助、心靈治療、文化諮商等領域協同運轉時,可能產生的正面提振免疫能量或轉化挫折、沮喪的功能。

遭歧視的檳榔被迫轉到路邊的攤子,販售女子身上少得不能再少的裝扮,更讓正經八百的人難以喜歡檳榔了。科技越進步,讓我們發現,世界上完全沒有負作用的飲食實在不多,內臟料理、醃肉、鹹魚、漬瓜之類,經常有人提醒少碰為妙,但是喜愛者仍不乏其人。

歐美人士嗜吃鵝肝、新幾內亞人喜吃樹蟲,仔細探討,都有其存在的緣由,想想明朝陳第在其《東番記》說了:「夫孰知正味乎?又惡在口有同嗜也?」我們可以釋懷吧!

(文化大學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