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祖父母的演化

祖父母的演化

分類標籤: 原住民
《〈人類學〉》

祖父母的演化
人類要活到能當上祖父母的年紀, 才可推動族群繁衍與文化傳承!



【@譯/涂可欣】




撰文/卡斯帕里(Rachel Caspari) 

1963 年夏天,6歲的我和家人從美國費城的家到洛杉磯拜訪我母親的親戚。我和外婆原本就很親,她幫助我媽媽照顧我,以及只比我小18個月的一對雙胞胎弟弟。她沒有和我們住在一起的時候,便是和我的外曾祖母一起生活,我就是在那一年的夏天第一次見到我的外曾祖母。我來自一個長壽的家族,我的外婆出生於1895年,外曾祖母則出生於1860年代;她們兩人都活到將近100歲。我們和這兩位大家長共度的幾個星期裡,透過她們訴說的故事,我明白了我的根在哪裡,以及我在橫跨4個世代的社會網絡中的歸屬,她們的回憶讓我對美國南北戰爭結束與重建時期的生活、我的祖先面對的挑戰,以及他們克服難關的方式,有了切身的體會。

史前晚期 祖父母開始普遍

我的故事並不特別,長輩在全世界人類社會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傳承智慧,為他們孩子的家庭,甚至更大的家族提供社會和經濟援助。在現代,人們通常都能活到可以享受含飴弄孫之樂的年紀,但過去可不是這樣。祖父母是從何時開始變得如此常見?而祖父母的普遍對人類演化又有何影響?

我和同事進行 的研究顯示,史前人類一直到很晚期,能活到祖父母年紀的人才開始變得普遍,大約在同一個時期,人類文化開始朝向現代化的行為發展,包括依賴複雜的符號系統做為溝通方式,而符號溝通又是藝術和語言的根本。這些發現指出,一個人能活到老,對族群大小、社會互動和早期智人的遺傳有深遠的影響,或許也能解釋智人是如何贏過尼安德塔人等古人類。

人類化石 釐清人口的組成

要知道祖父母在何時成為社會常態,第一步是分析過去族群典型的年齡層分布:兒童、生育年齡的成年人,以及成年人的父母,各占多少比率?但是重建遠古族群的人口是一件困難的工作,首先,我們沒有任何保存了整個 族群人口的化石紀錄,古生物學家通常只能找到個體的部分遺骸;再者,早期人類成熟的速度和現代人類未必相同,事實上,即使是當今的族群,成熟速度也不盡相同。不過,科學家在幾個遺址的同一沉積層裡,找到了數量不少的人類化石,足以確切估計出他們死亡時的年齡,這正是釐清史前人口組成的關鍵。

70具遺骸 1個尼安德塔族群

在克羅埃西亞的克拉皮納鎮(位於薩格勒布市西北方40公里),就有一個這樣的岩洞遺址。100多年前,克羅埃西亞的古生物學家喬真諾維‧克倫伯格(Dragutin Gorjanovi-Kramberger)在那裡挖掘出多達70具尼安德塔人的遺骸,那些化石大多位於13萬年前的沉積層,由於許多化石的位置相距很近,加上化石沉積明顯是快速累積出來的,而且許多遺骸具有獨特的遺傳特徵,因此我們可以推測這群克拉皮納化石近乎是一個尼安德塔族群。

死亡年齡 用牙齒化石推算

化石遺骸中,通常是牙齒保存得最好,因為牙齒的礦物質含量高,比較不易腐敗,克拉皮納的遺骸也不例外,而且牙齒具有最容易判定死亡年齡的骨骼成份,藉由分析牙齒表面磨損程度,以及隨年齡改變的內部構造,即可得知死者的年齡。

在我展開祖父母演化的研究之前,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沃波夫(Milford H. Wolpoff)在1979年就發表過一篇論文,就是根據牙齒化石來估計克拉皮納尼安德塔人的死亡年齡。人類的臼齒會依照一定的順序生長,沃波夫參考現代人最快的生長時間表,估計尼安德塔人第一、第二和第三大臼齒分別會在6、12和15歲時長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咀嚼食物會對牙齒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損,因此當第二臼齒長出來時,第一臼齒已經磨損了6年,當第三臼齒(智齒)長出來時,第二臼齒也已經有3年的磨損程度。

老人年齡 評估時可能失準

利用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反推出牙齒主人的年齡。舉例來說,第一臼齒若有15年的磨損,它應該屬於21歲的尼安德塔人;第二臼齒有15年的磨損,牙齒主人約 27歲;第三臼齒有15年磨損,則是屬於30歲的人(估計值有1年左右的誤差)。這種依據齒序和磨損程度判斷死亡年齡的方法,是牙齒研究者邁爾斯 (A.E.W. Miles)在1963年發展的技術,最適合用在像克拉皮納遺址這樣有大批青少年樣本的情況。這種方法在評估老年人年齡時會失準,老人牙齒的齒冠可能磨損嚴重,甚至全磨損了,無法提供可靠的資訊。~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科學人》2011年9月號。)

活動訊息除「祖父母演化」的專題報導外,《科學人》雜誌邀請讀者上傳與祖父母歡樂、珍貴的合照到《科學人》粉絲團活動塗鴉牆上,和大家分享和祖父母的互動小 點滴,獲得最多「讚」的3位將可獲得遠流好書《越老越快樂:佐賀超級阿嬤X搞笑歐吉桑幸福老年的人生智慧》一本,活動至9月30日止。詳細的活動內容請上《科學人》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 /ylib.sa)。

科學人雜誌本文取自《科學人》雜誌2011年9月號,更多的內容歡迎閱讀《科學人》雜誌,

相關訊息網址:http://sa.ylib.com。

【2011-09-05/聯合報/R18版/好讀周報科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