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9 中國時報 【張義東】
曲終人應散,最終回之後,也到了可以對這部偶像劇說點八卦與收視率之外的話了。邁向「人妻犀利、小三辟易」的美麗新世界?這是我們得到的智慧箴言,由媒體時代多方人馬營造響應而來的人民智慧嗎?或者,其實「做自己」,才是這個個體化的時代中,「愛情之混亂」已是社會學家貝克與貝克.葛恩胥菡口中正常狀態之下,我們唯一的救贖?
這齣戲,以媒體角度所見,是台灣越來越可以期待,她的偶像劇真的更加「趨勢」了(偶像劇原名trendy drama),而且是台式的趨勢劇,不是日式的甜,不是韓式的辣,沒流於搞笑過度而稀釋,更非本土劇常見的除一嗆字外再無他物。這種台式趨勢劇展現一種溫柔,哀而不傷、謔而不虐。要說沒有拳拳透骨,那麼,「餘地」就正是她的另類到位。這麼多年了,台式偶像劇逐步發展到能有一部端端正正的戲。這當然不是第一部,也不會是最後一部。
不過,戲的好卻不是它當下該被嚴肅討論的主因,性別議題才是。現實社會「通姦除罪化」的討論,從前「花系列」劇種是現實事件的張牙舞爪,一開始像是這部戲的主軸。但是「窈窕淑女」主題的出現,融合了韓式「正宮是更強的小三」的復仇劇碼,複合的(不是復合喔)爭奪戰於是跳出來,緊緊抓住觀眾的視線。這之中,兩男兩女交叉吸引、相逢恨晚的情節,可以上溯到德國文豪歌德,殘酷版也有電影《偷情》,無辜版有王家衛《花樣年華》與韓版的《外出》。此間電視多習於以「三加一」格式簡化,四個角色比重,於是焉井然有序。增出的「窈窕淑女」主題,一方面用以改造正宮,圖謀反攻,另一方面,則讓教育者兼創作者為其「作品」(劇中席曼寧亦用此語)所惑所擄。
二十餘年前,「淡淡」當道。「淡淡的天空」、「淡淡的下午茶」、「淡淡的哀愁」等等,盛極一時。今日則「自己」是不二之無上魔咒。「快樂新女人.就是愛自己」、「女人就是要愛自己」、「女生就是要好好愛自己」、「女人就是要愛自己多一點,再多一點」等等。問題又來了,什麼是「做自己」呢?所謂的「自己」,是在層層疊疊漫長曲折的成長過程中長出來的,不是像遺失的寶藏那樣,靜靜等待發現與執行的。他人的存在,對自己更是關鍵。
於此,我們又可見到此戲一大特色:謝安真擁有全世界的支持,老公與小三自然除去。「做自己」在這裡,是可以「其他條件不變」的,只集中處理那讓人「回不去」的背叛。雖說,人妻人妻,循名責實,終究得先有了個或良或不良之人,而能為人妻。唯有孤獨做自己,可以無此幸,或者無此災。然,回到此一戲劇文本所符應的社會現實,很多女人沒她好命。她映照了我們的夢。
這樣的完美女人,這樣的到頭來不是愛,卻以愛為名,非以慾為因的出軌,這樣鋪天蓋地綿密不透的社會支持,樣樣都揭示一項「真理」:愛情必須在家庭中完成。出於此則不見真愛,毀於此則覆水難收,少了完整的家,就面臨向下沉淪與掙扎求生。這樣的家庭觀,衡諸這個地球上,出於萬種原因的離婚再婚不婚與單親家庭,很難不說過於保守了(無關「正確」與否)。
這樣對於愛情的界定,強化了彼此間互相依賴與行禮如儀的部分,壓抑了「愛情作為激情」的部分。事實上,強問真愛為何,世間幾人能夠?其他人就虛情假意了嗎?不如直視這三者交纏變化,才能勉強為愛情下個定義。於是,如果全心細膩規畫的各自愛自己,或者,愛情只重互賴與儀式,興許加上經營,那麼,「以愛為名」又是為了什麼?如果,愛情裡少了悸動,甚至激情,那,什麼才是愛呢?也許,上文所說的「所惑所擄」還是必要的吧!
(作者為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size=large][/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