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陌耘的心得 11/19

陌耘的心得 11/19

分類標籤: 佛教現象學
閱讀筆記1117

p. 372-3關於第一義諦之兩種理解:(一)客觀地認為「三界唯心本身即是表現著第一義諦」;(二)並非「三界唯心本身表現著第一義諦」,而是要主動去「觀」三界唯心才能「證得」第一義諦;這是強調「於觀法的實踐上去認證第一義諦」。我的理解是:不以「三界唯心」為一命題式的靜態而固定之「第一義諦」,而是將「三界唯心」作為一事態(or狀態)來親身認證。所謂這第二種的對「觀法與第一義諦之關係」的理解,強調的是「入觀法之內,與觀法同時一起」,標舉出觀法與第一義諦間某種「動態之關連」。也就是說第一義諦不是某種擺在那邊展示的東西,而是一種必須要實踐地經由主體認證才可能有所獲得的東西;如果僅從一種第三者的觀點去談論所謂的第一義諦,幾乎可說是毫無實義的吧。玉城並且分析第一立場的唯心之「心」必是真心,因三界虛妄,故第一義諦之全旨必注入此「心」;而第二立場卻不會起「此心為真心妄心?」之反省。p. 373頁末將世親的立場(《十地經論》)歸為第二種立場,卻也預示著從世親「世諦差別」之見解而論,他反而會是站在第一立場的;p. 382便做了論述闡發。其實看到這邊我就亂了,尤其是再看p. 384檢討世親之見解的內在矛盾。
「觀法」是個動詞嗎?是動作狀態?應該是「觀法」之「觀」是動詞,所觀之法即「三界」或「三界唯心」?「三界」是「事」,「三界唯心」卻是「理」吧?如果「觀」作動詞理解較無疑義,那麼「法」到底指的是三界還是三界唯心?看p.384(一):「觀法使我們能夠證入到第一義諦」,這是在講第二立場的所謂觀法與第一義諦之「主體的動態的關連」,這應無問題。看(二):「世親以三界唯心為第一義諦」,似乎是說:「“三界唯心”=“第一義諦”」;然順著第二立場說,這不是把一命題表述出來就沒事了,第一義諦是要拿來觀的,也就是說,觀「三界唯心」方成為認證「第一義諦」;上面那條命題必須「動作地」插入「觀」、「認證」這些動詞概念,整條命題才能「活起來」、才能顯真義、甚至才能成立。這以上都是順著第二立場在講的。現在看(三):對較第一立場,即,將「三界唯心」解釋為客體性的東西,而其「心」則為第一義諦真心;這樣說起來,「觀」在何處呢?第一立場難道不涉及實踐性的「觀」嗎?
第一立場與第二立場的一個重要際別似在於:第一立場的三界唯心之心必解為真心;但關於第二立場,玉城的意思是:「三界唯心本身即是觀法的實際的時候,就不會生起『其內容的心,畢竟是否〈真心〉』之反省。從觀法的實際來說,連『唯心』的『心』,也只不過是『假』的安『名』。」如此,為何會聽起來像第一立場「無觀」、第二立場「無心」呢?再者,兩次提到「觀法的實際」之「實際」,有點語意不清。這跟p. 382所談的「假如觀法的實踐就是證入第一義諦的話」之「觀法的實踐」是一回事嗎?「實踐」與「實際」是翻譯同一個日文概念嗎?這方面我不太理解觀法的「實際」是在指某種存有論狀態嗎?
最後再整理一下我的理解:第一立場所認為的第一義諦,exactly就是三界唯心的「心」被把握成「第一義諦真心」,無需也無法走一條「達到」第一義諦之通路或謂「證入」第一義諦;然而,第二立場所理解的第一義諦,是有待被主體去實踐地「達到」或「證入」的。我認為玉城是在談這個東西吧。
因為還是有些凌亂混淆,我現在無法去管「十二因緣所依的一心」,而想先把三界唯心釐清楚再說。再看一次p. 384(一):「三界唯心…是實踐性的觀法的內容,[此]觀法會使我們達到解脫,又使我們能夠證入到第一義諦,如此的唯心…被放在主體的動態的關連中。」這是第二立場,不涉及此心是否真心的問題。隔頁的(三)是第一立場,心是真心,「三界唯心」卻是「客體性的東西」(or「三界」是客體性的東西?「三界唯心」這「命題」真麻煩,究竟從認識論解之或從存有論解之?所得之解是兩件事或一件事?我還是想不清楚)。總之,所謂「三界唯心是客體性的東西」,也許就把它理解為「三界唯心本身即客觀表現著第一義諦」吧。但因三界虛妄,故第一義諦全旨即在其「心」(真心)。那,「三界唯心是客體性的東西」(原文見p. 385)到底是何意思呢?玉城的說法或該文之翻譯恰當嗎?現在「三界唯心」(此命題?此事態?)即第一義諦,「心」又是第一義諦(之全旨所在);「三界唯心」是客體性的東西,那把握此「客體性」東西者,不就是心嗎?總之,現在出現了客體性的字眼,就總有主體性的東西與之相對;除了該真心以外,誰能擔任此角色?再說一次,現在「三界唯心」是第一義諦,「心」更是第一義諦;「三界唯心」是客體性的,「心」是主體性的,故第一義諦既是客體性的又是主體性的?
以上是對第一立場之不解。再說第二立場。第二立場所謂「三界唯心是觀法的內容」,請注意「的內容」。這種措辭陳述,聽起來「三界唯心」乃是「所觀」,那又總應有個「能觀」的東西與之相對。我們的candidates實在不多,總不會是「三界」作能觀吧!那剩下的又只有「心」了。所以我覺得,在第二立場這邊,也還是避免不掉主客對立或二分的局面,即便玉城說「連唯心的心也只不過是假的安名」、或者他一再表達「如此的唯心…被放在主體的動態的關連中」,雖然我也不確定那種關連狀態是怎麼一回事,不過他好像一直想用那種動態的關連狀態來解消心之靜固性的實體意味,但,即便終極覺境中能觀所觀是泯而為一的,但既然這第二立場如此強調主體實踐之觀法操作,那麼在很寬的一個實踐階段之中,恐怕這能所都是無法輕易取消的;即便這裏玉城argue的不是能所泯合的問題,而是不生起「真心與否」的反省,但還是給我有以上的聯想。
玉城的文章不短,後面也有許多非常有趣的議題。鎌田的文章我早先也讀過了,不過這次我想筆記就先寫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