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釋祖蓮:印度佛教史 §7. 龍樹系的大乘佛教

Posted by gustav 
釋祖蓮:印度佛教史 §7. 龍樹系的大乘佛教

分類標籤: 中觀
這是 http://www.fuyan.org.tw/pop_edu/v15/1504/150407.doc 的 HTML 檔。
G o o g l e 在網路漫遊時會自動將檔案轉換成 HTML 網頁。

印度佛教史

──§7. 龍樹系的大乘佛教──

釋祖蓮 編制2008/4/3

§7.1 龍樹及其論著:

§7.1.1 龍樹:

一、龍樹所處的時代:

「多方面傳出的大乘經,數量不少,內容又各有所重,在下化眾生,上求佛道,

修菩薩行的大原則下,「初期大乘」經的行解,不免有點龐雜。「初期大乘」流行

以來,(西元前五○年~西元二○○年)已經二百多年了。」

「面對:1. 印度的神教,2.「佛法」流傳出的部派,3. 大乘自身的異義,實有

分別、抉擇、貫通,確立大乘正義的必要。龍樹就是適應這一時代的要求,而成

為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一位大乘論師。」

二、龍樹生平要略:

1. 生年:約生於西元150年至250年間。

2. 地點:南印度人。(當時的南方是案達羅王朝)

3. 出家:於說一切有部出家。

4. 修學:先讀聲聞三藏,後在雪山的一處佛寺中讀到了大乘經。

5. 僧制改革:龍樹有「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也就是有別立大乘僧伽的意圖,

但沒有實現這一理想。

6. 弘法:不是侷限在一地區的。

(1)龍樹在龍宮讀到大乘經,應有事實成分,極可能經典是從龍王祠廟中得來的。龍樹在南天竺弘法,是當然的。

(2)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說:龍樹也在中印度弘法。多羅那他所說的龍樹弘法事跡,已有後期「秘密大乘」的色彩,有些是附會的傳說。

(3)龍樹曾在雪山地區修學大乘法,對北方也應有影響。

7. 晚年:住南憍薩羅國都西南的跋邏末羅耆釐山──黑峰山。後住阿摩羅縛底大

塔西北的吉祥山,在這裏去世。

§7.1.2 龍樹之論著:

一、「深觀論」(以闡明「緣起性空」為主):

 1.《根本中頌》:梵、藏、漢三本皆存;漢譯有三,藏譯則有五。

 2.《七十空性論》:僅有藏文譯本。

 ※以上兩種為破小揚大之作。

 3.《六十頌如理論》:無梵本存世,但藏、漢兩譯俱在。

 4.《迴諍論》:梵、藏、漢三本俱存。

 5.《廣破經》、《廣破論》:但存藏譯而已。

 ※以上三種以破外道的正理學派為主。

二、「廣行論」(以社會、政治或宗教實踐為主):

 1.《寶行王正論》:藏、漢二譯俱在,而梵文原典則但存殘本而已。

 2.《龍樹菩薩勸誡王頌》:梵本未存,但有藏、漢兩譯;漢譯有三,藏譯有二。

 3.《因緣心論頌》、《因緣心論釋》:現存梵文殘本,以及藏、漢兩種譯本。

 4.《大乘二十頌論》:梵、藏、漢三本俱在。

三、真偽未詳的著作(僅有漢譯本):

 1.《大智度論》:係為《大般若經》第二會即《大品般若》(二萬五千頌)的釋論。

 2.《十住毘婆沙論》:係為華嚴《十地經》的釋論,唯其僅譯出初地及二地部分。

 3.《菩提資糧論》:六卷,達磨笈多譯。

§7.1.3《中論》之注釋書:

1. 青目釋,鳩摩羅什譯《中論》(漢譯)。

*2. 釋者不明(或傳為龍樹釋)《無畏論》(Akutobhaya),(藏譯)。

3. 無著述,元魏 般若流支譯《順中論》(漢譯)。

*4. 安慧釋,宋 法護、惟淨譯《大乘中觀釋論》(漢譯)。

*5. 佛護釋《根本中論注》(藏譯)。

*6. 清辨釋《般若燈論》(Prajbapradipa)(漢譯、藏譯)。

*7. 月稱釋《淨明句論》(Prasannapada)(梵文本、藏譯)。

※ 在觀誓(Avalokitavrata)的《般若燈廣注》(Prajbapradipatika)第一章與《無畏論》之書後跋文中,列舉了八位《中論》之注釋家:

1. Nagarjuna龍樹(Akutobhaya《無畏論》)

2. Buddhapalita佛護(四七○~五四○頃)(《根本中論注》)

3. Candrakirti月稱(六○○~六五○)(Prasannapada)

4. Devawarman 提婆設摩(五~六世紀)(dKar po ’char ba)(不存)

5. Gunawri 德吉祥(五~六世紀)(不存)

6. Gunamati(德慧)(五~六世紀)(不存)

7. Sthiramati安慧(五一○~五七○頃)(《大乘中觀釋論》)

8. Bhavya(Bhavaviveka)清辨(五○○~五七○頃)(Prajbapradipa《般若燈論》)。

§7.2 龍樹的思想:

§7.2.1 深觀與廣行:

「龍樹學被稱為中觀派,可見《中(觀)論》所受到的重視。龍樹是大乘行者,本

於深觀而修廣大行的,所以更應從《大智度論》,《十住毘婆沙論》,去理解大乘的

全貌。」(《印度佛教思想史》p.126)

§7.2.2 龍樹貫攝一切佛法:

一、綜貫南北:

「龍樹生於南印度,在北方修學,所以龍樹論有綜貫南北的特色;抉擇、貫通一切,撥荊棘而啟大乘的坦途,不是為理論而理論的說明者。」

二、兼具經師與論師之特性:

「龍樹是論師[重分別抉擇],但也有經師隨機方便而貫通的特長,一切論議是與修持相關聯的。」

三、調和了「佛法」與「大乘佛法」之對立:

以「佛法」的「中道、緣起」,貫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假名」,也就調和了「佛法」與「大乘佛法」之對立。

四、依四阿含的不同特性,立四悉檀,以貫攝一切佛法:

1. 世界悉檀:適應俗情,方便誘導向佛。

2. 各各為人悉檀:啟發人心向上、向善。

3. 對治悉檀:針對偏蔽過失而說。(如不淨觀,於貪欲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瞋

恚病中不名為善。)

4. 第一義悉檀:顯示究竟真實。

※《大智度論》卷一(T25,59b):

「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

※《大智度論》卷一(T25,61b):

「過一切語言道,心行處滅,無所依,不示諸法,諸法實相無初、無中、無後,

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訶衍義偈中說:語言盡竟,心行亦訖,不

生不滅,法如涅槃。說行處,名世界法,說不行處,名第一義。一切實一切非

實,及一切實亦非實,一切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

☆第一義(勝義):

◎「佛 法」:勝義在「佛法」中,是緣起;緣起法是法性,法住,法界。依

緣起說,蘊,處,(因緣),諦,界,及出世因的道品,都是勝

義,這就是《雜阿含經》(巴利藏作《相應部》)的主要內容。

◎「大乘佛法」:龍樹是大乘行者,依《般若經》說,以涅槃異名──空性,真

如,法界,實際等為勝義。


    ※四阿含與四悉檀之會通:





















    四阿含 《雜阿含經》 《中阿含經》 《長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
    四悉檀 第一義悉檀 對治悉檀 世界悉檀 各各為人生善悉檀
    四尼柯耶注 顯揚真義 破斥猶豫 吉祥悅意 滿足希求




§7.2.3 龍樹所面對佛教界的種種問題:

一、「佛法」的部派林立,互相評破。

二、傳統「佛法」與「大乘佛法」行者的互相抗拒。

(一)傳統「佛法」的行者,指大乘為非佛說。「大乘佛法」行者,指傳統「佛法」

為小乘。

(二)過分讚揚菩薩,貶抑阿羅漢,使「佛法久住」和樂清淨僧伽的律制也受到輕

視。

例:1. 維摩詰呵斥優波離的如法為比丘出罪。

2. 文殊師利以出家身分在王宮中安居,這表示了有個人自由傾向的大乘行

者,藐視過著集體生活的嚴謹律制。

三、《般若經》「一切法空」的普遍發揚,而引起輕毀善行的副作用。

§7.2.4 緣起與空性:

一、以阿含的中道緣起,貫通大乘空義: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24:18)

二、「一切法空」安立三寶、世間: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24:14)

 「若人信於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1

1. 成立「佛法」的三寶、四諦、世間因果。

2. 成立「大乘法」的菩提心、六度、四攝、自利利他的大行。

3. 成立「大乘法」的究竟圓滿佛果───大菩提,大涅槃。



三、緣起與空性的統一:2

 「若法依緣起,即說彼為空;若法依緣起,即說無自性。」

 「諸緣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無自性故。諸緣起法其性非有,無自性故。……

無自性故說為空。」

 ◎《印度佛教思想史》(p.135):

「說『緣起』,說『本性空寂』,都是如來本著了無戲論,畢竟寂滅的自證,為

化度眾生而方便說法。說,就不能不是相對的『二』,說緣起,說涅槃,而其實

是無二無別。『佛法』與『大乘佛法』的如實相,是不二的,不過由於根性利鈍,

智慧淺深,譬喻為『如毛孔空與太虛空』,其實虛空是不能說有差別的。龍樹正

本清源,貫通了『大乘佛法』與『佛法』。」

四、三假:

1. 法波羅聶提(dharma-prajbapti)

2. 受波羅聶提(upadaya- prajbapti)

3. 名字波羅聶提(namasavketa- prajbapti)

◎《大智度論》卷41(T25,358b21-c8):

「菩薩應如是學三種波羅聶提:五眾等法,是名『法波羅聶提』。五眾因緣和合

故名為眾生,諸骨和合故名為頭骨;如根、莖、枝、葉和合故名為樹;是名『受

波羅聶提』。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說是二種,是為『名字波羅聶提』。……行

者先壞名字波羅聶提,到受波羅聶提;次破受波羅聶提,到法波羅聶提;破法

波羅聶提,到諸法實相中。諸法實相,即是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羅蜜。」

※龍樹特重「受假」:

「龍樹說『亦為是假名』,在三種假中,特取『受假』,這不致為一般誤解為『有

法施設』,也不同於空華,龜毛等名假。『亦為是假名』的假名,是不常不斷、不

一不異等緣起,沒有實性而有緣起用。《般若經》說空性,說一切但有名字──唯

名;龍樹依中道的緣起說,闡揚大乘的(無自)性空與但有假名。一切依於空性,

依性空而成立一切;依空而有的一切,但有假名(受假),所以我稱之為『性空唯

名論』。」(《印度佛教思想史》p.131)

§7.2.5 二諦義: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24:8)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24:9)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24:10)

※世俗諦:「凡夫因迷情妄執,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識的世界,是世俗有的。」

 ※勝義諦:「聖人智見體悟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認識所認識的。」

◎《大智度論》卷18(T25,194a15-25):

「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

邪見中無此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無智人聞空解脫門,不行諸功

德,但欲得空,是為邪見,斷諸善根。」

◎《印度佛教思想史》(p.134):

「為離情執而勝解一切法空不可得,不是否定一切善惡邪正;善行、正行,是與

第一義空相順而能趣入的。即使徹悟無生的菩薩,也修度化眾生,莊嚴佛土的善

行。龍樹『性空唯名』的正確解行,是學佛者良好的指南!」

§7.3 龍樹的後繼者:

§7.3.1 提婆及其著作:

一、提婆之生平:印度南方的錫蘭人,從犢子部出家。那時錫蘭的無畏山派,態度

寬容,容許別部與大乘者共住。提婆到了南印度,從龍樹學。提

婆到處去破斥外道,破斥小乘的妄執,後來為外道所殺。

(《印度佛教思想史》原書p.147云:「[提婆]為小乘學者所殺」。

印順導師說:「此為誤植,應該是為外道所殺。」)

二、提婆之著作:

1.《百論》:以百偈得名。鳩摩羅什譯,但有所省略。提婆的本論,名為「修拓路」

經,論釋是婆藪開士造的。

2.《四百觀論》:西藏本作《瑜伽行地四百論》,四百偈。唐玄奘所譯《大乘廣百

論釋論》,十卷,是《四百論》的後二百偈,及瑜伽學者護法的注

釋。

3.《百字論》:元魏菩提流志譯,一卷。

4.《大丈夫論》:北涼道泰譯,二卷。這部論,著重於悲心施捨一切的菩薩行,為

慈悲增上的代表作。

# 提婆造論以「百」為名之深義:

「提婆的主要著作,都以『百』為名。『百』的梵文為Zataka。含有雙關義,全字是把一百個東西集攏來的意思;字根Zat,又有破壞之義。所以就著作形式言,他用的頌體都與一百個數目有關。就內容言,完全是對不同學說進行破斥的。」(參見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p.132;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48)

§7.3.2 羅畝羅跋陀及其著作:

一、羅畝羅跋陀:曾在中、南印弘法。

二、羅畝羅跋陀之著作:西藏所傳,羅畝羅跋陀羅著有《讚法華經偈》、《讚般若偈》。

真諦傳說:羅畝羅跋陀羅有《中論註》。

☆據吉藏《中觀論疏》卷三本說:「羅畝羅法師,是龍樹同時人。釋八不,乃作常

樂我淨明之。」(T42,40c)以八不緣起來解說大涅槃四德,與《大般涅槃經》

續譯的「師子吼菩薩品」,以八不緣起為「正因佛性」(《大般涅槃經》卷27,T12,

524a-b),同一學風。這顯然是中觀學者,面對後期大乘經而加以會通了。

(《印度佛教思想史》p.148)


三、「破」的意義:

(一)龍樹開了大乘的坦途,提婆也就移重心到對外的破斥。

(二)「破而不立」:

1. 以空義來掃除有、非有等一切戲論,而「空」不是言說所安立處,所以空也

不立,而被稱為「破而不立」。種種論破,只是破除眾生的愛著、執見。

2.《大智度論》卷32(T25,296c):

「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所捨,無所破,畢竟清淨,無諸戲論。如佛說有

四緣。但以少智之人,著於四緣而生邪論,為破著故,說言諸法空,實無可

破。」

3.《大智度論》卷32(T25,297b):

「般若波羅蜜中,但除邪見而不破四緣。」

4.《維摩詰所說經》卷2(T14,545a16):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

緣,則為病本。」

(三)「佛法」與「大乘佛法」之比較:

1.「佛 法」:重在「破愛著」,重在離「愛」。離我愛(我見、我慢等),證無

我,即能得解脫。

2.「大乘佛法」:重在「破邪見」,重在離「見」。離我法自性見,就都無所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