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國研院災防中心] 災害預警現況與未來因應策略 / 2010-01-29

■ 災害預警現況與未來因應策略
2010.01.29 國研院災防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http://www.narl.org.tw/tw/topic/topic.php?topic_id=107

有人說災害像一本歷史,在去年(2009),當積極策劃台灣紀念八七水災50周年與921地震10周年的同時,老天也「認真」喚醒大家的記憶。莫拉克颱風像是頭肆虐的猛獸鋪天蓋地,狂風豪雨衝擊中南部地區,超過3000毫米的暴雨不僅重創了土地,也帶走超過700餘名的無辜生命。重大損失讓全國難以接受,政府在救災告一階段後重新改組,災區更有龐大的復原重建工作等待進行,莫拉克風災暨八八水災,在台灣災害史上留下了新的一頁。

根據本次災害統計,最大累積降雨3,059毫米歷年第一,颱風死亡及失蹤人數769人也是自八七水災後的歷史第一,加上災區劃定共11縣市173鄉鎮,影響範圍也超過921地震的規模。因此,當災後生活逐漸步上軌道後,更重要的是檢討面對這種「大規模颱洪災害」,未來是否已做好準備?這個答案的背後相當複雜,我們目前只能由災害防治的科技面進行檢視,其他有關體系與操作面的問題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

因此,本專題企劃由國研院災防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以「莫拉克之後 --災害防救科技面臨的挑戰」為題,介紹目前科技應用在颱洪災害防救的工作現況,包括:淹水、坡地災害預警;勘災技術發展與推動作業等,並探討面臨的課題與挑戰。

另外,由於台灣氣候、環境、社會有逐漸變遷的趨勢,如何同時考量這些因子,進行脆弱性分析並減輕災害衝擊,也提出災害防治科技面的見解,包括:氣候變遷趨勢、綜合流域治理概念與氣候變遷之社會脆弱性等,期提供讀者分享並經驗交流,以了解災害防治科技現況與未來的挑戰與機會。

以下將各子題之重點簡述如下:

淹水災害預警技術
淹水預警所需考量的致災因子眾多且複雜,災防中心目前先建立不同導致淹水災害的預警技術,包括:降雨_水位_淹水預報、淹水潛勢資料擴充與加值應用、鄉鎮淹水降雨警戒值分析、淹水預警風險分析等。未來研究方向將以災害風險觀念整合不同的淹水預警資訊,提供各地區的淹水機率,以提昇颱風應變作業時淹水災害預警判釋之可信度。在莫拉克颱風後有以下建議:在淹水災害預警模式方面,因為預警精度受限於基本資料的貧乏、監測資料不健全、預警模式未整合及操作資料的缺失等因素,建議中央政府應委由一權責單位進行整合,以利災害決策應變系統的建立。

坡地災害整合警戒研判自動化技術
過去災防中心所訂定坡地災害警戒基準方式,係利用實際降雨值來發布警戒資訊。在這樣的基礎下,利用1989~2008年颱風降雨資料持續更新資料製作「颱風坡地災害累積雨量等雨量圖」,將颱風坡地災害累積雨量門檻依據各縣市鄉鎮分區,以平均值為坡地災害紅色警戒值,負一個標準差區間作為黃色警戒值。配合氣象資料包含累積降雨與降雨趨勢預估,以作為坡地災害預警資訊應用。

坡地災害經常造成嚴重損失,為降低其損失情況,針對山區坡地災害潛勢高,且人口密度高的區域需加強災害整備作為。因此,利用坡地災點資料庫、坡地災害地文敏感圖、人口密度分布、建物分布及道路資訊進行分析,以瞭解那些村里是屬於高風險區,並藉由劃定坡地災害衝擊範圍的方式,評估是否有建物在危險範圍內,以提出相關的整治或是改善方案,降低坡地災害對人民與建物衝擊的風險。

颱風災害之勘災機制規劃,以莫拉克為例
災防中心發展之「災害勘查資訊系統」主要之目的為當災害發生之後,完整收集災害資訊,並即時建立資料庫,其應用模組可以分為:勘災人才資料庫、現地勘查電子表單、資料建檔保存、減災研究及加值分析。該系統自2005年陸續開發功能,並因應莫拉克颱風之後,勘查電子表單由原本2大類3項,擴增至9大類18項,包括:淹水災害、坡地災害、橋梁災害、道路災害、水利設施災害、維生管線、學校及公共設施、社會經濟項目及非公共設施等。因應此次莫拉克風災透過各地大學協力機構組成勘災團隊,含普查團隊及重點勘察團隊,並進行為期約半年之地毯式資料蒐集、災害現象分析、災因探討等、專家座談等步驟進行,綜整報告將於近期完成。

台灣氣候變遷趨勢
為了探討氣候變遷未來可能對台灣造成之衝擊,本文彙整氣候變遷相關研究,以瞭解台灣過去之氣候變遷特性。台灣過去平均氣溫和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超越全球變化的速率,足見氣候變遷對台灣氣候的影響已經很顯著;全台平均季節降雨強度有增加趨勢;雖然全台年平均降雨量長期變化不明顯,但北部地區降水量逐年增加,而南部地區則略為減少,故乾旱有北輕南重的趨勢。和淹水、坡地等災害有密切相關的極端降雨,以中央山脈為分界,以西地區的極端降雨強度近年來偏強,以東地區變化不明顯或甚至偏弱。伴隨颱風的極端強降水是颱風來襲時造成災害的主因,過去十年來具有此特性的颱風發生頻率較之前三十年增加一倍以上。

根據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for Climate Change,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對未來的推估,全球大多數地區豪大雨事件的頻率將上升;西北太平洋強颱的比例可能升高,伴隨颱風的極端風、雨強度也可能增加;東亞地區乾旱日數可能變多。如何因應這些極端天氣頻率或強度的逐年增加,將是台灣防災科技面對未來最大的挑戰。

綜合流域治理推動芻議
流域從源頭、上游、中游、下游到河口,跨越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主管機關,各區段所衍生的課題是互相關聯且交叉影響,其間如何有效整合政府功能、建置跨部會溝通平台,常為困難之處。同時流域治理牽涉的法規廣泛,現階段缺乏整合性之法律架構,實有必要跳脫傳統思維,建立整合式流域治理通用體制與機構,以達成良善的流域治理。災防中心在研擬「綜合流域治理指導方針」提出以國土規劃為上位指導方向,以流域為單元,提昇河川水災防治,成為綜合性之流域水治理。

在目前氣候變遷之環境下,外力危害之不確定性將更形提高,然可經由土地利用之限制或政策等方式降低災害潛勢之規畫面對策,在流域治理上將扮演更重要角色。另外在國土規劃未落實前,災防中心提出各種脆弱度地圖(淹水、氣候、地層下陷、社經及人口等)之調適策略作為指導原則,並研擬各項調適策略,作為流域治理、開發以及災害管理之指導原則。根據不同脆弱度區域考量不同調適策略之方法,以脆弱度指標地圖作為綜合流域治理之上位指導原則。

氣候變遷社會脆弱性的發展及其可能應用
除了未來氣候狀況,人和社會也應是氣候變遷相關討論的主體。而人和社會,並不單是被動地受氣候所影響,社會本身有其變化趨勢,一方面可能足以影響氣候,另一方面,可能和氣候趨勢形成競合關係,加深或改善因為氣候變化而產生的危害程度。國際上重要的氣候變遷衝擊報告,如IPCC(2007)、美國環境變遷研究計畫(2009)皆已指出,社會變遷的影響,可能更甚於氣候變遷的影響,不過,臺灣氣候變遷相關研究或政府計畫,甚少將社會變遷因子納入考量,更遑論具有一個較全面的視野。緣此,本中心於2009年,始將社會變遷概念納入「因應氣候與環境變遷之防災調適策略」專案。

本院災防中心目前進行的工作包括,藉由檢視國際重要的氣候變遷衝擊報告,輔以國內相關研究,以擬定社會脆弱性面向(人口結構、都市化、貧窮人口、經濟資產、農林漁牧等);蒐集相關政府統計數據、製作圖層,以系統性整理或視覺化方法,呈現臺灣現階段的脆弱性;利用相關資料以決定具有社會變遷概念的臺灣關鍵社會脆弱性。未來工作規劃,包含回復力討論、建立未來社經情境、評估不同情境下之災害脆弱性,並針對最不利或較可能發生的情境研擬對策。

更多相關議題:
http://www.narl.org.tw/tw/topic/list.php?topic_class_id=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