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谷歌事件較為完整的分析:Google為何敢向中國說不? / 財訊 338期

我個人認為此文分析較為中允,分析也較為全面。除了「言論自言」、「市佔率」等觀點之外,也論及對中國網路產業及民眾的影響,以及國際上其他產業、企業對中國「針對性作法」的反制,值得一讀。(最後也提及台灣資安有點丟臉的事)

--
文章出處:財訊 2010/01/22 【文/蔡靚萱】



就在Google宣布因遭受有組織的駭客攻擊,考慮退出中國、不再過濾 Google.cn 網站的內容後,中國網友已經可以藉由該網站查到六四天安門事件照片。Google表示正與中國進行協商、對結果持開放態度,但這次挑戰的是中國最敏感的內容審查議題,對結果樂觀的人並不多。


維護企業精神!敢在營運起飛期毅然撤

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網路使用人口,高達三億人上網,雖然Google營收只有不到二%來自中國,被認為是敢向中國說不的背景,然而,Google在中國的市占率成長快速,據外部機構統計已到三六%,拉近與中國本地龍頭百度五八%市占的距離。向來願意放長線釣大魚、不急著馬上獲利的Google,在事業正有起色時威脅要退出中國市場,難道是「頭殼壞去」?

網路界人士分析,Google.cn伺服器放在中國境內,導致中國官方得以動輒祭出法規刁難 Google,種下了現在雙方決裂的主因,「相較之下微軟MSN、Hotmail 伺服器都在中國境外,較無此問題。」雖然環境很不友善,Google 的市占率仍明顯提升,已經有八成網友會使用 Google 的搜尋功能,比起在中國鎩羽而歸、營運不如預期的 eBay、Yahoo,成績相當不錯。

不過,外界也納悶為什麼 Google 不再能忍受中國的干預?真的只因為駭客攻擊?一般認為,Google 兩位創辦人理想性格強烈,加上當年 Google 同意審查過濾 Google.cn 網站內容時,引起西方網友抗議違反Google的核心價值:「Don't be evil」(不做壞事),在有限的獲利與無形的企業形象兩相比較下,大有可能揮揮衣袖離開。

就在 Google 宣布考慮退出中國市場後,中國辦公室所有員工被通知帶薪休假,當員工們登錄公司內部網路時,才發現已經沒有閱讀程式碼的權限,讓 Google 清查內賊的猜測不脛而走。中國討論區更有自稱是員工的人出面爆料,指出有疑似間諜的共產黨籍人士滲透進 Google,在短時間內大量存取程式碼,之後該人完全失聯,懷疑他將程式碼提供給中國有關部門供駭進 Google 的 Gmail 系統,或可能是盜取 Google 核心技術作為商業用途。


反擊保護政策!可能引發國際企業連鎖效應

Google的告白引起國際社會熱烈討論,認為這個慘痛教訓再次證明,雖然經濟改革開放有成,但中國控制媒體內容的決心不曾動搖,而藉由查緝外國企業、干擾營運,形成無形的貿易壁壘以扶植本國企業的手法,也不曾改變。

中國政府壓抑外國企業,扶植本土產業的案例不只出現在網路業,近例還包括禁止可口可樂併購匯源果汁、鼓動民族情緒,讓法國達能與哇哈哈的合資企業被中方整碗端去……都讓外商相當心寒。近來鐵礦砂三大公司聯手找日本客戶制定售價,把占了全球一半市場的中國晾在一邊,擺明中國若不接受售價就「拉倒」,也是對之前中國起訴澳洲力拓公司員工、談判價格時的高壓不滿,顯示Google並非唯一反擊的外資企業,是否引發連鎖效應值得觀察。

Google若退出中國市場,最大的受惠者是誰?除了百度能拿回更多市占外,與中國政府關係較為緩和的微軟,旗下新興搜尋引擎Bing也可望受惠。Google的全球網站Google.com是否將被中國政府封鎖,也左右中國網路產業發展,若沒被封鎖,一般預料不少用慣Google.cn的網友將願意忍受較慢的連線速度與斷線,改用全球版網頁Google.com,如此一來Google市占率雖下降但仍有一定規模,至於想從中國賺取廣告獲利恐怕不容易。若Google.com被封鎖,不只不能搜尋網頁,Google地圖、相片以及大大小小網站都將受影響,屆時Gmail信箱可能無法使用,中國網民、外籍工作者與國外Gmail信箱通信也可能出現問題,若Google Adsense廣告聯播失效,一大堆靠此功能賺錢的小網站將倒閉。不少大陸網民揚言,屆時將尋求破解封鎖的「翻牆」之道。


美國官方力挺!中國將被列嚴格控管名單

另一方面,此事件已經升到美中外交政策層次,不但美國國務院對中國提出外交照會表達關切立場,國務卿希拉蕊也針對此事發表演說,顯示Google大動作宣戰影響層面可能不只網路界,等於提醒了各國政府嚴加提防中國政府的背後黑手。中國企業就擔憂,未來想在美國做生意,恐怕會遭到美方更嚴格的檢查,若想要併購美國企業,在擔心中國偷技術、影響國家安全等考量下,恐怕愈來愈難。

有趣的是,中國官方面臨Google宣戰,再度祭出內容過濾作為反擊,在中國主要網站上看不到有關Google事件的相關報導,只能偶爾在社群、論壇中看到蛛絲馬跡;此外,這次攻擊Google的中國駭客,竟是利用位於台灣的年代數位媒體、奇唯科技等六個網站隱藏來源,而駭客愛用台灣網址掩飾路徑也早是業界公開的祕密。看來,台灣廠商的資訊安全防護,實在該加把勁。



Edited 1 time(s). Last edit at 01/23/2010 02:15PM by HP.
(編輯記錄)

商業周刊 第1157期 2010-01-25 撰文者:邱碧玲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9039

中國近年來以其意志,強加到其他國家或企業身上的做法,終招致反效果,企業鉅子開始反擊,點出北京虛張聲勢的痛處。


網路搜尋引擎巨頭Google自己反倒成了熱門關鍵字。一月十二日,一篇由公司首席法律顧問莊孟德(David Drummond)執筆的「新中國策略」(A new approach to China)聲明,昭告Google考慮退出中國,震撼國際。

莊孟德指證歷歷,先是透露二○○九年十二月中,Google偵測到來自針對公司基礎架構的精密駭客攻擊,而且對象至少涵蓋其他網路、金融、科技和媒體等二十家大型企業,這些攻擊來自中國。然後又指出數十名中國人權運動份子的Gmail電子郵件帳戶遭入侵,Google把層級拉高至西方國家奉為至上價值的言論自由,因而決定「不願再審查Google.cn上的搜索結果」,並重新與中國討論規範架構,甚至不惜「關閉Google.cn及我們在中國的辦公室。」

此聲明一出,立刻引起各方關注,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ary Clinton)就發表聲明,除表示已聽取Google簡報事件始末,也將風向球拋回中國政府手上,「我們希望中國政府對此解釋。」

十三日,雅虎(Yahoo!)聲援Google,譴責任何滲透公司網路以獲取使用者資料的行為,卻惹惱中國夥伴阿里巴巴,公開嚴厲批評雅虎的「魯莽行為」;執行長馬雲十九日在台北更語重心長的說:「這些(外國)企業為什麼在中國倒下?……他們有的,只是藉口。」十四日中國外交部對此事件首度回應,中國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駭客攻擊行為,並強調該國有關網路管理的措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八成中國網友,反對離開

「Google應該離開中國嗎?」成為網友間辯論的話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中文網站上以此為題舉辦投票,至一月十四日為止,約一千九百票支持,占二七%;四千六百票反對,逾六六%。而大陸當地鳳凰網也展開一份同名網路民調,截至十四日共吸引十五萬多名網友投票,其中八四%不願見Google離開中國。

就事件表象而言,Google敢向管制和審查的中國政府攤牌。這份「為顧客的最佳利益服務,而非不惜一切手段增加利潤」的道德勇氣,贏得多數西方媒體肯定。

《華爾街日報》評論,Google此舉並非出自單純的商業考量,而是站上更高的道德層次所做出的抉擇;知名科技網站CNET更開辦「微軟(Microsoft)和雅虎應該跟進嗎?」票選活動,贊成者近九成,因為「攸關人權」。

進軍中國四年,得不償失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則認為,市場前景黯淡與道德勇氣,乃是兩大迫使Google退出中國的驅動力。二○○八年北京奧運期間中國政府「全面解禁」,最終證實只是假象,因為不只社群網站YouTube、臉書(Facebook)與推特(Twitter)至今仍遭封鎖,就連二○○九年十一月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訪中,他的評論在網路上登出時,對中國意有所指的字眼也全數遭官方媒體刪除。

反觀中國各方意見,則更多出了威脅說,甚至是陰謀論。新浪網(Sina)引用互聯網實驗室創辦人方興東,以及資深網路人士謝文的評論,兩者都認為,Google若撤出,搜尋引擎市場僅百度一家獨大,對產業發展不只是不利,更會是「損失非常慘重。」

二○○六年,Google決定設點中國,是繼續成長與自我價值衝突的開端,經營階層創業以來所堅信的「不作惡(don't be evil)」企業價值,卻因它同意讓中國政府審查部分搜索結果而飽受批評。

這四年來,Google經營階層擺盪在堅守基本原則與退讓更多之間。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接受英國《衛報》(Guardian)專訪時透露,在開發市場商機過程中,中國策略讓公司失去的機會遠多於得到;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卻認為,這是痛苦的內部討論案例,但最終大致有正確的結果。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沒讓Google討到什麼好處。Google在中國雇用的員工人數只有七百人,平均年營業額約兩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三億元),不到全公司一成,其利潤來自中國更只占一%;而為了這些,Google卻得配合中國政府的自我審查而背上惡名。

中國還未成為Google最重要的市場,因此在此次衝突中,Google董事會選擇與中國政府攤牌,這個決定並不難下。亦即犧牲有限的業績,以言論自由為名挽回過去因配合中國政府「自我審查」而惡化的形象,對公司來說也未必不划算。

澳、美也出現對中衝突

不過這起事件更坐實了外界對中國控制網路的指控,特別是中國雖然不斷強調「和平崛起」,但近年來以其意志強加到其他國家或企業身上,有時反而收到反效果,《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就把此一事件和不久前澳洲鐵礦砂巨頭力拓(Rio Tinto)、必和必拓(BHP Billiton)與日本定價後強迫中國接受,以及美國白宮可能批准對台軍售兩件事連結在一起。

《金融時報》認為,澳洲業者與日本議價後,將價格直接交給北京,北京只能接受或拒絕,這和過去彼此議價的做法大不相同。主要是因過去議價過程中,中國政府曾以高壓手段逮捕力拓在中國的員工,因此這次澳洲業者乾脆與其他國家廠商定價後,再報價給中國,中國的廠商反而會因此付更多錢。

至於美國對台軍售,雖然中國已取消與美國的部分軍事聯繫,以及測試導彈攔截能力做威脅,但美國最後還是可能批准對台軍售。這次Google與中國的衝突,也和這兩起事件一樣,證實了「每個人都有極限」,「北京對獨斷獨行的遊戲規則很有信心,但Google卻點出了北京虛張聲勢的痛處。」

Google與中國的衝突,凸顯了世界未必會按照中國想要的方式運轉,對Google來說,不管最後留下或離開,它都不算是輸家,只是中國會不會就此讓步,恐怕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