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署立醫院淪落的歷史結構性因素

署立醫院淪落的歷史結構性因素

近日署立醫院採購弊案,震驚台灣社會。衛生署官員及關心台灣醫療體系的民間團體均指出,弊案的根本原因在:署立醫院因為必須自負盈虧,以採購藥品、醫療器材外包制降低成本、增加利潤,而外包業務的漏洞可能因此引發弊端。而這也揭露出一個台灣社會長年不願、或不曾面對的真相:在醫療體系全面市場化的籠罩下,公立|不僅是署立,還包括市立及國立|醫院,名不副實;是政府過去二、三十年來,對公立醫院一路棄守的後果。

 一九五○、六○年代,政府對台灣醫療體系的發展重點是公立醫院的建設;在這期間,政府建立了兩所大型公立醫院|榮民總醫院及三軍總醫院,及修建或新建了二十多所省市立醫院,目標是讓每一個縣市至少有一所公立醫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立醫院,尤其省立醫院|署立醫院的前身,是當時台灣醫療體系的主力,它們提供台灣民眾尤其弱勢群體價格低廉的醫療服務,在全民醫療與健康維護的集體事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省立(署立)醫院的輝煌年代。

 公立醫院的優勢維持到七○年代,越來越多私人資本在政府的鼓勵下,投入醫療體系。八○年代中、末期開始,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支持大逆轉。這個時期,政府全面推動新自由主義、鬆綁、及私有化政策,對政府機構進行組織再造,瘦身、裁員。在這樣的政策主導下,一方面對公立醫院的補助開始大幅降低、要求公立醫療機構自負盈虧。例如對省立及市立醫院的補助款從一九九四年的二五八億元,之後每一年直直落,到二○○九年的僅僅十億;甚至乾脆將十多所公立醫院放手給私人資本或財團經營,如台南市立醫院委由財團法人秀傳醫院經營。另一方面卻以租稅優惠、醫療發展基金補助、及社會醫療保險資源的分享等等政策,刺激及鼓勵私人及財團資本投入醫院的創建。台灣醫療體系就這樣、不斷的、快速的往全面商品化、市場化、及利潤化的道路滑下去。

 在競爭極度激烈的醫療市場中,為了存活,即使「公立」的醫院,也「人(指公立醫院)在江湖(指市場),身不由己」,必須不斷的擴張,與私立或財團醫院拚業績、搏資本、爭市場。公立醫院的總經費中,來自政府補助款的比例驟減,基本上要自負盈虧,與私立或財團醫院無重大差別;它們必須與醫療市場中其他私立或財團醫院一樣,藉由大量醫療商品的提供,賺取足夠利潤,不只平衡其開支,更得確保足夠資本累積及擴張,以免失去其對醫療市場的占有而被其他私立或財團醫院排擠出局。政府對公立醫院一路棄守的後果是:「公立」醫院空有其名,卻無其實。這應該是署立醫院落入採購弊案險境的大背景。

 無論是橫向的國際經驗或縱向的台灣歷史經驗,在在都彰顯公立醫療機構在全民健康的維護與促進占有十分重要的、私立醫療機構無法取代的角色與功能。台灣的公立醫院,尤其署立醫院,不僅在一九五○到七○年代對全民公共衛生事業的貢獻有目共睹;二○○三年台灣在SARS防疫戰中,當私立醫療院所因以利潤為主要考量、不通報或不收SARS病人而造成防疫的阻力之際,公立醫院「苦難見真情」,成為SARS防疫戰中的一大功臣。再如二○○五年禽流感流行、甚至二○○七年基隆爆發紅眼症之時顯現,公立|尤其署立|醫院,相對於私立醫院,才是政府疾病防治工作最可靠的幫手。

 公立醫院是全民的資產,它們是公共衛生事業不可或缺的一環,面對政府過去一路棄守、如今公立醫院名不副實的真相。我們呼籲,社會大眾不要繼續做沉默的多數,應該起來大聲要求:請政府讓公立醫院名副其實!

 (作者為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
[size=large][/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