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Schwester Anna Begemann 貝德芬院長的故事

Schwester Anna Begemann 貝德芬院長的故事

分類標籤: 人物  原住民
此篇在網路上流傳的文章,我找不到其作者、出處,從內文讀起來,應該是對岸某個教會的通訊中引出,若有善心人士知道這篇文章,請告訴我們出處,讓我們補上去。

文中許多貝德芬院長的談話,應該都是從財團法人埔里鎮基督教德芬堂出版的《愛在伯特利.貝德芬宣教士在中國及台灣宣教紀念專輯》中引出,有興趣的人士可去電德芬堂詢問:049-2912382

此外,目前網路上有關貝德芬院長的網站或部落格,整理於下:


德芬堂外觀,
連結自「埔里落腳之處 - Paradiso!部落格」
1. 埔里落腳之處 - Paradiso! 外部連結
2. 宇宙光全人關懷往:中國教會的使徒行傳 外部連結
3. 趙啟明。《原住民個人改宗:貝德芬宣教士
與山地伯特利女子聖經書院研究》 外部連結
4. 趙啟明:〈一粒麥子,落在埔里〉
(出自: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網站Pdf下載


[hr]

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活得實在、死得安然

「我熱愛中國,我認為我已經是中國人了,同時中國也是我的祖國與家鄉,所以我

及我的軀體都將永遠留在中國的土地上。」現已安息的貝德芬宣教士(Miss Anna

Begemann)曾說。她全心奉獻,勤於誨人,甘心服事,律己甚嚴。本會胡干惠宣教士,

在華神碩士畢業後,曾由吳勇長旁安排,特至貝教士處領受身教,磨練半年,始赴泰北

工場。

一九八四年九月三十日是世界上唯一專為造就山地少女的伯特利聖經書院創辦人─

─ 貝德芬宣教士逝世周年紀念日,在主裏不禁令人興起永恆的追思與懷念!

為中國同胞全然擺上

享年八十三歲,原籍德國的貝德芬教士,以其崇高而偉大的愛心,犧牲其一生中四

十三年的寶貴生涯,奉獻給中國同胞,先後在四川和臺灣,傳教施醫並致力於山地教育工作,

而贏得不少中國人的讚賞與尊敬。民國二十年時,畢業於德國女子神學院的貝德芬教士,

首次離開故鄉,遠渡重洋,獻身海外宣道工作,隻身深入四川省南充一帶傳教施醫。在

那兒一待十八年,從未回過家鄉,把全身、全心完全奉獻給中國同胞。

十八年的歲月,從全然陌生的國度裏,貝德芬靠著微弱的燭光逐字翻查艱澀的中文,

以便儘早溝通偏遠居民接受文明的洗禮。困苦的傳教施醫環境,雖無法擊倒貝德芬

熱愛中國,教育民眾的意志,但卻換來了難癒的心臟病。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變色,共匪屠殺百姓,迫害宗教的醜陋外表,使得貝教士悵然返國

休養。

抱病重返自由中國

五年的平靜休養生涯,始終無法壓抑貝德芬服務中國的願望。雖是病魔纏身,貝教士

均一心繫念著她所熱愛的中國同胞,儘管醫生、親友及董事會一再反對,終拗不過她那

份熱愛中國的至誠情感,以後終得在醫生附帶條件:

「只能在海拔六百公尺左右的地方,不得到高山或過於低窪地區」之首肯下,高

齡五十七歲的貝德芬抱病第二度飄海前往遠東,目的地是臺灣,那裏有她熟悉、親切的

中國人面孔。

民國四十五年春天,貝德芬教士甫到臺灣,隨即展開佈道工作,以遂多年來蟄伏已

久,再為中國同胞傳播福音的心願。她巡迴深入全省各山地部落傳播福音,遍訪阿美

族、魯凱、排灣、泰雅、布農、曹族、賽羅、太魯閣及耶美等各部族山胞,深切的親身去

接觸了解山胞的生活。發現山胞部落因為缺乏教育,不但貧窮落後且存在著許多嚴重的

問題。其中所共同存在最嚴重而急待解決的問題,乃在於缺少思想信仰,因此許多山地

少女因為精神無所寄託而墮落迷失了。許多原 本純真的年輕女子,因為受到引誘貪圖享

受,愛慕虛榮而不惜出賣靈肉自甘墮落;為了挽救、造福山地少女,她認為必須創立一

所學校來專門教育和造就山地女青年,引導她們走向生命之道,進而藉她們的影響力來

改善整個山地部落。

全心造就山地少女

民國四十八年元月十九日,貝教士憑著愛心和毅力,賣出全部的家當,並拿出自己在

德國家鄉分得的家業金,排除萬難,在埔里鎮愛園里鐵山路一之三號創立了世界唯一為

山地少女創設的「山地伯特利聖經書院」,以完全免費的方式,培育造就有志為山地部

落犧牲奉獻的山地少女。

二十四年來,這位懷著無限愛心、耐心和信心的白髮外籍宣教士,走遍全省各個山地

部落,教導出的畢業生約有二百人。這些自山地伯特利聖經書院畢業的少女包括阿美、

太魯閣、排灣、彪馬、雅美、賽夏、魯凱、泰雅、布農、曹族、賽羅、耶美等全省各族

山胞,均於學成之後立即返回山地服務。

維持一所食、住、學雜費全免的學校談何容易?創校之初貝教士可謂備嚐艱辛,歷盡

滄桑,為了支持經費的來源,貝教士常在神面前屈膝尋求,雖然說來令人難以相信,但

是憑藉著愛心、信心、耐心終於克服了萬難,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山地新生女青年。

多少時候,當貝教士知道錢快用完了,卻又不願意向人募捐。她說:「我不向人要,

但我要向神要,因她是萬有的根源。我不向人流淚,但我要對神流。」無數個深夜裏,

她跪在主前祈求渡過難關,她說:「這些女子們已經上了課,我不能說:『你們回去吧!

我們經費不夠。』」不久後,德國婦女祈禱會(German Women’s Missionary Prayer Union

D.F.M.G.B.) 知悉這個消息,便開始供應這所聖經書院所有經費直到今天。

伯特利聖徑書院擬定兩年半的嚴格生活教育,除了以聖經為首,還教導個人佈道、

查經、婦女事奉、兒童事奉、真理與異端、分題研經、音樂、風琴、國文、英語、衛生、

家事、教會歷史、聖經地理等等,歷年來已為全省各山地部落培育了數以百計有理想有

抱負的女青年回到自己家鄉部落奉獻服務。

本會宣教士胡千惠,在差派往泰國之前,便曾請貝教士特予生活教育,嚴加磨練。

因而,目前臺灣全省各地的山地村落,各個教會中,幾乎都有她們的校友蹤跡,如在

臺視五燈獎節目中奪魁的溫梅挂,也是該書院畢業的校友。

認罪悔改、重獲新生

據貝德芬院長指出,在該書院的學生,她們所追求的,不是名利也不是榮譽,而是為

了要負起一個神聖的任務,使山胞遷過改善,避免陷入罪惡的陷阱中,所以她們大都

懷著高尚的情操,走進這所書院,接受聖靈的教育。

學生們對貝院長最受感動的是,貝教士默默作育山地少女,殫精竭慮創殼聖經書院,

投注所有的愛心;對教導學生,諄諄善誘,有教無額的辛勤弘道精神,以溫暖慈祥的愛

心來滋潤誘導她們,那份濃厚而深刻的情感,留在她們心頭親切、甘甜、和無盡的懷

念與感恩。

一位排灣族的高小姐說:「我原來是以好奇心進入學校的,在班上算最年輕,個子也

算最矮的,心裏覺得很自卑,所以當時一舉一動都表現的很老大,我也討厭老師講道,

後來貝院長諄諄教誨,用愛心感化,最後我難過得悔改了。

一位泰雅族高小姐說:「我在家時的脾氣很古怪,小時候父母責備我,我就會一直哭

到睡著,而且很任性,又膽小,但我進入學校受到貝院長薰陶後,竟然改變成為新生的

人。」

還有一位泰雅族的謝小姐也說:「過去我的生活非常浪漫,個性倔強,父母根本管不

了我,我在外面跟不三不四的少年混,講粗俗的話,甚至抽煙喝酒撒謊等,但在學校受

到貝院長教誨,使我萬分感到痛悔。」貝德芬教士在卻下了山地伯特利聖經書

院院長的職務後,她說,在臺二十五年來,她最感安慰的是,她們所訓練培育出來,數

以百計的山地女青年,都能回到全省各地的教會做傳道人或教會工作,以所學的,又轉

教育所有的山地少女,引導她們走向正義之道。

貝德芬院長四十五年來,為我國所做的貢獻,誠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山宣幹事林

建二牧師所言:每一個人都有短暫離開自己故鄉的經驗,離開自己生長的家園和親友是

件痛苦的經驗,但貝院長為了愛中國同胞,四十五年樂意的忍受這些念故鄉、思親友的

離鄉背井痛苦,這份情誼實在令人崇敬不己,她為山地所作卓然有成的奉獻,不但將

深植每個人心,尤將永遠活在每個山地同胞心中。

活得實在、死得安然

「貝院長活得實在,死得安然」,目前擔任該書院教務行政主任的高秋霞說。這位曾

以第一名優異成積在該院畢業的第一屆校友,二十餘年來一直追隨著貝德芬,將全部

的青春歲月投入書院中,至今未婚,她與貝德芬之間深厚的情誼彷若母女、師生、朋友,

連自己的家鄉─ ─ 仁愛鄉力行村由於校務忙,都難得抽空回去。


「貝老院長以一個德國老太太,離開自己生長的家園和親友,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為

中國奉獻了一切,又為了山胞創設書院,忍受了多少痛苦,教育山地少女,她能如此地

犧牲,我為什麼不能?何況我是山地人,更應該為山地人做事。」抱持著這個信念,高

秋霞於畢業後的自願跟著貝德芬東奔西跑,成為貝德芬生前最得力的助手。

許多人都佩服高秋霞能和嚴格的貝院長共事如此長久,高秋霞總是告訴他們:「那

是因為你們只在外表上認識她,其實貝院長外方內圓,她外表嚴格,內心充滿了愛。」

她舉例說,上勞動課的時候,學生們做事漫條斯理,貝院長就會說「小姐們,動作快點,

免得妳們老了以後走不動。」

貝德芬女士熱愛生命,更愛花木,所以學校裏到處是花草,宛如公園,有些植物實

在過於濃密,不得不儲備修剪。一位布農族的學生田淑慧說:「要是讓貝院長知道,可

會生氣呢!她最喜歡花,剪掉幾支,她可會氣壞了。」

流淚撒種、歡呼收割

年歲已高的貝德芬,深知將會蒙主恩召,永別這塊她所熱愛的土地;為了希望能

夠日日夜夜眷顧著這由她一手創辦的書院,特交代高秋霞在院中的角落,蓋好一座小墳

題好她的名字,以備她百年之用。「我熱愛中國,我認為我已是中國人

了,同時中國也是我的祖國與家鄉,所以我以及我的軀體都將永留在中國的土地上。」

貝德芬會坦然地道出了她的心聲。

為了紀念這位離鄉背井,畢生在華犧牲奉獻,撒播熱愛的書院創辦人,現任院長紀歐

惠教士,籌建以「貝德芬」為名的禮堂於她逝世周年的當天落成,以作為對貝教士的紀

念與敬愛。

貝院長一生奉獻奮鬥的歷程,不禁令人想起聖經上的一段話:流淚撒種的人?必能歡

呼收割!貝德芬雖然死了,但她對於自由中國的熱愛和奉獻山地教育精神卻永垂不朽,永遠存

在於每一位感恩的中國人心頭。



Edited 15 time(s). Last edit at 11/23/2010 08:31AM by gustav.
(編輯記錄)

Re: Schwester Anna Begemann 貝德芬院長的故事

分類標籤: 人物
大致看來
這篇文章是由一個教會的人士所寫
但就我印象所及
裡頭的大部分文字應是稍早(1970-80)的某位記者所寫
至於是哪位所寫
需再查證
而本文也已經過大略改寫

日前我的ㄧ本宣教士傳記"喜樂之愛"
也經台北某教會單位(參與國小晨間說故事的某彩虹單位)參考挪用後出版繪本
並未註明引用出處
幾經法律過程書信往返後
深覺小蝦米的無力而作罷

宣教士在台事蹟真是感人
宣揚他們的故事原也是件美事
無奈現今社會對於智慧財產權的藐視
引用不註明出處
最重要的是
引用的內容常錯誤百出
這是了解全貌與真相的原作者最不能忍受的事

故事 真相 智慧財產 與當代生活風貌
共繪出ㄧ幅奇異而混亂的現代異相......

[轉載] 傳道人辦伯特利 都市原童有個家 [自由 2012-02-28]


五十五年次的Malayumu(盧秋月)靠自己的力量換取生活所需,創立「伯特利」照顧都會原住民幼童,就像在部落生活一樣,辛苦但不貧窮。(記者何玉華攝)


在「伯特利」的孩子習慣勞動、互助,彼此非親非故也不同族,姊姊牽著弟弟的手,照顧生活起居。(記者何玉華攝)


〔記者何玉華/新北報導〕魯凱族人Malayumu(漢名:盧秋月)離開屏東縣大武部落原鄉北上傳道,發現都市原住民幼童缺乏照顧,民國八十五年在新北市五股創設體制外的托育機構「伯特利」,配合原住民家長需求不定時收托,家長沒空接,孩子就在這打地鋪過夜,讓家長安心,也讓小朋友有家的感覺。

催生原民非營利幼兒園

原住民工作不穩定,常常凌晨三、四點家長趕著上工就把孩子送來,或是半夜才來接小孩回家,伯特利總像超商一樣不打烊;孩子在校出狀況,家長也打電話請Malayumu幫忙解決;伯特利十幾年來每年平均照顧八十餘名孩子,不想依賴外人,只想靠自己力量照顧族人的孩子,卻得面對體制的要求。

Malayumu說,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罰單通知書,這「在魯凱族社會是很羞恥的」,後來試圖申請立案,才貸款改善空間,法令又全改了;期間多次收到罰單,直到去年再收到,Malayumu終於在至善基金會介入協助下,希望依族人互助的祖訓爭取協助,催生第一所原住民非營利幼兒園,讓下一代在自己的文化中受到呵護照顧。

收費彈性可「換工」相抵

伯特利有收費標準,但家長常忘了或繳不出錢,Malayumu就讓家長「換工」相抵,也可以拿青菜蔬果交換,要是經費還不夠,她就拿出教族語、舞蹈、打工的收入,甚至連先生的薪水也投入。

她說,住南部的公婆曾要錢買新的洗衣機,她拿不出錢,雖然先生不解「我們的錢怎麼很快就沒有」,但一句責罵也沒有,還兼兩份工作養家。

她說,取名「伯特利」,是因為她就讀伯特利聖經書院期間經驗到這輩子最多的愛,希望因為父母忙於工作而無法被好好照顧的孩子,跟她一樣得到愛與關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28/today-taipei8.htm

MEPOERs said:
gustav: 她說,取名「伯特利」,是因為她就讀伯特利聖經書院期間經驗到這輩子最多的愛,希望因為父母忙於工作而無法被好好照顧的孩子,跟她一樣得到愛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