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大學校務評鑑 腐蝕高等教育理想

大學校務評鑑 腐蝕高等教育理想

分類標籤: 教育
2011-06-03 中國時報 【邱天助】
 民國一○○年的「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已經進行一半,至五月底,共有三十九所大學接受評鑑,其餘四十二所則需在下半年完成。由於設計與執行上的諸多缺失,此次評鑑不但造成許多困擾,也引發更多的質疑。然而,在評鑑的壓力下,受評學校都是敢怒不敢言。

 評鑑本是品質管控的重要機制與工具,因此,沒有人會完全否定評鑑的功能與價值。但評鑑也有其限制與缺失,不當的評鑑、或過度迷信評鑑,都會造成長久且負面的影響。

 當前的高等教育評鑑大抵以標準化的格式與要求,對各校進行齊頭式、一致性的評比,忽視學校規模、條件或資源的差異。例如,將「國際化」列為主要的評鑑項目之一,但並非所有的大學都有發展「國際化」的條件,或都應發展「國際化」。「國際化」是當前國家主要教育政策,也是世界大學排名的重要指標,強調「國際化」事實上是因應進入「世界百大」的虛榮要求,這應該是「頂尖大學」必要的發展策略,實在不必把全國公私立大學都納入必備條件,讓大大小小學校都為國家政策背書。

 在評鑑的要求下,很多學校必須降低入學條件、提高就學優惠,勉為其難招收外籍生,或有名無實的開設「全英文課程」,無論在教育或經濟考量,都不符成本效益原則,只贏得「國際化」的虛名;況且,「高等教育輸出」的重點在學習的品質與內容,而非只是語言的友善與親近性。如果,在台灣學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只靠一口「洋經幫」的語言授課,傳授一些「次級品」的知識,實在無法吸引國外優秀學生來台就讀。除非把我們的教育當做「二手商品」,只想做生意賺些錢,那又另當別論。

 評鑑中列有巨細靡遺的參考效標,這種綁架式的效標評鑑,讓評鑑委員和受評學校動彈不得。評鑑學校就像標準化的商品驗收,只能按照效標評審和勾選。評鑑委員只能充當教育部的「劊子手」,難有「伯樂之明」。有些想要提出不同發展特色的學校,必須冒相當大的評鑑風險。最後,造成全國公私立大學辦的都一樣,只是教育部的聯合大學,毫無特色可言。

 此外,評鑑往往過度迷信一些量化的評量工具,卻深層的傷害教學本質。例如過度強調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評量」,造成教學逐漸討好學生的傾向。教師不敢教應該教的,只能教學生喜歡學的。大學淪為知識的零售商,教師變成街頭的叫賣員。過度迷信工具的結果,往往可以發現一個教學評量得到高分的老師,教室裡竟是學生在睡成一片。

 這次評鑑最可議之處在於混淆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的教育理念,讓受評學校不但無所適從,更是叫苦連天。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本是不同教育體系,發揮不同教育功能。前者重視基礎涵養、理論思維,後者是技術導向、職業導向。此次評鑑卻要求各校必須條列可資檢測的「基本核心能力」,並依此製作「學習地圖」。這種技職取向、能力本位的評鑑方式與要求,嚴重忽視「社會關懷」、「藝術涵養」、「人文精神」與「品德態度」,許多學術主管只好費心編造文章,搪塞了事。

 近年來,教育主管機關總是毫無批判性的運用評鑑制度與工具,未能提升教育品質,卻實質的傷害教育的精神與發展,讓教育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工具,也讓教育成為全球資本主義商品的幫辦。「宅神」朱學恒日前去士林夜市後,痛心的指出「士林夜市已經崩壞」。他提到:夜市品項單調,大多是賣十全排骨、羊肉湯、牛肉麵、花枝羹、臭豆腐、蚵仔煎,而且每家賣的都一樣;他形容蚵仔煎乾癟、臭豆腐不入味,連泡菜都感覺像是昨天才從游泳池撈上來的一樣,更別提羊肉湯毫無中藥味,像是染成肉色的橡皮筋一樣,久嚼不爛。希望,這種描繪不會變成台灣高等教育的未來圖像。(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size=x-large][/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