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關於康德生平與傳記

Posted by gustav 
關於康德生平與傳記

分類標籤: 康德哲學
【篇名】說不盡的康德
【作者】不詳
【出處】中國 星辰在線
【連結】http://www.csonline.com.cn
【原發刊日】2004年02月24日17時5分

【印象摘要】
2004年正逢康德(1724-1804)逝世兩百週年,世界上多家出版社順逢其時地推出了各自最新的《康德傳》。康德傳記版本不少,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有人寫過傳記並將稿本寄給了康德本人。此後二百年間,各國專家學者寫的《康德傳》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佳作,在德語世界裏,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的《康德的生平與學說》(Kants Leben und Lehre)(1918年)和卡爾·福爾倫德(Karl Vorländer)的《康德——生平與著述》(Immanuel Kant:Der Mann und das Werk)(1924年)當為翹楚,而且兩人都曾各自主編過一套很有影響的《康德全集》。不過後者的傳記流佈更廣,其後多次修訂,經久不衰,此番亦在再版之列,且銷售業績不俗。其實哲學史家福爾倫德的名字對於中國的哲學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因為他的另一部《康德生平》(Immanuel Kants Leben)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翻譯成中文了(卡爾·福爾倫得《康德傳》,中華書局1922年版),80年代商務印書館再次刊行,曾引起不小反響。後者注重生平,而前者則兼及著述,更適合專業讀者的需求,因此兩者各有千秋。在中國影響更大的則是蘇聯哲學史家阿爾森·古留加(Arsenij Gulyga)的《康德傳》(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而此書的德文版也於2004年1月再度與德國讀者見面,更證實了它的不可替代性,行家對該書的評價是“ 雅俗共賞”。2004年除了福爾倫德的《康德——生平與著述》以及古留加的《康德傳》兩個經典傳記再版之外,還有多種新書上市,其中的三種尤其引人注目。

屈恩(Manfred Kühn)的《康德傳》(Kant-Eine Biographie)被譽為20年來最為詳盡的康德傳記作品。作者吸取了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挖掘了不少新的材料,在此基礎上得出了不少有趣的結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別於傳統的康德形象,讓我們得以一窺康德多采多姿的生活面貌。

而與類似,但更深入生活脈絡的是迪遲(Steffen Dietzsch)的《康德傳》(Immanuel Kant-Eine Biographie)。作者嘗試著從康德時代背景中去理解他的哲學,因此深入研究了康德的生存環境:科尼斯堡城(康德終身未曾離開過這座城市半步)、大學、康德的交遊、當時的法律規章、普魯士國家的組織形式等等。因此,有評論家以為,這部傳記與其說是本人物傳記,還不如說是一本歷史著作。

蓋爾(Manfred Geier)的《康德的世界》(Kants Welt-Eine Biographie)則更多地展現了康德的精神世界。除了向讀者著重闡釋康德的三大《批判》並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之外,作者還強調康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啟蒙者,人們應該“將他的哲學著述理解為某種政治行動”。同時,蓋爾還論證了康德哲學對後世乃至當今時代的意義。





【本文】 

哲學界有這樣一句話:“說不盡的康德”。對於康德的哲學而言,這句話確實是千真萬確的,康德所建立的批判哲學體系至今仍不失其魅力,而且日益體現出它的重要性。兩百多年來,學者們仍在皓首窮經,並總能在康德哲學中發現具有當代性和現實性的一面。與此相對,關於康德的生平,人們似乎就說不出什麼了,這或許是因為康德一生都過著一種秩序井然、千篇一律的生活,周而復始、平淡無奇。然而有趣的是,正是這種單調刻板引出了一段有關這位哲學家的逸聞:據說康德每天準時散步,分毫不差、風雨無阻,以至於他的鄰居們可以根據他出門散步的時刻來校準自家的鐘錶,這一則趣事經過海涅的生花妙筆流傳得愈發家喻戶曉。然而除此之外,人們對這位劃時代的思想家又有多少了解呢?

今年2月12日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逝世兩百週年的紀念日。逢此良機多家出版社不約而同,不失時機地推出了各自最新的《康德傳》,這必將有助於今天的讀者們更好地了解這位啟蒙時代的哲學家。說起有關康德的傳記,不可謂不多,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有人將傳記的稿本寄給了康德本人。此後二百年間,各國專家學者寫的《康德傳》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佳作,在德語世界裏,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的《康德的生平與學說》(Kants Leben und Lehre)(1918年)和卡爾·福爾倫德(Karl Vorländer)的《康德——生平與著述》(Immanuel Kant:Der Mann und das Werk)(1924年)當為翹楚,而且兩人都曾各自主編過一套很有影響的《康德全集》。不過後者的傳記流佈更廣,其後多次修訂,經久不衰,此番亦在再版之列,且銷售業績不俗。其實哲學史家福爾倫德的名字對於國內的哲學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因為他的另一部《康德生平》(Immanuel Kants Leben)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翻譯成中文了(卡爾·福爾倫得《康德傳》,中華書局1922年版),80年代商務印書館再次刊行,曾引起不小反響。後者出版於1911年,從標題上就可以看出,後者注重生平,而前者則兼及著述,更適合專業讀者的需求,因此兩者各有千秋。當然在我國影響更大的則是蘇聯哲學史家阿爾森·古留加(Arsenij Gulyga)的《康德傳》(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而此書的德文版也於今年1月再度與德國讀者見面,更證實了它的不可替代性,行家對該書的評價是“ 雅俗共賞”。

除了上述兩本經典傳記的再版之外,為了配合“康德年”,坊間又有多種新書上市,其中的三種尤其引人注目,讓我們來逐一檢點。

屈恩(Manfred Kühn)的《康德傳》(Kant-Eine Biographie)被譽為20年來最為詳盡的康德傳記作品。作者吸取了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挖掘了不少新的材料,在此基礎上得出了不少有趣的結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別於傳統的康德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康德並非是一個“清心寡欲”的古板角色,而是一個美食家,衣著講究入時。此外,康德也不是一位“訥於言”而閉門埋頭著述的哲學家,他喜愛參加哲學圈子以外的沙龍,且談吐不俗、機智幽默、談鋒甚健、富於魅力,尤其是在女士們在場的時候。在課堂上也頗受學生的歡迎,在那個時代,他的授課方式已經算是相當開明先進的了,演講時的侃侃而談當然與三大《批判》中的晦澀語言有著本質的區別。康德對“絕對律令”的遵守也並非不折不扣,據說他規定自己每天清早只能抽一斗煙,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煙斗卻越來越大。終生未娶的康德並非不近女色,他也曾有心儀的女子,不談婚姻只是由於早年經濟狀況的窘迫以及怕失去寶貴的自由。對於康德並非“坐懷不亂之柳下惠”的最佳推理還是出自古留加的《康德傳》(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中文版61—65頁,從中也可以了解到康德對婚姻和女性的看法)。那麼,從前人們何以認識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康德呢?屈恩分析道,過去的傳記作品的素材多依賴於最早期的幾本《康德傳》,實際上那裏所描寫的多是暮年以後康德的生活狀態,忽視了早年的康德也曾意氣風發。順便說一句,在美國執教多年的屈恩在 2001年就以英文出版了同名傳記,在英語世界的普通讀者中產生了始料未及的反響,贏得了普遍好評。然而正是由於作者致力於將康德通俗化,力圖使一般的讀者也能對康德產生興趣,為此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去描寫康德外在生活的一面,於是在剩下的有限的篇幅中難以系統地展示他的內在生活——哲學家的思想和著述,而對於一本哲學家的傳記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而遭到不少行家的非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當然,這也不啻一種苛求,因為僅僅一本《純粹理性批判》的詮釋著作就已經汗牛充棟,具體談論康德的哲學本並非作者的初衷。

而與類似,並走得更遠的是迪遲(Steffen Dietzsch)的《康德傳》(Immanuel Kant-Eine Biographie)。作者嘗試著從康德時代背景中去理解他的哲學,因此深入研究了康德的生存環境:科尼斯堡城(康德終身未曾離開過這座城市半步)、大學、康德的交遊、當時的法律規章、普魯士國家的組織形式等等。因此,有評論家以為,這部傳記與其說是本人物傳記,還不如說是一本歷史著作。確實,這本書在某些章節確有主次不分的地方,例如為了說明康德與猶太人之間的關係,作者在詳細記述了康德在私下裏的反猶傾向(這在當時是普遍現象,相形之下,康德已經算是相當開明的了,當然他也有私交甚厚的猶太友人,例如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摩西·門德爾松)和在公開場合對猶太學生的提攜和與猶太教會對康德的讚譽之後,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寫了個別猶太學生的悲慘遭遇和命運,而這些敘述與康德本人並無多少關聯,不免讓人產生喧賓奪主之感。不過,此書的長處也正在於此,它為我們全面生動地還原了那個時代的特定環境,是一本很不錯的德國啟蒙時代文化史,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一定會喜歡它的。

與上述兩本偏重生平的傳記不同,蓋爾(Manfred Geier)的《康德的世界》(Kants Welt-Eine Biographie)則更多地展現了康德的精神世界。除了向讀者著重闡釋康德的三大《批判》並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之外,作者還強調康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啟蒙者,人們應該“將他的哲學著述理解為某種政治行動”。同時,蓋爾還論證了康德哲學對後世乃至當今時代的意義,例如康德早期自然科學著作對其後科學發展的影響,例如混沌理論,不僅如此,康德關於“何謂啟蒙”的不朽論文、關於國際法、“永久和平”的論述今天聽來仍然振聾發聵,發人深省,聯想到歐盟一體化進程、回顧這兩年的世界局勢,人們不得不對這位生活在近三百多年前的哲學家肅然起敬。康德當代性還體現在,當黑格爾的總體化理性和絕對理念的構架在現代社會中崩塌之後,康德對“不可知”的承認無疑顯得真誠許多。也正因為此,作者多處援引福柯、德里達的評論也就不足為奇了。蓋爾認為,康德告訴了我們,對於終極的重大問題,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明白無誤的最終答案,“根本就沒有什麼確定性”;對於超越感性的事物,我們既不能證明它的存在,同樣也無法證明它的不存在,“我們根本無法可能會知道它”。

平心而論,三本傳記確實各有所長,從各不相同的角度和側面再現了這位哲學家的生平和著述,這對於讀者來說恰恰是最理想的情況,參照比對地閱讀一定會有助我們更好地去了解、並進一步理解康德。

逢此盛事,中國學者自然不會作壁上觀。今年5月19日至21日,北京大學哲學系和歌德學院將聯合舉辦“當代視野中康德的道德哲學”的國際研討會。而出版界自然也不甘居人後,由李秋零主編的《康德著作全集》第一卷《前批判時期著作I(1747-1756)》也在年初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這同時也標誌著我國的康德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