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Re: 什麼是直觀?

什麼是直觀?

陳那對現量與比量的強硬區分,幾乎與康德對直觀與概念的強硬區分相當。桂紹隆文章裡太多梵文、且也涉及許多傳統、部派、經典與其立場,讀過還是很難消化,我想先跟各位分享我對於前述的區分的看法,以及嘗試回答「什麼是直觀」這個問題。希望各位給予指教,幫我慢慢進入佛學領域。

康德因應前述的強硬區分在一個體系當中分別地推論了知性與想像力作為概念與直觀的專職官能,這給我很好的討論架構,所以我想在此也用這個架構來講我對這個強硬區分的肯定與看法。為了用這個架構說明,我必須先介紹康德的幾個想法:(一)知性的對象是概念、想像力的對象是直觀,也可說,概念的起源在知性運作、直觀的起源在想像力運作,更深入來說,知性是依據我們推論的必要形式而給予規則的能力、想像力是按照知性給的規則去聯想而形成直觀的能力–這是就認識的領域來說,在道德與美的領域來說 ,想像力還可推翻知性所給予的規則迫使知性得再另立規則藉此打破自然界的目的性、因果性網絡使人獲得自由;(二)康德認為任何一個意識內的經驗片段、或任何一個知覺,概念與直觀缺一不可,亦即知性與想像力是協同運作的,在每一個意識中都有直觀也都有概念,康德說「沒有概念的直觀是盲目的,沒有直觀的概念是空洞的」,更甚地把這個想法的內容挖出來說,這否認了如同海德格所謂未分別的原初直觀可被分別還可在分別中再被回溯回去那樣的模型;(三)直觀是雜多的,跟著(二)的論點,概念化為意識形成的條件之一,也就是說直觀是可被概念化的、且可被一切概念概念化,直觀當中包含了一切概念的可能性(我舉例來說,你可以說「這是杯子」,你也可以對同一個對象說「這不是X」而X包含一切除了「杯子」這個概念以外的其他可能,或者說,你可以任意聯想兩個概念且形成意義,只要這個聯想被放置在恰當的理念基礎上)。

直觀與概念在起源上的差異,就猶如色彩與聲響在「起源」上的差異一般,不可作他想,把直觀與概念作強硬的區分,需要的是仔細的觀察,不是細緻的推論(在後面我會提供為何不可深究的原因,而現在在這層意義上,我把阿毘達摩學派、世親、陳那他們的申論當作是仔細觀察的報導,而非理論的建構),可是接受了這個強硬區分之後,繼之而起的問題是,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如何建立的?容我現在用消解康德的系統架構的方式,來說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我們具有「擁有且覺察到」意識的能力,這個能力有內在穩定性也有內在衝突性,內在穩定性允許這個能力能按造僵固的方式「給予」我們意識與對意識的覺察(即,直觀),但是這個穩定性「立」的同時也「破」了其自身,意思是,穩定預設了、或要求了被穩定的未穩定(只是,我們要去深究這個能力的源起,是很困難的事,因為我們的「深究」意指在意識中才能進行的事,稍後我們會再回到這個問題),針對這個單一能力之可給予我們意識與對意識的覺察(即,直觀)的功能,康德起了個「想像力」的名,針對這個單一能力之穩定性,康德起了個「知性」的名。事實上,唯一在發生的,只有直觀,而直觀形成的方式,若是穩定的,該方式就是規則,而在該直觀中所形成的被針對的對象就能被確定、被傳說、被命名,我們稱呼這種現象為我們有該對象的概念(Begriffe,用以抓取的)。也就是說,直觀是具體發生的,而概念是我們假想的,而假想之為有效,因為我們在直觀的源起當中已包含有能作這個假想的因緣了。藉此,我可以同意康德所謂任何意識或覺察都早已被概念化,而反對海德格之類的可回溯到未被概念化的純直觀假設 – 那是一種沒有根據的雙重幻想,先把概念想成像是一個不佔據時空卻具有類時空性的杯子一樣的詭異對象,再想像我們用該對象去分別直觀。

可是我們能不能「直觀」呢?我們當然能夠直觀,我們就在直觀!只是我們被訓練得太熟悉於理解,就像我們太熟悉語言,以至於忘記語言或理解都只是形成直觀的方式的部份,進而忘記我們唯一真正能全然地做的就是直觀,而不是理解。用先前我消解康德的系統架構的方式來進一步闡述這個想法,在我們認識的、意識經驗範圍內,我們只能認識到直觀的穩定狀態,所以一方面來說,在這個範圍裡形成直觀的這些僵固的方式(規則與概念)對我們來說普遍有效,也對這個範圍內的世界樣貌普遍有效,甚至也對這個範圍內的心理狀態普遍有效,因此我們的日常生活及其現實感在起源上是有根據的,而具有同樣經驗起源條件的人們彼此因而得以溝通。一旦習於且離不開這樣的世界,一旦習於且放不開這個世界的現實感與客觀有效性,我們便似乎不容易直接體會直觀,而只會覺得概念與規則好親切,而覺得直觀卻不可親。可是站在這樣的景況裡,我們又想像有某個最原初的剎那是概念與規則尚未污染的,可以藉由某些特殊的才能的培養回歸,這在我看來好像才是把直觀給解剖了。相反地,要提醒人們直觀確實是直接的,還是必須透過面對、處理且超越概念與規則才能讓人似乎是回憶起在意識還沒形成之際那未穩定的心靈狀態與意識形成之際的心靈狀態都是直接的(直接的,亦指該狀態本身的自證性,亦指兩種狀態之間也是直接的),且都可被用一切可能的概念去概念化,而正是「都」可被用一切可能的概念去概念化(即雜多的真正意義當中),給了我們當頭棒喝似的提醒。



Edited 3 time(s). Last edit at 03/13/2009 08:15AM by gustav.
(編輯記錄)

Re: 什麼是直觀?

分類標籤: 佛教知識論
「五根現量」→ 「意現量」→ (…→) 「第六意識」(分別、概念化:比量)

我還是有點不清楚
你所謂的「直觀」
最接近(甚至是否雷同於)上面三者的哪一個?
抑或你根本不同意做此三者之(發生時序上的)區分?
尤其是把它們設想為有一發生上的順序
第一剎那→ 第二剎那→ 第三剎那→…
諸如「現量乃第一剎那之事,其後遂有種種概念分別摻雜進來…」
這類說法、這類設想,你都不同意是嗎?

你認為概念與現量之內容(?)始終伴隨在一起嗎?
或我們的現量內容(即你之直觀內容?)本就無法脫離概念嗎?
我不是說解脫論上「應不應該」脫離概念
我是問,你是否認為technically(?)它倆就是無法剝離開來的?

Re: 什麼是直觀?

你这篇文字写的有点晕,好像是在一堆中文德文梵文的转译间迷路了。

说一下我对“ 概念” ,“直观” 和 “ 想象力”的理解

概念,如果用德文 begriffe理解, 其实就是英文里的 captured, 是个被动动词当名词用,
也就是说凡是 “概念” 都是对过去事物的归纳, 都是 "后见之明”。 感念都是比量。
常为概念的事烦恼等于浪费了美好的现量时间。常缅怀过去拍得 (captured) 的相片等于浪费现量的底片重复曝光。
除非,你可以从中回收提炼出金子来。

直观,intuition, 第六识 ,和概念和想象力混杂作用的情况很常见,
但纯粹的直观是有的,接近于灵光乍现或先见之明,多是心灵纯净的人才能获得,是现量也是比量。(所以要修行)

想象力,若是硬要套在佛学范畴里讲,大概接近于第七识末那由识的运作,是独影意识的作用,很多人一辈子都没什么真正鲜活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和触及到自己这部分。理解第七识末那识可以参考梵文里的 jiva 一词,是灵魂构成部分,有我执的成分,随业转。

说来话长,回头再聊



Edited 10 time(s). Last edit at 03/17/2009 10:27AM by mimizorro.
(編輯記錄)

Re: 什麼是直觀?

分類標籤: 佛教知識論
「但纯粹的直观是有的,接近于灵光乍现或先见之明,多是心灵纯净的人才能获得,是现量也是比量。(所以要修行) 」

我沒有否定這一點喔,反而是肯定且說明這一點呢。 再聊~

Re: 什麼是直觀?

分類標籤: 佛教知識論
套佛家的说法,想象力应该是发生在第六和第七识之间,是独影意识和带质境的交互作用

intuition ,从字面上来看,是有导向性质的 (tuition ~ guardianship ~ instruction~ mentoring) ,事实上也是如此,
很多看似 “自然” 的觉悟其实是有导向的 , 是被 “引导” 的, 也就是说 “并非偶然”。

梵文为什么重要,先撇卡比较玄乎的理由不谈,因为它是印欧语系的古老母语。对欧洲语言了解深入的人就会觉得梵文拼法眼熟,音韵耳熟,甚至有 “被召唤” 感觉 (难怪 Beatles 最终是被印度音乐勾引了,在流行音乐里纳入印度元素,成了某种西方六七零年代的嬉皮运动里程碑)。有 “佛缘” 的东亚人也觉得梵文亲切,因为佛教在区域内有过两千年的传播和培植 (cultivation),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习惯,语言文法,甚至情感模式。抱有身心整合,天人合一乃至世界大同的理想的人倾向梵学研究也就是变的“自然”,“应然”,而“实然”了。



Edited 4 time(s). Last edit at 03/15/2009 05:42AM by mimizorro.
(編輯記錄)

Re: 什麼是直觀?

分類標籤: 佛教知識論
作哲学研究要树立语言上的主体性,不然就转不到自家门口了

直观是什么,我不知道

Re: 什麼是直觀?

分類標籤: 佛教知識論  insight
语言只是个活的参照系统,话语权是另外一回事

先见之明 fore-sight 比量 credit
直观 insight 现量 cash
后见之明 hinder-sight 比量 de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