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五根與意根 / 空間與時間,以及先驗性

五根與意根 / 空間與時間,以及先驗性

上週課堂上各位都對五根與意根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桂紹隆以為「意現量」乃出於現量與比量之中介需求所設作了許多討論,在此與各位分享我的一些反省。

五根現量中的對象皆存於空間內,而意現量的對象則存於時空之內,若讓整個意識觀照且收攝到整個意識自身則意現量的對象就僅有時間性,就此,似乎我可以稱呼五根為外根且其對境為空間的對象,而意根為內根且其對境為時間的對象(而時間的對象包含了純粹時間的對象以及時空的對象),且似乎意根有「在作用上」獨立於五根的性質(然而這不必然隱射意根的作用不能以五根為基礎),因為我們能有純粹時間的經驗,就此,意現量似乎不該只是一種彌補現量與比量之間距的假設,而是一種先驗的經驗基礎。

以上的反省,是由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中「時間與空間作為直觀的純粹形式,與表象(Vorstellung, Representation, i.e., inner determination of mind)的純粹形式」的宣告就開始被引發。他區分感官為內感官與外感官(五官),他宣稱內在感性經驗的純粹形式為時間,外在感性經驗的純粹形式為空間,而他也同意可以把一切外在感性經驗「抽離(abstract)」後還有內在感性經驗。此外,他強調時間與空間僅僅只是我們意識的形式,而非屬物自身,這是他的先驗理想主義很重要的一個判準,因為由這個立場引申出來的是,我們所習慣的在時間與空間內的世界是由我們的認識的基本形式所「造設」,而不是我們藉由我們的認識活動察覺到了這個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時空特性。我認為,堅持時間與空間單純屬於我們的認知的感性基礎形式這個立場,就等於堅持物自身不可識,這個堅持後續引出的,我認為是:客觀性僅出於兩物(更好的說法,我會說,對兩物的覺察)之間的關係是僵固不可武斷改變的,而該僵固性一方面來自於我們的感受性不紊亂地感受到其「肇因」,這個「不紊亂」一方面我們必須預設該「肇因」是穩固的,另一方面我們的感受性本身必須有自我規範的特性,而就此,我們可以存活於一個客觀有效的世界,而這個世界是「外在」的,因為來自於感性之基本形式的客觀性來源—五官,是空間的。

或許回到桂紹隆之前,還可向各位報告一下康德上述的談論,是站在對於現代神經系統研究的理解上談論(在其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 Hinsicht我們可以清楚讀到),整個神經系統的協同運作,允許我們有五種不同的外在刺激,且對於這些刺激我們以「空間」與「時間」為基本形式感受成為各種感官經驗,不論是內在的或外在的、客觀的或主觀的。

回到桂紹隆,假若他的陳那果能不堅持意根之狀態等同於五根,而將其讓渡為一種理論需求之假設,則似乎表示他不能同意人能有純粹時間的經驗,他應只相信人只能在空間內物的接續間體會到時間~這似乎與他「The initial non-concptual perception of Dignaga ... is also a hypothetical assumption, for by definition we ordinary people are not able to [be] aware of such cognition」的主張呼應著;而這,將會始他不得不遠離能包容現實主義的理想主義(意指康德的先驗理想主義)或者否定外境的瑜伽行派。因而或許因為這樣,他對因三相論(trairupya)的認識論意義的討論,陷落為一種經驗的一般邏輯,而不是先驗邏輯或者具有救渡(解脫)意義的邏輯。



Edited 1 time(s). Last edit at 03/27/2009 11:55AM by gustav.
(編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