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從動物靈的復仇到部落同志於傳統與現代間的掙扎——原住民在2017台北電影節

從動物靈的復仇到部落同志於傳統與現代間的掙扎——原住民在2017台北電影節
BY VANESSA LAI · 2017/07/13

翻攝自《割愛》預告片。翻攝自《割愛》預告片。



今(2017)年台北電影節的關鍵字是「連結」,策展人郭敏容希望透過影展串連台灣與東亞、東南亞等地區的創作網絡⋯⋯ 但為什麼是「連結」?

在放映週報的訪談,郭策展人提起在去年金馬獎公佈得獎結果後,因台灣電影大敗而開始出現檢討聲浪;就在典禮隔天,她前往新加坡電影節,在名為「東南亞電影創作基地」的工作坊旁聽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年輕創作者們,分享自己的作品故事,而突然意識到台灣的拍片環境其實比東南亞國家成熟,創作者也更多,然而台灣的電影創作者在許多社交場合上卻往往是孤身一人 —— 如果金馬獎是華語電影發揮影響力的重要舞台,那麼台北電影獎可以在鄰近區域間扮演何種角色?

於是,有別於以往著重在引介歐美得獎影片的作品,今年首度開闢「東南亞新勢力」單元,介紹菲律賓、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新銳導演的作品,並試圖拋進有關語言、歷史、身份認同或族群衝突等議題,

在影展培養一群對話東南亞電影的觀眾,是今年影展的一大亮點,也成為新的考驗。



除了來自東南亞的好看作品,如果你想開擴認識原住民文化的多元視角,《Mata.Taiwan》也選出了幾部我們感興趣的作品:



一、Mata 影像之初

導演:鄭立明

簡介:1871 年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森的台灣之行,是歷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本片從中選取一張獵人照片重新演繹此過程;走訪西拉雅族找到說唱俱佳的萬長老,隨著他撥弄琴弦,時光回到從前。那時候身手矯健的他們在怪異機器前憋氣,久久不動,腳邊還蹲著一個男孩與狗。

導演抓取了這一角,邀請觀眾乘著好奇目光。在時光之河兩側,反覆揣想,觀看當初、未來,以及影像對島嶼的影響。

2017 台北電影獎遴選委員林木材認為:

「鄭立明的《MATA – 影像之初》在片單中看似異類,但其秉持紀錄片的精神,透過想像力與實驗手法,重探一張歷史照片背後的可能故事。『重演』不只是真實的再現,也透過這種虛構方式,扭轉觀看與被觀看的權力關係,為紀錄片的可能性再添一筆。」



二、割愛

導演:約翰.特倫戈夫(John Trengove)

簡介:兩年一次的南非柯薩族割禮儀式,是每一位部族男子重要的大事,是男孩學習融入成年世界、成為男人的必經過程。等待傷口復原的期間,科拉尼負責看守一位來自大城市的陰柔男孩寬達,他高調堅持自己的酷兒特質與城市人身份,不在乎部落傳統,惹毛部落的耆老和少年,是個大亂源,更一眼就看出深藏櫃中的秘密。

本片由南非出櫃歌手奈克哈迺.圖瑞(Nakhane Touré)領銜主演,與柯薩族素人演員細膩演繹,成就一齣傳統與現代間拉扯下,銘心刻骨的同志愛情故事。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認為:

「南非的《割愛》(The Wound)將不能成全的個人情感放在傳統、種族、階級的面向討論,不同世代的男性在深山中透過割禮、儀式、長老前輩的耳提面命,並自我揭示,企求成為男人。然而,影片裡壓抑的同志情誼,對接受城市文化洗禮的年輕世代而言像是個謊言,也點出非洲不同國家對同志情感的態度,再再對傳統男性特質、責任、氣質提出質疑。」



三、土地

導演:蘇弘恩

簡介:太魯閣族老人 Temu 把農地過繼給兒子之後,仍舊保持著耕種的習慣。這一天,Temu 家族要舉行一場祈求豐收的祭祀活 動,所有人都到場了,只有二兒子 Halong 因為去尋找祭品而姍姍來遲。祭祀開始沒多久,大哥 Siqay 把 Halong 拉到旁邊去, 請他去跟財團派來的代表小陳討論收購土地的事。

之前曾以紀錄長片《靈山》(The Mountain)榮獲 2016 TIDF 華人紀錄片獎評審特別獎的太魯閣族導演蘇弘恩,這次以短片作品《土地》入選台北電影節;以寧靜沉穩的鏡頭,觀照原住民不同世代的土地價值。




四、黑熊森林

導演:李香秀

簡介:場景從玉山國家公園核心的大分「有熊國」展開;一個深刻令人著迷、匯集豐富野生動物生態及原住民人文色彩的地方。故事從 1998 年說起,一位還是博士生的女性動物學家與一位布農獵人,因為尋熊捉熊,而在此蠻荒之境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誼。另一方面,本是帶著神秘色彩的台灣黑熊,因著這次的研究,自此被知悉。而才剛拿下桃園電影節首獎的紀錄片《黑熊森林》,也入圍今年台北電影獎紀錄片獎項。

2017 台北電影獎遴選委員林木材認為:

「李香秀與劇組帶著攝影機進入難以抵達的深谷,只為跟拍學者黃美秀、布農族獵人林淵源與台灣黑熊相識的過程,她以浩瀚的山林畫面呈現了「有熊國」的魅力,並在過程中帶出科學與原住民經驗的智慧辯證,不僅關於生態,還包括了人文關懷,其文化溫度與夥伴情誼皆令人深深感動。」



五、神秘獵殺

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Agnieszka Holland)

簡介:山村猖獗的盜獵者與同流合汙的警察意外喪生,嬉皮老婦在屍首附近發現狍鹿足跡,深信動物有靈的她確信這是牠們的復仇。

入選今年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並拿下代表創新精神的銀熊阿佛烈鮑德獎的「神秘獵殺」(Spoor),改編自文壇新銳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小說。波蘭資深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打造了一名彷彿年長版《魔法公主》的強韌女性,在盜獵猖獗的山村,引領觀眾走入人類貪婪獵殺的世界。



六、夢囈雨林

導演:厄內斯托.康特拉斯(Ernesto Contreras)

簡介:為了即將滅絕、傳說中可和動物及亡靈溝通的語言 Zikril,馬丁來到叢林村落進行田野調查;偏偏僅存兩位通曉語言的長者,卻因年少輕狂時的情愛糾葛拒絕往來。同時,他也邂逅了村中美麗少女。

馬丁最終能否化解陳年宿怨,成功完成研究,並抱得美人歸?一部暖心、揪心,又帶有奇幻色彩的語言學愛情電影就此展開。

影評 Pony 認為:

「《夢囈雨林》不再僅是一種文化的探查,它雖有著如《失落之城》般冒險的精神,當中亦對名利與目標導向,做出了針對諷刺 — 是否要因自身渴望達成的成就,而挑撥兩人引起巨大紛爭?但更為聰明的是,《夢囈雨林》最終用愛情的生死離合,來包裹文化的失傳性,讓愛戀隨著語言共同消亡。」



七、薩米的印記

導演:亞曼達.柯內爾(Amanda Kernell)

簡介:1930 年代,北歐少數民族薩米人被視為次等的存在;不甘蒙受歧視的艾拉瑪亞,懷著成為瑞典人的夢,隻身來到市區,而她的離鄉,又為人生留下了何等遺憾?

薩米族導演 Amanda Kernell 在反映族群壓迫與生存困境之餘,亦細膩捕捉青春期的悸動與蕩漾。

影評那加認為:

「《薩米的印記》部分故事取材自導演奶奶的親身經歷,來自薩米家庭的導演 Amanda Kernell 發現,即使是在這個許多人都在嘗試保存薩米文化的時代裡,家中許多以薩米為第一語言的長輩卻已經不再說薩米語了,他們不多談論久遠的薩米生活,甚至不願多和薩米有所關連 —— 這已經不只是習慣自己是瑞典人的樣子,尖銳的過往使得這個血緣成為一個永遠哽在喉頭的刺,薩米的血緣是他們人生中永遠的死結。」


(以上作品放映場次請參考台北電影節。)


若喜歡這篇文章,請為我們按讚或分享喔!




或直接為《Mata・Taiwan》的持續運作灌溉:

媒體小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