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排灣族琉璃珠為何越老越珍貴?從這些珠子的渡海來台史,解開排灣族的身世起源!

排灣族琉璃珠為何越老越珍貴?從這些珠子的渡海來台史,解開排灣族的身世起源!
BY 部落好朋友 · 2017/06/06

IMG_8297



三地門位於屏東縣內,是排灣族群的部落之一,大家知道三地門為何要叫做三地門嗎?那是因為三地村位在隘寮溪的東北面坡地,與北葉村、水門村合稱為「三地門」,在過去是平地人和原住民買賣交易的要道喔!

間單來說,三地門就是三個部落在一起的地方,又有人稱為「三地部落」!

三地門鄉原本在排灣族語中音似「笛摩兒」;清朝時期,閩南移居此開墾的漢人以閩南語諧音稱之「山豬毛」或「山地門」。1935 年,日本政府將排灣族 Tjimur、Taravacalj、Salalaw 三社居民遷移到今日的三地門,並規畫為棋盤街道聚落。 戰後初期改設高雄縣三地盟鄉,1947 年易名為「三地鄉」,1950 年改隸屏東縣,1992 年 8 月更為今名三地門。



在三地門復甦的琉璃珠工藝


三地門隨處可見琉璃珠裝置與意象。(圖片提供/趣遊屏東)
在排灣族的傳說中,「排灣」(Payuan)指的是祖先發祥的靈地,位於大武山的高處;現在的排灣族都是從那裡分佈到各地的,因此將這個地名取為自己的族名(編按1)。後來根據居住區域和文化表現的異同,排灣族可以再細分成北排灣、中排灣、南排灣和東排灣,而三地門就是北排灣族的大本營。



屬於北排灣的拉瓦爾群(Ravar)主要居住在屏東三地門鄉境內,是排灣族中唯一不舉行五年祭的社群。由於毗鄰霧台鄉的魯凱族,加上通婚頻繁,北排灣的文化受魯凱族很大的影響,例如配戴百合花、長子繼承制度(編按2)。北排灣的排灣文化在新生代的提倡下富有活力與創造力,如陶壺與琉璃珠的製作,都在北排灣人的努力下復甦。

而中排灣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與傳統祭典、宗教儀式,尤其是來義鄉被族人視為排灣族的中原地帶,也是目前傳統宗教盛區。

南排灣的牡丹鄉境內,是清朝時代日本人入侵台灣所引發「牡丹社事件」的發生地。清同治年間,日人侵臺引發牡丹社事件,擴大為國際事件,是原住民抗日的英勇事蹟。至於滿州鄉的排灣人由於鄰近漢人與阿美族,受到二種外來文化的影響甚深。

東排灣的巴卡羅群(Paqaruqaru)泛指居住在現今台東地區的排灣族,包括達仁鄉、大武鄉、金峰鄉和太麻里鄉境內都有排灣族人的足跡。東排灣的巴卡羅群混合了卑南、阿美的文化,在服飾及生活習俗上呈現了三個族群的混合體。



各位朋友,看到這裡,這樣你們知道為何三地門充滿了許多琉璃珠的裝置與意象了吧!



從傳說看琉璃珠的神性地位

接下來就來帶大家認識琉璃珠:琉璃珠又稱「蜻蛉珠」,和青銅刀、古陶壺合稱排灣族三寶,是排灣貴族階級視為無上珍貴的家傳寶物,為社會階層貴族家世的象徵,在民俗藝術上也有很高的評價。


琉璃珠與青銅刀、古陶壺合稱為排灣族三寶。(圖片提供/趣遊屏東)
台灣的原住民各族皆有琉璃珠的蹤跡(編按3),但以排灣族、魯凱族及卑南族的珠子較具特色。而在這三個原住民族群中,因為排灣族的琉璃珠保存得最為完整,故也最有名氣。作為族群三寶之一,排灣族的琉璃珠不僅色彩斑斕,且每個圖珠皆有其特別的象徵與神秘的力量,代表著排灣族人的信仰。

琉璃珠因傳入的時間不同,而有古珠與新珠的分別:越古老、越完整的珠子,所代表的重要性越高,故在項鍊的排序中,無論它的大小為何,多放在主珠的位置;兩旁再依大小、粗細,依次串上其他的珠子。目前排灣族古琉璃珠的製作方式已經失傳,有學者推測是用燒陶的方式製作,有別於現在以瓦斯噴燈燒製的方式。



琉璃珠的起源目前仍是一個謎;關於排灣族琉璃珠製作方式的失傳,楊心豪在他的 〈五彩繽紛——排灣族的琉璃珠〉 一文中,也提供一個與「好奇」有關的傳說:

「傳說中,天神有一台製作琉璃珠的機器,日以繼夜地製作漂亮的珠子,從來也沒有停下來過。有一天,排灣族頭目的兒子跑到運轉不停的機器旁邊,心裡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機器不能停下來呢?如果我把它停下來了,又會怎麼樣呢?』

這個好奇寶寶便一時興起動手把機器給停了,但這下可闖了個大禍啦!因為機器停了以後就不能再運轉了,再也沒有新的琉璃珠產生。」

這個故事不僅說明了琉璃珠稀有的原因,琉璃珠在排灣族人心目中神性的地位亦可見一般。



隨族人來台數千年,古琉璃珠珍貴無比

除此之外,根據人類學家許美智的研究(註4),古琉璃珠的由來有幾種說法:


一、東南亞傳入說

學者陳奇祿先生對琉璃珠進行成份分析,發現排灣族人所持有的這些琉璃珠含鉛率高,而沒有鋇的成分,應屬於東南亞系,應是排灣族的遷台祖先帶入台灣的;而這些琉璃珠只在排灣族內流傳,應是因為排灣族人把它們當作傳家之寶之故,因此琉璃珠的流傳地區可能只在排灣族的通婚範圍內流通(註5)。

這個分析結果,也可以進一步反證排灣族人的遷台時間,因為排灣族人擁有許多台灣其他族群所沒有的東南亞型琉璃珠,所以排灣族移入台灣的年代應不會早於西元初期,也就是琉璃珠尚未在東南亞大量分佈的年代。


圖片提供/趣遊屏東
二、歐洲傳入說

第二種說法是:「琉璃珠是由歐洲傳來的。」主張此種說法的證據是南洋和歐洲自古以來就有交通路線,當時由南洋將香料運往歐洲,向歐洲人換取南洋原住民認為最有價值的琉璃珠。因為曾有學者發現婆羅州北部的原住民,擁有與排灣族極為相似的琉璃珠,因此有學者推測,排灣族可能就是源於婆羅州的南島語族在 13 至 15 世紀之間,帶著他們的琉璃珠渡海來台的族群後裔。

在歐洲各國中,排灣族琉璃珠的來源之一可能是來自荷蘭。因為曾有學者從排灣族耆老中得知,琉璃珠是從排灣人所謂的 Baljaka 人得來的,而 Baljaka 稱呼的正是 17 世紀佔據台灣的荷蘭人(編按6)。且在荷蘭的報告中,也得知荷蘭當初與台灣原住民的交易之中,曾包含琉璃珠在內。

三、漢人傳入說

排灣族也可能是從漢人手中交易而得到琉璃珠,不過這種說法所指稱的琉璃珠已是較晚近的珠子了。

透過以上諸種說法,可以拼出一個大致的輪廓就是,古琉璃珠是在排灣族人遷台之前就擁有了,後來隨著族群遷移而進入台灣;這些珠子極可能是透過南洋和歐洲交易,而流傳到南洋,再隨著排灣族祖先的遷移而進入台灣。排灣族人抵台後,也先後從異族處得到琉璃珠,但這些後來的琉璃珠不僅數量不多,而且在樣式、色澤、質地等各方面都無法和遷台前的古琉璃珠相提並論。

大家一定很想看到古琉璃珠吧!可惜本專題到截稿日期都還沒找到可以提供古琉璃珠的照片,這樣大家就知道,古琉璃珠有多珍貴了吧!



大家下次來三地門,可以來體驗看看琉璃珠 DIY —— 自己做的琉璃珠留給自己的後代子孫,就是自家傳家之寶的「古琉璃珠」喔!

(本文原標題為〈【專題報導】三地門裡的琉璃珠〉,獲「趣遊屏東」授權轉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