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原夢系列16:湯賢慧--走向族語 才能找回自我

原夢系列16:湯賢慧--走向族語 才能找回自我

分類標籤: 原住民
原夢系列16:湯賢慧--走向族語 才能找回自我
2010-7-20 23:00 作者:呂淑姮

加入書籤: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目前在中研院擔任語言所研究助理的湯賢慧,出身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排灣族,但是她最先學會並且熟練的語言並非族語。民國52年次出生的湯賢慧說,當時想要和同學打成一片,除了講國語,還要努力練習閩南語。



▲中研院語言所研究助理湯賢慧(左)在台北市原住民語言巢上課,她說,大人小孩一起學,回到家中練習,效果最好。(圖/湯賢慧提供 文/呂淑姮)

湯賢慧的母親是國小老師,父親雖然從高雄中學畢業,為了扛起家中生計,只得放棄升學,返鄉務農。「母親念師範學院,對於教育很有自己的想法。」湯家5個兄弟姐妹都到外地念書,這在當時很少見。湯賢慧的母親認為,這樣才能有新的生活經驗。

怕被排擠 勤學閩南語
當時,湯賢慧的同學,全部都是漢人。即使在學校課堂上不准使用方言,下課之後,同學間仍然都用閩南語交流。如果不想被排擠,那就要學好閩南語,才能加入同學的交友圈子。

湯賢慧說,當時年紀還小,對於父母的用心、部落的變遷不太能完全理解,還會強烈要求爸媽,到學校來找她的時候,一定要打扮得很體面。有次湯賢慧的父親到學校來,遠遠地就被湯賢慧一直比手畫腳、希望父親離開,她怕被同學看到,發現那個原住民是自己的父親。

「後來被哥哥臭罵了一頓。」湯賢慧說。有些排外的、或者還不能理解歧視本身意涵的孩子,就衝著湯賢慧叫「傀儡蕃」。

談到遷村,其實這並非是個新穎的字眼。對於生活在偏遠山區的原住民來說,外來政權或硬或軟地要求遷村,日據時代時就有很多例子。湯賢慧說,原本她們家居住在三地門,在4歲的時候搬家,她還有個印象:父親趕著牛車、載著家當,舉家慢慢地搬到後來居住的地方三和村。

遷村 傳統文化隨之破碎
「留在原來部落的,幾乎都是貴族。」湯賢慧說,日據時期是用分化瓦解大頭目勢力的方式,讓部落從內部變得四分五裂,例如招待大頭目的弟弟們到日本去,贈予頭目章。國民政府用獎勵補助的方式讓山區原住民下山耕種生活,部落裡的人遷出來,環境變得和原生部落完全不同。

「例如一個村莊裡面,住了不同部落、不同族的人。」這在以前不可能發生,湯賢慧說,離開原本的部落和傳統,人們不再有自己的祭典和文化,為了討生活,不得不將這些都放下,卻讓生命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她也提到莫拉克後的政府安置,對於漢人來說,遷村就好像搬家一樣,只不過就是從甲地搬到乙地;卻沒辦法理解原住民離開原本部落之後,會喪失哪些珍貴的傳統,原本環境裡的動植物、文化與祭典都不見了。「政府從來沒了解過。」

開始工作以後,因緣際會之下,湯賢慧到中研院語言所擔任研究助理工作。她也在工作中重新回顧自己的母語,回到家中學習,把自己失落的族語學會。

湯賢慧說,在4、5歲之前,在家裡時曾經使用排灣族語,但是後來到了學校,沒有使用的機會,也就慢慢地遺忘。目前工作的內容,是要把族語數位化,錄音保存下來,並且分析文法和方言別,搶救瀕危語言。

家庭才是語言之巢
湯賢慧在台北市原住民語言巢、台師大原住民族語言振興進階研習授課教學,教學對象從小學生到社會人士都有。語言巢上課方式並非如傳統學校一般中規中矩,湯賢慧說,如果主要學習者是小學生,但是父母也想一起學,這是最好的。

但是,她也觀察到,無論部落裡的青少年或者都會區原住民學生,對於學習母語的意願都不算高。部落中的青少年還有環境的優勢,可以聽到左鄰右舍使用族語交談、可能父母都還會講族語,都會區學生就沒有這樣的語言環境。

「感覺是期待老師教。」湯賢慧認為,這樣的現象,家庭和族語政策都該再檢討改進。否則學生檢定考試之後就都忘光了,也沒有對話和使用的機會,這樣花時間特地學族語沒有意義。

「如果家裡有在教母語,還會需要母語老師嗎?」湯賢慧說。她也提到,目前原住民族語老師多半一個人一周上到30堂課,這樣的超高節數,是否會有好的教學品質,也是一個問號。

不同世代的看法
從語言再看到族群自我認同,湯賢慧說,就她的觀察,新一代的原住民孩子自我認同方式,和她不一樣。

早期湯賢慧因環境之故,不得不捨棄族語學習漢人的國語和閩南語,現在回過頭來學排灣族語,這才會讓她覺得能夠成為一個排灣族人。她問念大學的兒子:「有沒有加入學校的原住民相關社團?」兒子回答:「我不需要做什麼事情來證明自己是原住民呀!」

湯賢慧笑說,新一代的原住民孩子,開始喜歡自己的身分,覺得原住民的特色和天分是別人沒有的,這讓人感到很高興。

(原夢系列報導由台灣立報與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共同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