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農業][糧食安全] 因應氣候暖化水源短缺學界尋找陸稻好氧稻

[農業][糧食安全] 因應氣候暖化水源短缺學界尋找陸稻好氧稻(英文版

《自由時報》(2010/11/15)台灣是稻米王國,目前以日本引進的蓬萊米品系的「水稻」為主,早期耐旱的「陸稻」幾乎絕跡。近十年來,學界深入原住民聚落蒐集四、五十種陸稻,純化篩選出五、六種,希望能開發成地方特色產品,農改場則研發品種改良,期能成為「好氧稻」,以因應全球氣候暖化及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稻米是國人的主食,早期台灣水利灌溉設施缺乏,只能栽種抗旱性強的秈稻(俗稱在來種),靠天然降雨灌溉,農民要「靠天吃飯」。日據期間,引進口感較好的蓬萊米種改良,引用大量的灌溉水,通稱「水稻」。

因水稻的產量高、口感好,經濟價值高,所有平地的稻田幾乎都被水稻所取代,只剩少數阿里山等原住民聚落,在旱地栽種適應環境能力強的在來種,因不用湛水(農地存在水層)栽培,學界稱為「陸稻」或「旱稻」。

近十年前,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葉茂生、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嘉義分場主任羅正宗及嘉義大學副教授劉啟東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台灣民俗種作物種原蒐集的工作,深入各原住民聚落採集了四、五十種陸稻的品種,純化篩選出較有價值的五、六種,目前在嘉義分場培育改良中。

劉啟東說,陸稻應該也是外來種,長期耕作及雜交,適應了台灣的特有環境,卻逐漸消失,目前就連原住民聚落也很少見。陸稻耐旱、耐瘠,在土地的逆境下培育,也能穩定生長,有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產物空間,值得推廣重返原住民聚落。


深入訊息:
自由時報 2010/11/15

-----------------------------------------------------------------------------------------------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ci-Tech Newsbrie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