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生態保育] 臺灣筆筒樹面臨浩劫

[生態保育] 臺灣筆筒樹面臨浩劫

分類標籤: 科技文摘  環保生態
[生態保育] 臺灣筆筒樹面臨浩劫 (英文版

在2009年五月《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的〈總編輯的話〉中,李家維指出在臺灣山林裡常見的筆筒樹紛紛枯萎,疫情蔓延全臺且從三年前就開始,實在值得重視。

每株生病的筆筒樹先由外圍的葉子開始枯萎,等到內裡的新芽也枯黃時這棵筆筒樹就死亡,歷時不超過兩個月。筆筒樹是原始的蕨類,其祖先在三億多年前石炭紀的森林裡已是主角之一。蕨類鮮少生病,原始的筆筒樹尤是如此,因為它的體內有豐富多樣的抗病害化合物,今日的疫情,據林業試驗所的研究員傅春旭初步判斷,應是子囊真菌作祟,菌絲侵入筆筒樹的細胞間隙吸收養份逐漸導致整株植物死亡。筆筒樹的前景堪虞,而筆筒樹對臺灣的整個山林生態體系有根本的影響性,不論就生態保育觀點,或基於物種多樣性的價值以及筆筒樹自身的演化遺產價值來看,李家維都呼籲大家應該重視這個問題。


www.epochtimes.com/b5/5/11/24/n1130694.htm

科學人2009年第87期5月號



深入資訊:
《科學人》中文版第87期〈總編輯的話〉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筆筒樹異常死亡 活化石恐將絕跡〉2007/02/01



Edited 2 time(s). Last edit at 05/21/2009 10:45AM by gustav.
(編輯記錄)

Re: [生態保育] 臺灣筆筒樹面臨浩劫

分類標籤: 科技文摘
【篇名】 筆筒樹死亡紀事
【作者】ZOE 2007-01-20 17:05:26 | 人氣(1069)
【連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zoe10210/3/1278234057/20070120170526/

【正文】

隨著郭先生的小貨卡緩緩進入土城山區,還在驚訝原來土城也有這樣的清秀小山時,郭先生已經急速的跳下車,指著那處的筆筒樹說:就是這樣,都死光光了。

果然是未曾見過的景象,放眼望去,筆筒樹呈現一種非正常死亡的狀態,十棵裡面有五棵幾乎都已經斷頭,以這個山區看來筆筒樹的密度算是相當密集,然而卻已死去大半,心中不忍之情油然而生,究竟筆筒樹發生了什麼事?
筆筒樹正確的名稱是桫欏,過去的人常利用它的莖幹製作筆筒故有筆筒樹之稱,現在的人則是多取其莖幹作為園藝之用,以往較常發生的是民眾偷挖幼苗回家栽種,但隨著環境意識的提升,大多數的人已經懂得愛惜山林的草木,情況減少許多。

由於筆筒樹喜歡潮濕、向陽的環境、台灣北部的山區很適合筆筒樹的生長,所以經常看到筆筒樹五六成群的在一處,過去常在山林間可以看到筆筒樹總是安然自在的矗立在山頭,張開華蓋以一種昂首之姿望向天際,那種神色很難讓人忘懷,我還拍了好幾次從樹下仰望天空的照片,但今天看到的筆筒樹再也不復當年雄姿,取而代之的是斷枝、殘葉以及死亡,金色絨毛覆蓋的幼芽輕輕碰觸便掉落,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斷頭的莖幹,像是戰場上被人砍去頭顱的將軍,哀戚的在風中尋找自己的頭顱。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個從恐龍時代就存活到今天的植物,居然面臨到這樣的生態浩劫,過去連蟲害都鮮少聽聞的蕨類,第一次受到這樣大的生存威脅,於是尋找專家的協助是接下去的動作,這才發現原來號稱是蕨類王國的台灣,對於蕨類的關注與資源卻是少之又少,相對的針對筆筒樹做研究的學者更是找不到。

研究蕨類的專家說,想要在其他國家看到筆筒樹,可是要專門購買門票去欣賞的,相對在台灣隨處的近郊小山,就可以發現它的蹤跡,也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會不受重視吧!人們總是對於經常在週遭的東西,輕忽它的價值,即便它在其他國家被視為珍寶,總是要失去了才知道後悔。問題是,有些東西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再也無法回來。
下星期一林試所的專家們將會上山,進行採樣試圖找出問題所在,希望可以救回這一片曾經蔚然的筆筒樹,也能一解我心頭的陰霾。
因為那天夜裡,我作夢夢見了筆筒樹,哀戚地望著我,而我也只能默默的看著它,後來的下半夜,我一直都睡不好。

Re: [生態保育] 臺灣筆筒樹面臨浩劫

分類標籤: 科技文摘
【篇名】【生態保育】承天禪寺登山步道-樹蕨之死實錄以文找文
【作者】試陳相似
【出處】blog.yam.com June 14, 2009
【連結】http://blog.yam.com/tp6g4/article/21688753


【正文】


  六月,五月雪不復綻放

  聽,底下有一種聲音:泥土的、朽葉的……逐漸腐敗的聲音。其中,不只包括化作培土的桐花瓣,還有一種高傲卻又無奈的死亡。土氣順著水氣而來,在微雨後的豔陽下,孢子的氣味,都更發明顯。

五月十一,公共電視台首先警告大家。

五月十九,我去確認這鮮為人知的事實。

五月二七,我整理了此文章。

六月初 ,我將於此文章,放於部落格blog.yam.com/tp6g4上面


  除了自己的照片,也提供其他網站。

  1.筆筒樹死亡紀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zoe10210/3/1278234057/20070120170526/

  2.【新聞】土城承天寺登山步道的筆筒樹林集體死亡
   出於自己的轉載(公視),於台灣深藍學生聯合論壇
   http://www.student.tw/db/showthread.php?t=192778

  3.科學人雜誌,2009五月份,總編輯的話
http://sa.ylib.com/forum/forumshow.asp?FDocNo=1374&CL=16

  4.[生態保育] 臺灣筆筒樹面臨浩劫
  http://mepopedia.com/forum/read.php?127,631



樹蕨,是少數蕨類的「假莖」特別長,致力於地表而聞名。從泥炭記起,這種生物就構成我們所開採的煤炭。台灣北部多雨潮濕,正是蕨類生長的好地方。特別是在北縣山區,保純了上古時代生物相。台灣人,很幸運,擁有如此特別的資源。其中「假莖」藉由不斷生長氣生根包住自己,這樣的設計,除了讓蕨類可以高挺於地表上之外,對於人類而言,保失和支持的功能,大量運用在園藝上。民國六十年代,這個資原可是台灣對於外國出口的特產之一,不過也因此樹蕨類大量被開採,甚至後來有美國的環保團體抗議。加上「水苔」的大量使用,這出口才漸漸沒落。但是,台灣的樹蕨類又受到新的威脅。



那天我去了實地查訪,我看到的是一群一群筆筒樹死亡的場景。



電視上所說得,一點也不誇張。土城的五月雪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但是否有注意到這個生態浩劫?
  
  請各位看看我的實地查訪,我來的時間比較晚了,但是其他網站也有一些照片。

  第一張,我攝於土城禪天禪寺正上方的步道。2009年五月十七



 
  (附圖一)參考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57/20070120170526/
  可能是2007年同一個地方的照片
  
  (附圖二)公視新聞
  同一個地方的照片,2009年4月

  

  就在土城承天禪寺的正上方!
  令人可悲的情況。下方的誦經聲,彷彿是幫台灣生態浩劫的亡靈超度似的。



Edited 3 time(s). Last edit at 06/27/2009 09:12AM by gustav.
(編輯記錄)

筆筒樹死亡謎題

分類標籤: 科技文摘
筆筒樹死亡謎題
環境資訊中心 2009/12/28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陳忠峰
http://e-info.org.tw/node/50573

[hr]

有一種蕨類很特別,它們長得跟樹木一樣高大,因此被稱為樹蕨,在台灣最常見的樹蕨,有筆筒樹和台灣桫欏,它們總是在野外張開綠色大傘,替低海拔山區增添了許多美感。

跟大多數的蕨類一樣,筆筒樹也靠孢子傳播,在每顆孢子囊裡,藏有三千多顆孢子,換算下來,每一棵筆筒樹,每一次都能散播六十億顆左右的孢子,聽起來很驚人,但是要剛好落在陽光照射的土壤上,還得躲過蚯蚓的覓食,通過考驗而存活下來的小苗,是少之又少,不然我們今天就會被筆筒樹所淹沒。

好不容易通過重重考驗,筆筒樹才得以茁壯。悲慘的是,這幾年,它們得了一種怪病。從土城、烏來、陽明山甚至到新竹,都傳出筆筒樹族群大量死亡。這一次的危機,連研究蕨類多年的邱文良,也從未見過。

細雨紛飛中,我們和林試所的老師們來到土城,沿路上都能看見罹病的筆筒樹,同樣也是研究蕨類的黃曜謀,低著頭記錄樹況,他粗略計算,這裡的罹病率高達八成,以往筆筒樹死亡的原因,不外乎被颱風吹斷,幾乎沒有病害發生。

從 2006年起,林業試驗所的植物病害專家傅春旭,就經常接獲民眾反映筆筒樹大量死亡的消息。他採集過罹病植株,進行菌種培養。當時所培養出來的,幾乎都是菌核菌,潮濕多雨的季節,更是牠們旺盛的生長期。這種菌喜歡著生在多汁的植物上,讓寄主腐爛後死去,常常對蔬菜跟果樹上造成危害。

筆筒樹的頂芽柔軟多汁,正是菌核病的最愛。雖然這兩年也有採到其他菌種,但傅春旭認為,筆筒樹得到菌核病的可能性最高,但讓他百思不解的是,菌核病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存在,為什麼現在才對筆筒樹造成這麼大的影響?這當中是否有些微妙的平衡遭到破壞?

種種的謎團,等待科學實驗的証實,更重要的是,要治病,也要清楚病人的身體狀況,而我們對筆筒樹的基礎研究卻是非常缺乏。邱文良表示,大多數的先進國家幾乎都在溫帶,因此植物研究的也是溫帶植物居多,像蕨類這種熱帶植物,相對資訊較少,再加上蕨類在實用性上,比不上經濟作物,所能得到的資源也就有限。

在民間也有人注意到筆筒樹的遭遇,想要幫助筆筒樹。黃淑真就是民間搶救筆筒樹行動的發起人,她透過網路,號召志工加入搶救行列,也架設網站,做為情報交換的平台。12月17日,濕冷的夜裡,阻止不了一顆顆熱忱的心,志工們齊聚一堂,先來了解筆筒樹的困境,不光是大台北,遠從新竹和基隆地區,都有志工前來上課。

黃曜謀希望透過志工的協助,設置十個永久監測點,包含陽明山、土城、南投、蘭嶼等地,先建立筆筒樹的基礎資料,才能進一步推估染病時程、散播範圍以及死亡時間等等的相關資訊。同時,黃曜謀也教導志工,如何收集永久樣區的孢子,做筆筒樹的基因保存。

為了探究原因,傅春旭從各種的可能性去推估,他甚至懷疑和台灣氣候條件類似的中國福建省,為什麼只存留下少數的筆筒樹,是不是也曾經遭遇過類似的事件?而全球暖化是否也跟這病情有關?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不加以防範,台灣真的有可能會失去這個稀世珍寶。

帶著問號而生的樹蕨,好像冥冥中給人類一個提醒,我們對自然界還存在著這麼多疑惑。存活了千萬年的筆筒樹,比人類的歷史還要悠久,樹蕨更是從恐龍時代就已經存在,透過這一群人的努力,是否能讓筆筒樹繼續活下去?衷心期盼能有更多的力量投入,不要讓筆筒樹在這個世紀成為絕響。

採訪側記

在訪談黃曜謀老師時,老師説了一段話讓人很有感觸,我們總是習慣性的低頭看蕨類,因為蕨類是那麼地小,但是樹蕨很不一樣,我們需要仰起頭才能看見它的全貌,想想真的是很不可思議,這個生物已經存活了好幾個世紀,和樹蕨相比,我們人類的歷史是如此地渺小,人類在大自然的面前,真的應該要謙虛一點,自然界裡有好多的謎團,是我們尚未解開的。如果這麼古老的植物,因為被我們打破了微妙平衡而消失的話,人類好像又太自私了些,我們又該怎麼對大自然交代。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蕨類 | 筆筒樹 | 低海拔生態
點閱數: 95 | email this page
發表時間: 週一, 2009-12-28 10:49 提交人: C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