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鄭志忠老師的「康德美學」課綱 (簡要的康德美學概述)

Posted by gustav 
【標題】康德美學 (課綱)
【作者】鄭志忠老師 清大哲研所
【連結】http://www.phil.nthu.edu.tw/course/1516        


【本文】

授課教師: 鄭志忠
English title: Kant's Aesthetics
開學年: 2007
學期: 上學期(Fall)
授課大綱:


一、課程說明

本課程將探討康德的批判美學。主要的文本是《判斷力批判》的第一部份「審美判斷力批判」和兩個導論。

康德向來就關注美學的問題,除了1764受Burke影響而寫的《對美和崇高情感的考察》之外,其他有關美學問題的反思散見於其「人類學」、「邏輯」的剳記與上課的筆記(皇家學院版VII, IX, XV, XVI, XXIV, XXV)。康德批判美學的完成之關鍵在於康德在分析「鑑賞判斷」(judgment of taste)時,發現判斷力本身也有一條獨特的先驗原則,即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則。康德認為判斷力的這條原則不僅將其理論哲學(自然)和實踐哲學(自由)連結成為一整全的系統,因而也完成了其批判哲學的大業,而且也給人類在其理性歷史的發展中提供一條建立合乎理性終極目的的「自然王國」的指導性原則。

康德的批判美學如同其他兩大批判也為「鑑賞判斷」是否有先天的原則的問題提供一個「哥白尼的轉向」。康德的先驗考察也因而給傳統美學的主、客觀主義之爭提供一個解決的契機。「美」既不是事物的一個性質,因為決定事物是否為美的總是涉及主體的快樂與不快樂的情感;但是「美」也不是純然主觀的,而是在「美的事物的形式」中有其「客觀的」根據,因為我們認為「鑑賞判斷」有「對」、「錯」之分,我們會為之與人爭吵。一方面「鑑賞判斷」的經驗根據是我們的快樂與不快樂的情感,「鑑賞判斷」不是認知判斷而是「感性的」(aesthetic);另一方面審美的愉悅感受卻有其先天的根據,即審美的愉悅是認知能力間自由和諧遊戲的結果。認知能力的自由和諧的遊戲概念是康德的鑑賞判斷分析的核心概念。

在「審美判斷力批判」中,康德藉由分析「鑑賞判斷」的四個構成環節(moment)以建立「鑑賞判斷」的先天原則。這個分析主要是藉由與另兩類具有先天原則的判斷(認知判斷和實踐判斷)的類比和與另兩類判斷(知覺判斷和感官判斷)的區別而進行的。「審美判斷力批判」依「第一批判」的架構分為兩大部分:成素論與方法論(作為附錄),而成素論又分為分析論與辯證論。分析論主要是闡明「鑑賞判斷」的構成環節和推證「鑑賞判斷」的先天原則。關注的焦點在於在一個對象的表象中知性與構想力之間的關係和表象與認知主體及其狀態的關聯。在此,康德又插入「崇高的分析」作為附錄,及有關藝術、審美理念和天才的理論。而辯證論是有關鑑賞判斷的原則之解釋,在此涉及理性和自然的超感性基體的問題。最後以「美作為道德善的象徵」作為終結與批判的最高點。

康德是第一位將美學提升到與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鼎足而立的人。他不僅企圖建立審美判斷(aesthetic judgment)的先天原則,而且也賦予美學獨特的形上學意義。這歸功於他的批判哲學的體系架構。也因為這個架構康德美學晦澀難解,備受批評。要理解康德美學不得不掌握康德賦予判斷力的先天原則的雙重任務:連結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成為一個哲學系統,和連結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判斷力批判而成為一個《判斷力批判》。這兩種連結散佈在《第三批判》全書(尤其是在兩個導論裡)作為康德論述、發展個別問題的背景與引導。由於時間有限,本課程將不詳論兩個導論,只錄摘、分析其與理解康德美學有關的段落,例如「決定判斷力」與「反思判斷力」的區分,什麼是「鑑賞判斷」,認知能力的三分及判斷力的系統性任務等。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藉由經典閱讀的方式,逐句逐段地探討康德如何分析、建立與詮釋「鑑賞判斷」及其原則;人類如何藉由其審美判斷的活動突顯人類自身的存有在世界中的獨特地位,並賦予且承擔人類在自然的進展中的特殊使命。



二、指定用書

1. I. Kant,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hg. H. Klemme). Hamburg: Meiner 2001.

2. I. Kant. Erste Einleitung in die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hg. von G. Lehmann. Hamburg 41990 (11927).

3. I. Kant,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tr. and ed. by P. Guyer, E. Matthews). New York: Cambridge, U.K. 2000.



三、參考書籍

1. I. Kant. Schriften zur Ästhetik und Naturphilosophie, hg. von M. Frank u. V. Zanetti. Frankfurt a.M. 1996.

2. 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臺北市/聯經/2004。

3. 康德:《判斷力批判》(牟宗三譯註)。臺北市/學生/1992。

4. 康德:《康德美學文集》(曹俊峰譯)。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2003。

5. H. E. Allison, Kant's Theory of Taste: a Reading of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K. 2001.

6. C. H. Wenzel, An Introduction to Kant's Aesthetics: Core Concepts and Problems. Malden, MA: Blackwell 2005.

7. P. Guyer (ed.), Kant's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Critical Essays. Oxford, UK: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8. B. Longuenesse, Kant and the Capacity to Judge: Sensibility and Discursivity in the Transcendental Analytic of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 C. T. Wolfe). Oxford/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後文不引]



Edited 2 time(s). Last edit at 06/06/2009 08:56AM by gustav.
(編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