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Change History

Message: Ellen West and Ludwig Binswanger

Changed By: medical
Change Date: October 24, 2009 01:19AM

Ellen West and Ludwig Binswanger
今天參與了一場非常好的對談,對談的引言人是一位讀哲學的精神科R2醫師。對談的楔子從Ludwig Binswanger與他著名的案主Ellen West引發。Ellen West是一位有自殺傾向的的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患者,Lugwig Binswanger是他的精神科醫師,Ludwig Binswanger為Ellen W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典範。
W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典範。

令人震撼的是故事的結局,經由醫師與案主共同進行的存在分析對案主豐富的生命史的理解,Ludwig Binswanger與其他兩位醫師做了一個決定,他們讓有嚴重自殺傾向的Ellen West出院,而Ellen West在出院後的第三天果真自殺身亡。三位醫師很明白結局必然這樣,他們決定不用任何手段去延遲Ellen West自殺行為的發生以讓她有更多思慮的空間,因為他們透過進入Ellen West的生命脈絡這樣的empathy,他們認識到這是Ellen West最好的歸宿。Ellen West的自殺,是她生命最隆重的謝幕。

當然,如同安樂死一樣,這樣的決定在我們的對談間引發諸多討論;另外,也有人對於如同Ludwig Binswanger的這份病歷感到詫異與生氣,認為其行文何以能冷酷至此,又整份病歷背後是否是一種窺私慾的作祟等等,因而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種紀錄。對談的引言人回應得好,他說,病歷在現今的台灣醫院裡,是一種為服膺健保規範、且為證明醫師已經善盡職責的證據,但是病歷的意義,若回溯到其原初,病歷是當一位醫師認為他的病人已經無救了,才會鉅細靡遺、不帶主觀意見與感情地記錄下來,為的是指導其後輩,換言之是為整個醫學、為人類而做的紀錄;此外,這位醫師也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說,在與病患相處、溝通當中,其實常常會有許多很美感動,這樣冷酷的紀錄,是想不破壞原始肌理,原封不動地交給下一手。窺私,是屬於八卦週刊作者的,Ludwig Binswanger的紀錄動機,應該不一樣。

我從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獨處在封閉的家庭當中,當母親因遺傳性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我要強迫母親面對醫療或者不要的判斷焦慮就越發嚴重。這種抉擇,不下於Binswanger決定要不要讓Ellen West出院。長期的相處,且刻意地進入母親的生命脈絡,某種程度上,我能領會母親為何要按照某種生活型態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型態對她自身來說是招致自我毀滅的。你要讓現代去馴化她,她便失去幸福,但是會讓身體健康些、活得長久些;你若讓她自由自在,她身體就會出問題,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她也不會幸福。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拖著拖著,直到另一個變故發生,才被迫讓醫院去證實母親的生、心理問題。在那之後,並沒有什麼改善,你把再完整的對她生命脈絡的掌握與醫生分享,醫生只會把它全部搞丟,然後一樣去試他的藥、調他的藥。她該被治療呢?還是該按照她的生命圖像生活?決定沒有變得更容易作,就只能像走鋼索一樣盡量保持平衡。但是你面對的世界,不會理解這種平衡,也不會理解為何要保持這種平衡,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不讓她接受治療?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要這樣讓醫院虐待你媽?要不就是讓你得花上其他人兩倍、三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去完成同樣的任何一件簡單的、照顧父母的事情,然後其他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要活得那麼累。其實,上述的諸多見解,不論哪一個,「人」都是缺席的,「生命」都是缺席的。沒有「尊重」,愛沒有「層次」,沒有「風格」,說不出的真實樣貌,似乎僅在於鋼索上的恐怖平衡,還有人與人之間變動不已的互動。這種在恐怖當中的感動與美好,誰又能欣賞呢?
Changed By: medical
Change Date: October 24, 2009 01:05AM

Ellen West and Ludwig Binswanger
今天參與了一場非常好的對談,對談的引言人是一位讀哲學的精神科R2醫師。對談的楔子從Ludwig Binswanger與他著名的案主Ellen West引發。Ellen West是一位有自殺傾向的的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患者,Lugwig Binswanger是他的精神科醫師,Ludwig Binswanger為Ellen W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典範。
W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典範。

令人震撼的是故事的結局,經由醫師與案主共同進行的存在分析對案主豐富的生命史的理解,Ludwig Binswanger與其他兩位醫師做了一個決定,他們讓有嚴重自殺傾向的Ellen West出院,而Ellen West在出院後的第三天果真自殺身亡。三位醫師很明白結局必然這樣,他們決定不用任何手段去延遲Ellen West自殺行為的發生以讓她有更多思慮的空間,因為他們透過進入Ellen West的生命脈絡這樣的empathy,他們認識到這是Ellen West最好的歸宿。Ellen West的自殺,是她生命最隆重的謝幕。

當然,如同安樂死一樣,這樣的決定在我們的對談間引發諸多討論;另外,也有人對於如同Ludwig Binswanger的這份病歷感到詫異與生氣,認為其行文何以能冷酷至此,又整份病歷背後是否是一種窺私慾的作祟等等,因而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種紀錄。對談的引言人回應得好,他說,病歷在現今的台灣醫院裡,是一種為服膺健保規範、且為證明醫師已經善盡職責的證據,但是病歷的意義,若回溯到其原初,病歷是當一位醫師認為他的病人已經無救了,才會鉅細靡遺、不帶主觀意見與感情地記錄下來,為的是指導其後輩,換言之是為整個醫學、為人類而做的紀錄;此外,這位醫師也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說,在與病患相處、溝通當中,其實常常會有許多我從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獨處在封閉的家庭當中,當母親因遺傳性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我要強迫母親面對醫療或者不要的判斷焦慮就越發嚴重。這種抉擇,不下於Binswanger決定要不要讓Ellen West出院。長期的相處,且刻意地進入母親的生命脈絡,某種程度上,我能領會母親為何要按照某種生活型態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型態對她自身來說是招致自我毀滅的。你要讓現代去馴化她,她便失去幸福,但是會讓身體健康些、活得長久些;你若讓她自由自在,她身體就會出問題,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她也不會幸福。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拖著拖著,直到另一個變故發生,才被迫讓醫院去證實母親的生、心理問題。在那之後,並沒有什麼改善,你把再完整的對她生命脈絡的掌握與醫生分享,醫生只會把它全部搞丟,然後一樣去試他的藥、調他的藥。她該被治療呢?還是該按照她的生命圖像生活?決定沒有變得更容易作,就只能像走鋼索一樣盡量保持平衡。但是你面對的世界,不會理解這種平衡,也不會理解為何要保持這種平衡,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不讓她接受治療?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要這樣讓醫院虐待你媽?要不就是讓你得花上其他人兩倍、三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去完成同樣的一件照顧父母的事情,然後其他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要活得那麼累。其實,上述的諸多見解,不論哪一個,「人」都是缺席的,「生命」都是缺席的。沒有「尊重」,愛沒有「層次」,沒有「風格」,說不出的真實樣貌,似乎僅在於鋼索上的恐怖平衡,還有人與人之間變動不已的互動。這種在恐怖當中的感動與美好,誰又能欣賞呢?很美感動,這樣冷酷的紀錄,是想不破壞原始肌理,原封不動地交給下一手。窺私,是屬於八卦週刊作者的,Ludwig Binswanger的紀錄動機,應該不一樣。

我從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獨處在封閉的家庭當中,當母親因遺傳性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我要強迫母親面對醫療或者不要的判斷焦慮就越發嚴重。這種抉擇,不下於Binswanger決定要不要讓Ellen West出院。長期的相處,且刻意地進入母親的生命脈絡,某種程度上,我能領會母親為何要按照某種生活型態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型態對她自身來說是招致自我毀滅的。你要讓現代去馴化她,她便失去幸福,但是會讓身體健康些、活得長久些;你若讓她自由自在,她身體就會出問題,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她也不會幸福。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拖著拖著,直到另一個變故發生,才被迫讓醫院去證實母親的生、心理問題。在那之後,並沒有什麼改善,你把再完整的對她生命脈絡的掌握與醫生分享,醫生只會把它全部搞丟,然後一樣去試他的藥、調他的藥。她該被治療呢?還是該按照她的生命圖像生活?決定沒有變得更容易作,就只能像走鋼索一樣盡量保持平衡。但是你面對的世界,不會理解這種平衡,也不會理解為何要保持這種平衡,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不讓她接受治療?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要這樣讓醫院虐待你媽?要不就是讓你得花上其他人兩倍、三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去完成同樣的任何一件簡單的、照顧父母的事情,然後其他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要活得那麼累。其實,上述的諸多見解,不論哪一個,「人」都是缺席的,「生命」都是缺席的。沒有「尊重」,愛沒有「層次」,沒有「風格」,說不出的真實樣貌,似乎僅在於鋼索上的恐怖平衡,還有人與人之間變動不已的互動。這種在恐怖當中的感動與美好,誰又能欣賞呢?
Changed By: medical
Change Date: October 24, 2009 01:02AM

Ellen West and Ludwig Binswanger
今天參與了一場非常好的對談,對談的引言人是一位讀哲學的精神科R2醫師。對談的楔子從Ludwig Binswanger與他著名的案主Ellen West引發。Ellen West是一位有自殺傾向的的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患者,Lugwig Binswanger是他的精神科醫師,Ludwig Binswanger為Ellen W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典範。
W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典範。

令人震撼的是故事的結局,經由醫師與案主共同進行的存在分析對案主豐富的生命史的理解,Ludwig Binswanger與其他兩位醫師做了一個決定,他們讓有嚴重自殺傾向的Ellen West出院,而Ellen West在出院後的第三天果真自殺身亡。三位醫師很明白結局必然這樣,他們決定不用任何手段去延遲Ellen West自殺行為的發生以讓她有更多思慮的空間,因為他們透當然,如同安樂死一樣,這樣的決定在我們的對談間引發諸多討論;另外,也有人對於如同Ludwig Binswanger的這份病歷感到詫異與生氣,認為其行文何以能冷酷至此,又整份病歷背後是否是一種窺私慾的作祟等等,因而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種紀錄。對談的引言人回應得好,他說,病歷在現今的台灣醫院裡,是一種為服膺健保規範、且為證明醫師已經善盡職責的證據,但是病歷的意義,若回溯到其原初,病歷適當一位醫師認為他的病人已經無救了,才會鉅細靡遺、不帶主觀意見與感情地記錄下來,為的是指導其後輩,換言之是為整個醫學、為人類而做的紀錄;此外,這位醫師也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說,在與病患相處、溝通當中,其實常常會有許多很美感動,這樣冷酷的紀錄,是想不破壞原始肌理,原封不動地交給下一手。窺私,是屬於八卦週刊作者的,Ludwig Binswanger的紀錄動機,應該不一樣。
過進入Ellen West的生命脈絡這樣的empathy,他們認識到這是Ellen West最好的歸宿。Ellen West的自殺,是她生命最隆重的謝幕。

當然,如同安樂死一樣,這樣的決定在我們的對談間引發諸多討論;另外,也有人對於如同Ludwig Binswanger的這份病歷感到詫異與生氣,認為其行文何以能冷酷至此,又整份病歷背後是否是一種窺私慾的作祟等等,因而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種紀錄。對談的引言人回應得好,他說,病歷在現今的台灣醫院裡,是一種為服膺健保規範、且為證明醫師已經善盡職責的證據,但是病歷的意義,若回溯到其原初,病歷是當一位醫師認為他的病人已經無救了,才會鉅細靡遺、不帶主觀意見與感情地記錄下來,為的是指導其後輩,換言之是為整個醫學、為人類而做的紀錄;此外,這位醫師也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說,在與病患相處、溝通當中,其實常常會有許多我從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獨處在封閉的家庭當中,當母親因遺傳性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我要強迫母親面對醫療或者不要的判斷焦慮就越發嚴重。這種抉擇,不下於Binswanger決定要不要讓Ellen West出院。長期的相處,且刻意地進入母親的生命脈絡,某種程度上,我能領會母親為何要按照某種生活型態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型態對她自身來說是招致自我毀滅的。你要讓現代去馴化她,她便失去幸福,但是會讓身體健康些、活得長久些;你若讓她自由自在,她身體就會出問題,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她也不會幸福。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拖著拖著,直到另一個變故發生,才被迫讓醫院去證實母親的生、心理問題。在那之後,並沒有什麼改善,你把再完整的對她生命脈絡的掌握與醫生分享,醫生只會把它全部搞丟,然後一樣去試他的藥、調他的藥。她該被治療呢?還是該按照她的生命圖像生活?決定沒有變得更容易作,就只能像走鋼索一樣盡量保持平衡。但是你面對的世界,不會理解這種平衡,也不會理解為何要保持這種平衡,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不讓她接受治療?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要這樣讓醫院虐待你媽?要不就是讓你得花上其他人兩倍、三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去完成同樣的一件照顧父母的事情,然後其他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要活得那麼累。其實,上述的諸多見解,不論哪一個,「人」都是缺席的,「生命」都是缺席的。沒有「尊重」,愛沒有「層次」,沒有「風格」,說不出的真實樣貌,似乎僅在於鋼索上的恐怖平衡,還有人與人之間變動不已的互動。這種在恐怖當中的感動與美好,誰又能欣賞呢?很美感動,這樣冷酷的紀錄,是想不破壞原始肌理,原封不動地交給下一手。窺私,是屬於八卦週刊作者的,Ludwig Binswanger的紀錄動機,應該不一樣。

我從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獨處在封閉的家庭當中,當母親因遺傳性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我要強迫母親面對醫療或者不要的判斷焦慮就越發嚴重。這種抉擇,不下於Binswanger決定要不要讓Ellen West出院。長期的相處,且刻意地進入母親的生命脈絡,某種程度上,我能領會母親為何要按照某種生活型態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型態對她自身來說是招致自我毀滅的。你要讓現代去馴化她,她便失去幸福,但是會讓身體健康些、活得長久些;你若讓她自由自在,她身體就會出問題,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她也不會幸福。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拖著拖著,直到另一個變故發生,才被迫讓醫院去證實母親的生、心理問題。在那之後,並沒有什麼改善,你把再完整的對她生命脈絡的掌握與醫生分享,醫生只會把它全部搞丟,然後一樣去試他的藥、調他的藥。她該被治療呢?還是該按照她的生命圖像生活?決定沒有變得更容易作,就只能像走鋼索一樣盡量保持平衡。但是你面對的世界,不會理解這種平衡,也不會理解為何要保持這種平衡,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不讓她接受治療?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要這樣讓醫院虐待你媽?要不就是讓你得花上其他人兩倍、三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去完成同樣的任何一件簡單的、照顧父母的事情,然後其他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要活得那麼累。其實,上述的諸多見解,不論哪一個,「人」都是缺席的,「生命」都是缺席的。沒有「尊重」,愛沒有「層次」,沒有「風格」,說不出的真實樣貌,似乎僅在於鋼索上的恐怖平衡,還有人與人之間變動不已的互動。這種在恐怖當中的感動與美好,誰又能欣賞呢?
Changed By: medical
Change Date: October 24, 2009 01:01AM

Ellen West and Ludwig Binswanger
今天參與了一場非常好的對談,對談的引言人是一位讀哲學的精神科R2醫師。對談的楔子從Ludwig Binswanger與他著名的案主Ellen West引發。Ellen West是一位有自殺傾向的的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患者,Lugwig Binswanger是他的精神科醫師,Ludwig Binswanger為Ellen W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典範。
W令人震撼的事故事的結局,經由醫師與案主共同進行的存在分析對案主豐富的生命史的理解,Ludwig Binswanger與其他兩位醫師做了一個決定,他們讓有嚴重自殺傾向的Ellen West出院,而Ellen West在出院後的第三天果真自殺身亡。三位醫師很明白結局必然這樣,他們決定不用任何手段去延遲Ellen West自殺行為的發生以讓她有更多思慮的空間,因為他們透過進入Ellen West的生命脈絡這樣的empathy,他們認識到這是Ellen West最好的歸宿。Ellen West的自殺,是她生命最隆重的謝幕。
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典範。

令人震撼的是故事的結局,經由醫師與案主共同進行的存在分析對案主豐富的生命史的理解,Ludwig Binswanger與其他兩位醫師做了一個決定,他們讓有嚴重自殺傾向的Ellen West出院,而Ellen West在出院後的第三天果真自殺身亡。三位醫師很明白結局必然這樣,他們決定不用任何手段去延遲Ellen West自殺行為的發生以讓她有更多思慮的空間,因為他們透當然,如同安樂死一樣,這樣的決定在我們的對談間引發諸多討論;另外,也有人對於如同Ludwig Binswanger的這份病歷感到詫異與生氣,認為其行文何以能冷酷至此,又整份病歷背後是否是一種窺私慾的作祟等等,因而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種紀錄。對談的引言人回應得好,他說,病歷在現今的台灣醫院裡,是一種為服膺健保規範、且為證明醫師已經善盡職責的證據,但是病歷的意義,若回溯到其原初,病歷適當一位醫師認為他的病人已經無救了,才會鉅細靡遺、不帶主觀意見與感情地記錄下來,為的是指導其後輩,換言之是為整個醫學、為人類而做的紀錄;此外,這位醫師也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說,在與病患相處、溝通當中,其實常常會有許多很美感動,這樣冷酷的紀錄,是想不破壞原始肌理,原封不動地交給下一手。窺私,是屬於八卦週刊作者的,Ludwig Binswanger的紀錄動機,應該不一樣。
過進入Ellen West的生命脈絡這樣的empathy,他們認識到這是Ellen West最好的歸宿。Ellen West的自殺,是她生命最隆重的謝幕。

當然,如同安樂死一樣,這樣的決定在我們的對談間引發諸多討論;另外,也有人對於如同Ludwig Binswanger的這份病歷感到詫異與生氣,認為其行文何以能冷酷至此,又整份病歷背後是否是一種窺私慾的作祟等等,因而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種紀錄。對談的引言人回應得好,他說,病歷在現今的台灣醫院裡,是一種為服膺健保規範、且為證明醫師已經善盡職責的證據,但是病歷的意義,若回溯到其原初,病歷是當一位醫師認為他的病人已經無救了,才會鉅細靡遺、不帶主觀意見與感情地記錄下來,為的是指導其後輩,換言之是為整個醫學、為人類而做的紀錄;此外,這位醫師也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說,在與病患相處、溝通當中,其實常常會有許多我從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獨處在封閉的家庭當中,當母親因遺傳性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我要強迫母親面對醫療或者不要的判斷焦慮就越發嚴重。這種抉擇,不下於Binswanger決定要不要讓Ellen West出院。長期的相處,且刻意地進入母親的生命脈絡,某種程度上,我能領會母親為何要按照某種生活型態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型態對她自身來說是招致自我毀滅的。你要讓現代去馴化她,她便失去幸福,但是會讓身體健康些、活得長久些;你若讓她自由自在,她身體就會出問題,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她也不會幸福。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拖著拖著,直到另一個變故發生,才被迫讓醫院去證實母親的生、心理問題。在那之後,並沒有什麼改善,你把再完整的對她生命脈絡的掌握與醫生分享,醫生只會把它全部搞丟,然後一樣去試他的藥、調他的藥。她該被治療呢?還是該按照她的生命圖像生活?決定沒有變得更容易作,就只能像走鋼索一樣盡量保持平衡。但是你面對的世界,不會理解這種平衡,也不會理解為何要保持這種平衡,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不讓她接受治療?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要這樣讓醫院虐待你媽?要不就是讓你得花上其他人兩倍、三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去完成同樣的一件照顧父母的事情,然後其他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要活得那麼累。其實,上述的諸多見解,不論哪一個,「人」都是缺席的,「生命」都是缺席的。沒有「尊重」,愛沒有「層次」,沒有「風格」,說不出的真實樣貌,似乎僅在於鋼索上的恐怖平衡,還有人與人之間變動不已的互動。這種在恐怖當中的感動與美好,誰又能欣賞呢?很美感動,這樣冷酷的紀錄,是想不破壞原始肌理,原封不動地交給下一手。窺私,是屬於八卦週刊作者的,Ludwig Binswanger的紀錄動機,應該不一樣。

我從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獨處在封閉的家庭當中,當母親因遺傳性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我要強迫母親面對醫療或者不要的判斷焦慮就越發嚴重。這種抉擇,不下於Binswanger決定要不要讓Ellen West出院。長期的相處,且刻意地進入母親的生命脈絡,某種程度上,我能領會母親為何要按照某種生活型態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型態對她自身來說是招致自我毀滅的。你要讓現代去馴化她,她便失去幸福,但是會讓身體健康些、活得長久些;你若讓她自由自在,她身體就會出問題,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她也不會幸福。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拖著拖著,直到另一個變故發生,才被迫讓醫院去證實母親的生、心理問題。在那之後,並沒有什麼改善,你把再完整的對她生命脈絡的掌握與醫生分享,醫生只會把它全部搞丟,然後一樣去試他的藥、調他的藥。她該被治療呢?還是該按照她的生命圖像生活?決定沒有變得更容易作,就只能像走鋼索一樣盡量保持平衡。但是你面對的世界,不會理解這種平衡,也不會理解為何要保持這種平衡,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不讓她接受治療?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要這樣讓醫院虐待你媽?要不就是讓你得花上其他人兩倍、三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去完成同樣的任何一件簡單的、照顧父母的事情,然後其他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要活得那麼累。其實,上述的諸多見解,不論哪一個,「人」都是缺席的,「生命」都是缺席的。沒有「尊重」,愛沒有「層次」,沒有「風格」,說不出的真實樣貌,似乎僅在於鋼索上的恐怖平衡,還有人與人之間變動不已的互動。這種在恐怖當中的感動與美好,誰又能欣賞呢?
Changed By: medical
Change Date: October 24, 2009 01:01AM

Ellen West and Ludwig Binswanger
今天參與了一場非常好的對談,對談的引言人是一位讀哲學的精神科R2醫師。對談的楔子從Ludwig Binswanger與他著名的案主Ellen West引發。Ellen West是一位有自殺傾向的的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患者,Lugwig Binswanger是他的精神科醫師,Ludwig Binswanger為Ellen W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分析典範。
W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典範。
W令人震撼的事故事的結局,經由醫師與案主共同進行的存在分析對案主豐富的生命史的理解,Ludwig Binswanger與其他兩位醫師做了一個決定,他們讓有嚴重自殺傾向的Ellen West出院,而Ellen West在出院後的第三天果真自殺身亡。三位醫師很明白結局必然這樣,他們決定不用任何手段去延遲Ellen West自殺行為的發生以讓她有更多思慮的空間,因為他們透過進入Ellen West的生命脈絡這樣的empathy,他們認識到這是Ellen West最好的歸宿。Ellen West的自殺,是她生命最隆重的謝幕。
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典範。

令人震撼的是故事的結局,經由醫師與案主共同進行的存在分析對案主豐富的生命史的理解,Ludwig Binswanger與其他兩位醫師做了一個決定,他們讓有嚴重自殺傾向的Ellen West出院,而Ellen West在出院後的第三天果真自殺身亡。三位醫師很明白結局必然這樣,他們決定不用任何手段去延遲Ellen West自殺行為的發生以讓她有更多思慮的空間,因為他們透當然,如同安樂死一樣,這樣的決定在我們的對談間引發諸多討論;另外,也有人對於如同Ludwig Binswanger的這份病歷感到詫異與生氣,認為其行文何以能冷酷至此,又整份病歷背後是否是一種窺私慾的作祟等等,因而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種紀錄。對談的引言人回應得好,他說,病歷在現今的台灣醫院裡,是一種為服膺健保規範、且為證明醫師已經善盡職責的證據,但是病歷的意義,若回溯到其原初,病歷適當一位醫師認為他的病人已經無救了,才會鉅細靡遺、不帶主觀意見與感情地記錄下來,為的是指導其後輩,換言之是為整個醫學、為人類而做的紀錄;此外,這位醫師也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說,在與病患相處、溝通當中,其實常常會有許多很美感動,這樣冷酷的紀錄,是想不破壞原始肌理,原封不動地交給下一手。窺私,是屬於八卦週刊作者的,Ludwig Binswanger的紀錄動機,應該不一樣。
過進入Ellen West的生命脈絡這樣的empathy,他們認識到這是Ellen West最好的歸宿。Ellen West的自殺,是她生命最隆重的謝幕。

當然,如同安樂死一樣,這樣的決定在我們的對談間引發諸多討論;另外,也有人對於如同Ludwig Binswanger的這份病歷感到詫異與生氣,認為其行文何以能冷酷至此,又整份病歷背後是否是一種窺私慾的作祟等等,因而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種紀錄。對談的引言人回應得好,他說,病歷在現今的台灣醫院裡,是一種為服膺健保規範、且為證明醫師已經善盡職責的證據,但是病歷的意義,若回溯到其原初,病歷是當一位醫師認為他的病人已經無救了,才會鉅細靡遺、不帶主觀意見與感情地記錄下來,為的是指導其後輩,換言之是為整個醫學、為人類而做的紀錄;此外,這位醫師也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說,在與病患相處、溝通當中,其實常常會有許多我從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獨處在封閉的家庭當中,當母親因遺傳性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我要強迫母親面對醫療或者不要的判斷焦慮就越發嚴重。這種抉擇,不下於Binswanger決定要不要讓Ellen West出院。長期的相處,且刻意地進入母親的生命脈絡,某種程度上,我能領會母親為何要按照某種生活型態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型態對她自身來說是招致自我毀滅的。你要讓現代去馴化她,她便失去幸福,但是會讓身體健康些、活得長久些;你若讓她自由自在,她身體就會出問題,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她也不會幸福。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拖著拖著,直到另一個變故發生,才被迫讓醫院去證實母親的生、心理問題。在那之後,並沒有什麼改善,你把再完整的對她生命脈絡的掌握與醫生分享,醫生只會把它全部搞丟,然後一樣去試他的藥、調他的藥。她該被治療呢?還是該按照她的生命圖像生活?決定沒有變得更容易作,就只能像走鋼索一樣盡量保持平衡。但是你面對的世界,不會理解這種平衡,也不會理解為何要保持這種平衡,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不讓她接受治療?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要這樣讓醫院虐待你媽?要不就是讓你得花上其他人兩倍、三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去完成同樣的一件照顧父母的事情,然後其他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要活得那麼累。其實,上述的諸多見解,不論哪一個,「人」都是缺席的,「生命」都是缺席的。沒有「尊重」,愛沒有「層次」,沒有「風格」,說不出的真實樣貌,似乎僅在於鋼索上的恐怖平衡,還有人與人之間變動不已的互動。這種在恐怖當中的感動與美好,誰又能欣賞呢?很美感動,這樣冷酷的紀錄,是想不破壞原始肌理,原封不動地交給下一手。窺私,是屬於八卦週刊作者的,Ludwig Binswanger的紀錄動機,應該不一樣。

我從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獨處在封閉的家庭當中,當母親因遺傳性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我要強迫母親面對醫療或者不要的判斷焦慮就越發嚴重。這種抉擇,不下於Binswanger決定要不要讓Ellen West出院。長期的相處,且刻意地進入母親的生命脈絡,某種程度上,我能領會母親為何要按照某種生活型態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型態對她自身來說是招致自我毀滅的。你要讓現代去馴化她,她便失去幸福,但是會讓身體健康些、活得長久些;你若讓她自由自在,她身體就會出問題,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她也不會幸福。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拖著拖著,直到另一個變故發生,才被迫讓醫院去證實母親的生、心理問題。在那之後,並沒有什麼改善,你把再完整的對她生命脈絡的掌握與醫生分享,醫生只會把它全部搞丟,然後一樣去試他的藥、調他的藥。她該被治療呢?還是該按照她的生命圖像生活?決定沒有變得更容易作,就只能像走鋼索一樣盡量保持平衡。但是你面對的世界,不會理解這種平衡,也不會理解為何要保持這種平衡,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不讓她接受治療?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要這樣讓醫院虐待你媽?要不就是讓你得花上其他人兩倍、三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去完成同樣的任何一件簡單的、照顧父母的事情,然後其他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要活得那麼累。其實,上述的諸多見解,不論哪一個,「人」都是缺席的,「生命」都是缺席的。沒有「尊重」,愛沒有「層次」,沒有「風格」,說不出的真實樣貌,似乎僅在於鋼索上的恐怖平衡,還有人與人之間變動不已的互動。這種在恐怖當中的感動與美好,誰又能欣賞呢?

Original Message

作者: medical
Date: October 24, 2009 12:59AM

Ellen West and Ludwig Binswanger
今天參與了一場非常好的對談,對談的引言人是一位讀哲學的精神科R2醫師。對談的楔子從Ludwig Binswanger與他著名的案主Ellen West引發。Ellen West是一位有自殺傾向的的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患者,Lugwig Binswanger是他的精神科醫師,Ludwig Binswanger為Ellen W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分析典範。
W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典範。
W令人震撼的事故事的結局,經由醫師與案主共同進行的存在分析對案主豐富的生命史的理解,Ludwig Binswanger與其他兩位醫師做了一個決定,他們讓有嚴重自殺傾向的Ellen West出院,而Ellen West在出院後的第三天果真自殺身亡。三位醫師很明白結局必然這樣,他們決定不用任何手段去延遲Ellen West自殺行為的發生以讓她有更多思慮的空間,因為他們透過進入Ellen West的生命脈絡這樣的empathy,他們認識到這是Ellen West最好的歸宿。Ellen West的自殺,是她生命最隆重的謝幕。
est紀錄了非常完整的病歷/個人史,其中包含了她的私密日記與詩篇,這份紀錄也成為最著名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典範。

令人震撼的是故事的結局,經由醫師與案主共同進行的存在分析對案主豐富的生命史的理解,Ludwig Binswanger與其他兩位醫師做了一個決定,他們讓有嚴重自殺傾向的Ellen West出院,而Ellen West在出院後的第三天果真自殺身亡。三位醫師很明白結局必然這樣,他們決定不用任何手段去延遲Ellen West自殺行為的發生以讓她有更多思慮的空間,因為他們透當然,如同安樂死一樣,這樣的決定在我們的對談間引發諸多討論;另外,也有人對於如同Ludwig Binswanger的這份病歷感到詫異與生氣,認為其行文何以能冷酷至此,又整份病歷背後是否是一種窺私慾的作祟等等,因而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種紀錄。對談的引言人回應得好,他說,病歷在現今的台灣醫院裡,是一種為服膺健保規範、且為證明醫師已經善盡職責的證據,但是病歷的意義,若回溯到其原初,病歷適當一位醫師認為他的病人已經無救了,才會鉅細靡遺、不帶主觀意見與感情地記錄下來,為的是指導其後輩,換言之是為整個醫學、為人類而做的紀錄;此外,這位醫師也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說,在與病患相處、溝通當中,其實常常會有許多很美感動,這樣冷酷的紀錄,是想不破壞原始肌理,原封不動地交給下一手。窺私,是屬於八卦週刊作者的,Ludwig Binswanger的紀錄動機,應該不一樣。
過進入Ellen West的生命脈絡這樣的empathy,他們認識到這是Ellen West最好的歸宿。Ellen West的自殺,是她生命最隆重的謝幕。

當然,如同安樂死一樣,這樣的決定在我們的對談間引發諸多討論;另外,也有人對於如同Ludwig Binswanger的這份病歷感到詫異與生氣,認為其行文何以能冷酷至此,又整份病歷背後是否是一種窺私慾的作祟等等,因而不能接受這樣的一種紀錄。對談的引言人回應得好,他說,病歷在現今的台灣醫院裡,是一種為服膺健保規範、且為證明醫師已經善盡職責的證據,但是病歷的意義,若回溯到其原初,病歷是當一位醫師認為他的病人已經無救了,才會鉅細靡遺、不帶主觀意見與感情地記錄下來,為的是指導其後輩,換言之是為整個醫學、為人類而做的紀錄;此外,這位醫師也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說,在與病患相處、溝通當中,其實常常會有許多我從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獨處在封閉的家庭當中,當母親因遺傳性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我要強迫母親面對醫療或者不要的判斷焦慮就越發嚴重。這種抉擇,不下於Binswanger決定要不要讓Ellen West出院。長期的相處,且刻意地進入母親的生命脈絡,某種程度上,我能領會母親為何要按照某種生活型態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型態對她自身來說是招致自我毀滅的。你要讓現代去馴化她,她便失去幸福,但是會讓身體健康些、活得長久些;你若讓她自由自在,她身體就會出問題,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她也不會幸福。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拖著拖著,直到另一個變故發生,才被迫讓醫院去證實母親的生、心理問題。在那之後,並沒有什麼改善,你把再完整的對她生命脈絡的掌握與醫生分享,醫生只會把它全部搞丟,然後一樣去試他的藥、調他的藥。她該被治療呢?還是該按照她的生命圖像生活?決定沒有變得更容易作,就只能像走鋼索一樣盡量保持平衡。但是你面對的世界,不會理解這種平衡,也不會理解為何要保持這種平衡,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不讓她接受治療?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要這樣讓醫院虐待你媽?要不就是讓你得花上其他人兩倍、三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去完成同樣的一件照顧父母的事情,然後其他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要活得那麼累。其實,上述的諸多見解,不論哪一個,「人」都是缺席的,「生命」都是缺席的。沒有「尊重」,愛沒有「層次」,沒有「風格」,說不出的真實樣貌,似乎僅在於鋼索上的恐怖平衡,還有人與人之間變動不已的互動。這種在恐怖當中的感動與美好,誰又能欣賞呢?很美感動,這樣冷酷的紀錄,是想不破壞原始肌理,原封不動地交給下一手。窺私,是屬於八卦週刊作者的,Ludwig Binswanger的紀錄動機,應該不一樣。

我從小和患有精神分裂的母親獨處在封閉的家庭當中,當母親因遺傳性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我要強迫母親面對醫療或者不要的判斷焦慮就越發嚴重。這種抉擇,不下於Binswanger決定要不要讓Ellen West出院。長期的相處,且刻意地進入母親的生命脈絡,某種程度上,我能領會母親為何要按照某種生活型態生活,但是她的生活型態對她自身來說是招致自我毀滅的。你要讓現代去馴化她,她便失去幸福,但是會讓身體健康些、活得長久些;你若讓她自由自在,她身體就會出問題,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她也不會幸福。就在這樣的焦慮中,拖著拖著,直到另一個變故發生,才被迫讓醫院去證實母親的生、心理問題。在那之後,並沒有什麼改善,你把再完整的對她生命脈絡的掌握與醫生分享,醫生只會把它全部搞丟,然後一樣去試他的藥、調他的藥。她該被治療呢?還是該按照她的生命圖像生活?決定沒有變得更容易作,就只能像走鋼索一樣盡量保持平衡。但是你面對的世界,不會理解這種平衡,也不會理解為何要保持這種平衡,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不讓她接受治療?要不就是100%地質問你,為何要這樣讓醫院虐待你媽?要不就是讓你得花上其他人兩倍、三倍、甚至數百倍的力氣去完成同樣的任何一件簡單的、照顧父母的事情,然後其他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要活得那麼累。其實,上述的諸多見解,不論哪一個,「人」都是缺席的,「生命」都是缺席的。沒有「尊重」,愛沒有「層次」,沒有「風格」,說不出的真實樣貌,似乎僅在於鋼索上的恐怖平衡,還有人與人之間變動不已的互動。這種在恐怖當中的感動與美好,誰又能欣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