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Change History

Message: Re: 無條件的幸福--讀《金剛經》有感

Changed By: gustav
Change Date: March 19, 2011 06:10PM

Re: 無條件的幸福--讀《金剛經》有感
《金剛經》中佛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想,這就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在色、聲、香、味、觸的感知當中,皆因為與「意」俱轉而成為為「意」所分別的「定解」,因而成為顛倒之見,而不得見真如。

然而,當覺者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相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既為「菩提」、「覺」,且為佛所「得」(領受, apprehend),因而不成斷滅虛無(即,有別於「不覺」);然而,在當中因不住相而「無法可得」(no object to apprehend/conceive),卻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這應該指的是:在照見一切事物(色等之中)之中,在「所見」裡面反觀察照「見」者本身吧。

由於「見」者本身因其「直接」且「離分別」的特性,一方面既讓見者自身洞察「一切所見(包含其自證)」的本質(即虛妄),一方面也見到「見」自身作為一種覺察在時空迭轉當中既「直接參與於這個宇宙」又「不受色等物質作用影響」的奇妙、完滿狀態。

一切事物既直接為「見」所參與而「得」(apprehended),則「見」便展現於一切事物之中,離事物(不覺)則無見;又,若只覺「所見」而不覺「見者」的參與,「所見」就成定解之物,隨後便起「有見」與「愛見」的執著,隨後就起煩惱;若覺「所見」且覺「見者」,「見一切諸法皆虛妄」、「頓忘人法(我、物)之分」、乃至於「奇妙、完滿的愉悅」等等,也都是「所得」(apprehended),若去「見」它則使它成為「虛妄」;若直接在那當中,則就連所見的色等境物都妙不可得了。

佛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我們只是「應作如是觀」,而不是執著一切法為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也不去求得「空」。本來就是智轉識成,自然就能在識中「證明」智有,而重點也不在得智,也不需要見到「智識」,因為「識」本來就是「智」了,重點是「如何觀」。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Changed By: gustav
Change Date: March 19, 2011 03:09PM

Re: 無條件的幸福--讀《金剛經》有感
《金剛經》中佛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道,不能見如來」,我想,這就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在色、聲、香、味、觸的感知當中,皆因為與「意」俱轉而成為為「意」所分別的「定解」,因而成為顛倒之見,而不得見真如。

然而,當覺者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相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既為「菩提」、「覺」,且為佛所「得」(領受, apprehend),因而不成斷滅虛無(即,有別於「不覺」);然而,在當中因不住相而「無法可得」(no object to apprehend/conceive),卻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這應該指的是:在照見一切事物(色等之中)之中,在「所見」裡面反觀察照「見」者本身吧。

由於「見」者本身因其「直接」且「離分別」的特性,一方面既讓見者自身洞察「一切所見(包含其自證)」的本質(即虛妄),一方面也見到「見」自身作為一種覺察在時空迭轉當中既「直接參與於這個宇宙」又「不受色等物質作用影響」的奇妙、完滿狀態。

一切事物既直接為「見」所參與而「得」(apprehended),則「見」便展現於一切事物之中,離事物(不覺)則無見;又,若只覺「所見」而不覺「見者」的參與,「所見」就成定解之物,隨後便起「有見」與「愛見」的執著,隨後就起煩惱;若覺「所見」且覺「見者」,「見一切諸法皆虛妄」、「頓忘人法(我、物)之分」、乃至於「奇妙、完滿的愉悅」等等,也都是「所得」(apprehended),若去「見」它則使它成為「虛妄」;若直接在那當中,則就連所見的色等境物都妙不可得了。
佛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我們只是「應作如是觀」,而不是執著一且法為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也不去求得「空」。本來就是智轉識成,自然就能在識中「證明」智有,而重點也不在得智,也不需要見到「智識」,因為「識」本來就是「智」了,重點是「如何觀」。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佛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我們只是「應作如是觀」,而不是執著一切法為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也不去求得「空」。本來就是智轉識成,自然就能在識中「證明」智有,而重點也不在得智,也不需要見到「智識」,因為「識」本來就是「智」了,重點是「如何觀」。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Changed By: gustav
Change Date: March 19, 2011 03:06PM

Re: 無條件的幸福--讀《金剛經》有感
《金剛經》中佛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道,不能見如來」,我想,這就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在色、聲、香、味、觸的感知當中,皆因為與「意」俱轉而成為為「意」所分別的「定解」,因而成為顛倒之見,而不得見真如。
然而,當覺者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相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既為「菩提」、「覺」,且為佛所「得」(領受, apprehend)之法,因而不成斷滅虛無(即,有別於「不覺」);然而,在當中因不住相而「無法可得」(no object to apprehend/conceive),卻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這應該指的是:在照見一切事物(色等之中)之中,在「所見」裡面反觀察照「見」者本身吧。

然而,當覺者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相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既為「菩提」、「覺」,且為佛所「得」(領受, apprehend),因而不成斷滅虛無(即,有別於「不覺」);然而,在當中因不住相而「無法可得」(no object to apprehend/conceive),卻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這應該指的是:在照見一切事物(色等之中)之中,在「所見」裡面反觀察照「見」者本身吧。

由於「見」者本身因其「直接」且「離分別」的特性,一方面既讓見者自身洞察「一切所見(包含其自證)」的本質(即虛妄),一方面也見到「見」自身作為一種覺察在時空迭轉當中既「直接參與於這個宇宙」又「不受色等物質作用影響」的奇妙、完滿狀態。

一切事物既直接為「見」所參與而「得」(apprehended),則「見」便展現於一切事物之中,離事物(不覺)則無見;又,若只覺「所見」而不覺「見者」的參與,「所見」就成定解之物,隨後便起「有見」與「愛見」的執著,隨後就起煩惱;若覺「所見」且覺「見者」,「見一切諸法皆虛妄」、「頓忘人法(我、物)之分」、乃至於「奇妙、完滿的愉悅」等等,也都是「所得」(apprehended),若去「見」它則使它成為「虛妄」;若直接在那當中,則就連所見的色等境物都妙不可得了。
佛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我們只是「應作如是觀」,而不是執著一且法為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也不去求得「空」。本來就是智轉識成,自然就能在識中「證明」智有,而重點也不在得智,也不需要見到「智識」,因為「識」本來就是「智」了,重點是「如何觀」。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佛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我們只是「應作如是觀」,而不是執著一切法為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也不去求得「空」。本來就是智轉識成,自然就能在識中「證明」智有,而重點也不在得智,也不需要見到「智識」,因為「識」本來就是「智」了,重點是「如何觀」。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Changed By: gustav
Change Date: March 19, 2011 03:02PM

Re: 無條件的幸福--讀《金剛經》有感
《金剛經》中佛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道,不能見如來」,我想,這就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在色、聲、香、味、觸的感知當中,皆因為與「意」俱轉而成為為「意」所分別的「定解」,因而成為顛倒之見,而不得見真如。
然而,當覺者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相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既為「菩提」、「覺」,且為佛所「得」(領受, apprehend)之法,因而不成斷滅虛無(即,有別於「不覺」);然而,在當中因不住相而「無法可得」(no object to apprehend/conceive),卻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這應該指的是:在照見一切事物(色等之中)之中,在「所見」裡面反觀察照「見」者本身吧。

然而,當覺者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相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既為「菩提」、「覺」,且為佛所「得」(領受, apprehend),因而不成斷滅虛無(即,有別於「不覺」);然而,在當中因不住相而「無法可得」(no object to apprehend/conceive),卻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這應該指的是:在照見一切事物(色等之中)之中,在「所見」裡面反觀察照「見」者本身吧。

由於「見」者本身因其「直接」且「離分別」的特性,一方面既讓見者自身洞察「一切所見(包含其自證)」的本質(即虛妄),一方面也見到「見」自身作為一種覺察在時空迭轉當中既「直接參與於這個宇宙」又「不受色等物質作用影響」的奇妙、完滿狀態。

一切事物既直接為「見」所參與而「得」(apprehen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ded),則「見」便展現於一切事物之中,離事物(不覺)則無見;又,若只覺「所見」而不覺「見者」的參與,「所見」就成定解之物,隨後便起「有見」與「愛見」的執著,隨後就起煩惱;若覺「所見」且覺「見者」,「見一切諸法皆虛妄」、「頓忘人法(我、物)之分」、乃至於「奇妙、完滿的愉悅」等等,也都是「所得」(apprehended),若去「見」它則使它成為「虛妄」;若直接在那當中,則就連所見的色等境物都妙不可得了。
佛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我們只是「應作如是觀」,而不是執著一且法為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也不去求得「空」。本來就是智轉識成,自然就能在識中「證明」智有,而重點也不在得智,也不需要見到「智識」,因為「識」本來就是「智」了,重點是「如何觀」。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佛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我們只是「應作如是觀」,而不是執著一切法為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也不去求得「空」。本來就是智轉識成,自然就能在識中「證明」智有,而重點也不在得智,也不需要見到「智識」,因為「識」本來就是「智」了,重點是「如何觀」。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Changed By: gustav
Change Date: March 19, 2011 02:51PM

Re: 無條件的幸福--讀《金剛經》有感
《金剛經》中佛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道,不能見如來」,我想,這就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在色、聲、香、味、觸的感知當中,皆因為與「意」俱轉而成為為「意」所分別的「定解」,因而成為顛倒之見,而不得見真如。
然而,當覺者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相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既為「菩提」、「覺」,且為佛所「得」(領受, apprehend)之法,因而不成斷滅虛無(即,有別於「不覺」);然而,在當中因不住相而「無法可得」(no object to apprehend/conceive),卻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這應該指的是:在照見一切事物(色等之中)之中,在「所見」裡面反觀察照「見」者本身吧。

然而,當覺者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相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既為「菩提」、「覺」,且為佛所「得」(領受, apprehend),因而不成斷滅虛無(即,有別於「不覺」);然而,在當中因不住相而「無法可得」(no objec一切事物既直接為「見」所參與而「得」(apprehended),則「見」便展現於一切事物之中,離事物(不覺)則無見;又,若只覺「所見」而不覺「見者」的參與,「所見」就成定解之物,隨後便起「有見」與「愛見」的執著,隨後就起煩惱;若覺「所見」且覺「見者」,「見一切諸法皆虛妄」、「頓忘人法(我、物)之分」、乃至於「奇妙、完滿的愉悅」等等,也都是「所得」(apprehended),若去「見」它則使它成為「虛妄」;若直接「那當中」,則就連所見的色等境物都妙不可得了。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t to apprehend/conceive),卻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這應該指的是:在照見一切事物(色等之中)之中,在「所見」裡面反觀察照「見」者本身吧。

由於「見」者本身因其「直接」且「離分別」的特性,一方面既讓見者自身洞察「一切所見(包含其自證)」的本質(即虛妄),一方面也見到「見」自身作為一種覺察在時空迭轉當中既「直接參與於這個宇宙」又「不受色等物質作用影響」的奇妙、完滿狀態。

一切事物既直接為「見」所參與而「得」(apprehen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ded),則「見」便展現於一切事物之中,離事物(不覺)則無見;又,若只覺「所見」而不覺「見者」的參與,「所見」就成定解之物,隨後便起「有見」與「愛見」的執著,隨後就起煩惱;若覺「所見」且覺「見者」,「見一切諸法皆虛妄」、「頓忘人法(我、物)之分」、乃至於「奇妙、完滿的愉悅」等等,也都是「所得」(apprehended),若去「見」它則使它成為「虛妄」;若直接在那當中,則就連所見的色等境物都妙不可得了。
佛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我們只是「應作如是觀」,而不是執著一且法為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也不去求得「空」。本來就是智轉識成,自然就能在識中「證明」智有,而重點也不在得智,也不需要見到「智識」,因為「識」本來就是「智」了,重點是「如何觀」。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佛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我們只是「應作如是觀」,而不是執著一切法為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也不去求得「空」。本來就是智轉識成,自然就能在識中「證明」智有,而重點也不在得智,也不需要見到「智識」,因為「識」本來就是「智」了,重點是「如何觀」。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Original Message

作者: gustav
Date: March 19, 2011 02:49PM

Re: 無條件的幸福--讀《金剛經》有感
《金剛經》中佛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道,不能見如來」,我想,這就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在色、聲、香、味、觸的感知當中,皆因為與「意」俱轉而成為為「意」所分別的「定解」,因而成為顛倒之見,而不得見真如。
然而,當覺者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相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既為「菩提」、「覺」,且為佛所「得」(領受, apprehend)之法,因而不成斷滅虛無(即,有別於「不覺」);然而,在當中因不住相而「無法可得」(no object to apprehend/conceive),卻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這應該指的是:在照見一切事物(色等之中)之中,在「所見」裡面反觀察照「見」者本身吧。

然而,當覺者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相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既為「菩提」、「覺」,且為佛所「得」(領受, apprehend),因而不成斷滅虛無(即,有別於「不覺」);然而,在當中因不住相而「無法可得」(no objec一切事物既直接為「見」所參與而「得」(apprehended),則「見」便展現於一切事物之中,離事物(不覺)則無見;又,若只覺「所見」而不覺「見者」的參與,「所見」就成定解之物,隨後便起「有見」與「愛見」的執著,隨後就起煩惱;若覺「所見」且覺「見者」,「見一切諸法皆虛妄」、「頓忘人法(我、物)之分」、乃至於「奇妙、完滿的愉悅」等等,也都是「所得」(apprehended),若去「見」它則使它成為「虛妄」;若直接「那當中」,則就連所見的色等境物都妙不可得了。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t to apprehend/conceive),卻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這應該指的是:在照見一切事物(色等之中)之中,在「所見」裡面反觀察照「見」者本身吧。

由於「見」者本身因其「直接」且「離分別」的特性,一方面既讓見者自身洞察「一切所見(包含其自證)」的本質(即虛妄),一方面也見到「見」自身作為一種覺察在時空迭轉當中既「直接參與於這個宇宙」又「不受色等物質作用影響」的奇妙、完滿狀態。

一切事物既直接為「見」所參與而「得」(apprehen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ded),則「見」便展現於一切事物之中,離事物(不覺)則無見;又,若只覺「所見」而不覺「見者」的參與,「所見」就成定解之物,隨後便起「有見」與「愛見」的執著,隨後就起煩惱;若覺「所見」且覺「見者」,「見一切諸法皆虛妄」、「頓忘人法(我、物)之分」、乃至於「奇妙、完滿的愉悅」等等,也都是「所得」(apprehended),若去「見」它則使它成為「虛妄」;若直接在那當中,則就連所見的色等境物都妙不可得了。
佛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我們只是「應作如是觀」,而不是執著一且法為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也不去求得「空」。本來就是智轉識成,自然就能在識中「證明」智有,而重點也不在得智,也不需要見到「智識」,因為「識」本來就是「智」了,重點是「如何觀」。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
佛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所以我們只是「應作如是觀」,而不是執著一切法為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也不去求得「空」。本來就是智轉識成,自然就能在識中「證明」智有,而重點也不在得智,也不需要見到「智識」,因為「識」本來就是「智」了,重點是「如何觀」。

不可得,就不成現象;但因不得,而福德不可量。

以上,請您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