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Change History

Message: 試問怎麼讀《判斷力批判》?

Changed By: gustav
Change Date: June 27, 2009 04:02PM

試問怎麼讀《判斷力批判》?
《判斷力批判》分作兩部份外加一個Appendix:
第一部分:美感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Ästhetischen Urteilskraft/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第二部份:目的論判斷力批判 (Kritik der Teleologischen Urteilskraft/ Critique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Appensix:方法論
Appendix:方法論

當然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審美判斷」,第二部份的主題是「目的判斷」;第一部分的本源(princip)是主觀合目的性原理,第二部份是客觀合目的性原理。那,我們就該只把第一部分當作「美學」,而第二部份就當作「目的論」嗎?著名的「康德美學」大家所意指的就是「判斷力批判」的第一部分,更尤甚者有人會說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似乎說「美感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也不為過。可是,這個批判的名稱是「判斷力批判」,主題是「判斷/判斷力」,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在隨著康德思索審美判斷與目的判斷的同時,多去關注「判斷」自身,或者至少要帶著這樣的關注去思索這兩種特別的判斷。

另外,《判斷力批判》還帶著一個任務要把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理論性/認知判斷--科學)以及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判斷--道德)兩個系統(感性世界/ sinnliche Welt/ sensible world的先驗條件與智性世界/intellektuele Welt/ intellectual world的先驗條件)統整起來,就這考量來說,對「判斷」關注更是不能被忽略。因為判斷是形成確定意識的前要條件,而「我們得透過確定意識去認識才有經驗(康德第一批判的第一原理)」。

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判)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


[名詞解釋] (credit & responsibility: gustav)
批判:在先驗哲學的架構下,以某認識活動對該認識活動自身的認識,藉以確定該認識活動的確為一必要的、根源的認識活動,進而在整個整體的活動當中找到、確定該活動的位置(與系統的官能)並且看清楚該活動的界域。

先驗:凡先驗的,就是先於經驗但使經驗成為可能並給予經驗必然形式的,而在經驗中於是可稱呼它作即於經驗的。先驗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因果關係,是因果同時的關係,有別於認識(認知)當中的異時因果關係。

判斷:經由判斷活動,心智的內在確定性形成,而形成意識(這是種特殊的因果關係,切不可解讀為一般的因果關係)。是心智在未定狀態與確定狀態之間的過渡。
Changed By: gustav
Change Date: June 27, 2009 09:58AM

試問怎麼讀《判斷力批判》?
《判斷力批判》分作兩部份外加一個Appendix:
第一部分:美感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Ästhetischen Urteilskraft/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第二部份:目的論判斷力批判 (Kritik der Teleologischen Urteilskraft/ Critique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Appensix:方法論
Appendix:方法論

當然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審美判斷」,第二部份的主題是「目的判斷」;第一部分的本源(princip)是主觀合目的性原理,第二部份是客觀合目的性原理。那,我們就該只把第一部分當作「美學」,而第二部份就當作「目的論」嗎?著名的「康德美學」大家所意指的就是「判斷力批判」的第一部分,更尤甚者有人會說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似乎說「美感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也不為過。可是,這個批判的名稱是「判斷力批判」,主題是「判斷/判斷力」,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在隨著康德思索審美判斷與目的判斷的同時,多去關注「判斷」自身,或者至少要帶著這樣的關注去思索這兩種特別的判斷。

另外,《判斷力批判》還帶著一個任務要把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理論性/認知判斷--科學)以及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判斷--道德)兩個系統(感性世界/ sinnliche Welt/ sensible world的先驗條件與智性世界/intellektuele Welt/ intellectual world的先驗條件)統整起來,就這考量來說,對「判斷」關注更是不能被忽略。因為判斷是形成確定意識的前要條件,而「我們得透過確定意識去認識才有經驗(康德第一批判的第一原理)」。

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判)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


[名詞解釋] (credit & responsibility: gustav)
批判:在先驗哲學的架構下,以某認識活動對該認識活動自身的認識,藉以確定該認識活動的確為一必要的、根源的認識活動,進而在整個整體的活動當中找到、確定該活動先驗:凡先驗的,就是先於經驗但使經驗成為可能並給予經驗必然形式的,而在經驗中於是可稱呼它作即於經驗的。

判斷:經由判斷活動,心智的內在確定性形成,而形成意識。是心智在未定狀態與確定狀態之間的過渡。
的位置(與系統的官能)並且看清楚該活動的界域。

先驗:凡先驗的,就是先於經驗但使經驗成為可能並給予經驗必然形式的,而在經驗中於是可稱呼它作即於經驗的。先驗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因果關係,是因果同時的關係,有別於認識(認知)當中的異時因果關係。

判斷:經由判斷活動,心智的內在確定性形成,而形成意識(這是種特殊的因果關係,切不可解讀為一般的因果關係)。是心智在未定狀態與確定狀態之間的過渡。
Changed By: gustav
Change Date: June 27, 2009 09:53AM

試問怎麼讀《判斷力批判》?
《判斷力批判》分作兩部份外加一個Appendix:
第一部分:美感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Ästhetischen Urteilskraft/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第二部份:目的論判斷力批判 (Kritik der Teleologischen Urteilskraft/ Critique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Appensix:方法論
Appendix:方法論

當然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審美判斷」,第二部份的主題是「目的判斷」;第一部分的本源(princip)是主觀合目的性原理,第二部份是客觀合目的性原理。那,我們就該只把第一部分當作「美學」,而第二部份就當作「目的論」嗎?著名的「康德美學」大家所意指的就是「判斷力批判」的第一部分,更尤甚者有人會說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似乎說「美感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也不為過。可是,這個批判的名稱是「判斷力批判」,主題是「判斷/判斷力」,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在隨著康德思索審美判斷與目的判斷的同時,多去關注「判斷」自身,或者至少要帶著這樣的關注去思索這兩種特別的判斷。

另外,《判斷力批判》還帶著一個任務要把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理論性/認知判斷--科學)以及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判斷--道德)兩個系統(感性世界/ sinnliche Welt/ sensible world的先驗條件與智性世界/intellektuele Welt/ intellectual world的先驗條件)統整起來,就這考量來說,對「判斷」關注更是不能被忽略。因為判斷是形成確定意識的前要條件,而「我們得透過確定意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盼)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識去認識才有經驗(康德第一批判的第一原理)」。

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判)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


[名詞解釋] (credit & responsibility: gustav)
批判:在先驗哲學的架構下,以某認識活動對該認識活動自身的認識,藉以確定該認識活動的確為一必要的、根源的認識活動,進而在整個整體的活動當中找到、確定該活動先驗:凡先驗的,就是先於經驗但使經驗成為可能並給予經驗必然形式的,而在經驗中於是可稱呼它作即於經驗的。

判斷:經由判斷活動,心智的內在確定性形成,而形成意識。是心智在未定狀態與確定狀態之間的過渡。的位置(與系統的官能)並且看清楚該活動的界域。

先驗:凡先驗的,就是先於經驗但使經驗成為可能並給予經驗必然形式的,而在經驗中於是可稱呼它作即於經驗的。先驗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因果關係,是因果同時的關係,有別於認識(認知)當中的異時因果關係。

判斷:經由判斷活動,心智的內在確定性形成,而形成意識(這是種特殊的因果關係,切不可解讀為一般的因果關係)。是心智在未定狀態與確定狀態之間的過渡。
Changed By: gustav
Change Date: June 27, 2009 09:46AM

試問怎麼讀《判斷力批判》?
《判斷力批判》分作兩部份外加一個Appendix:
第一部分:美感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Ästhetischen Urteilskraft/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第二部份:目的論判斷力批判 (Kritik der Teleologischen Urteilskraft/ Critique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Appensix:方法論
Appendix:方法論

當然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審美判斷」,第二部份的主題是「目的判斷」;第一部分的本源(princip)是主觀合目的性原理,第二部份是客觀合目的性原理。那,我們就該只把第一部分當作「美學」,而第二部份就當作「目的論」嗎?著名的「康德美學」大家所意指的就是「判斷力批判」的第一部分,更尤甚者有人會說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似乎說「美感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也不為過。可是,這個批判的名稱是「判斷力批判」,主題是「判斷/判斷力」,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在隨著康德思索審美判斷與目的判斷的同時,多去關注「判斷」自身,或另外,《判斷力批判》還帶著一個任務要把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理論性/認知判斷--科學)以及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判斷--道德)兩個系統(感性世界/ sinnliche Welt/ sensible world的先驗條件與智性世界/intellektuele Welt/ intellectual world)統整起來,就這考量來說,對「判斷」關注更是不能被忽略。

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盼)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
者至少要帶著這樣的關注去思索這兩種特別的判斷。

另外,《判斷力批判》還帶著一個任務要把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理論性/認知判斷--科學)以及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判斷--道德)兩個系統(感性世界/ sinnliche Welt/ sensible world的先驗條件與智性世界/intellektuele Welt/ intellectual world的先驗條件)統整起來,就這考量來說,對「判斷」關注更是不能被忽略。因為判斷是形成確定意識的前要條件,而「我們得透過確定意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盼)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識去認識才有經驗(康德第一批判的第一原理)」。

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判)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


[名詞解釋] (credit & responsibility: gustav)
批判:在先驗哲學的架構下,以某認識活動對該認識活動自身的認識,藉以確定該認識活動的確為一必要的、根源的認識活動,進而在整個整體的活動當中找到、確定該活動先驗:凡先驗的,就是先於經驗但使經驗成為可能並給予經驗必然形式的,而在經驗中於是可稱呼它作即於經驗的。

判斷:經由判斷活動,心智的內在確定性形成,而形成意識。是心智在未定狀態與確定狀態之間的過渡。的位置(與系統的官能)並且看清楚該活動的界域。

先驗:凡先驗的,就是先於經驗但使經驗成為可能並給予經驗必然形式的,而在經驗中於是可稱呼它作即於經驗的。先驗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因果關係,是因果同時的關係,有別於認識(認知)當中的異時因果關係。

判斷:經由判斷活動,心智的內在確定性形成,而形成意識(這是種特殊的因果關係,切不可解讀為一般的因果關係)。是心智在未定狀態與確定狀態之間的過渡。
Changed By: gustav
Change Date: June 27, 2009 09:43AM

試問怎麼讀《判斷力批判》?
《判斷力批判》分作兩部份外加一個Appendix:
第一部分:美感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Ästhetischen Urteilskraft/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第二部份:目的論判斷力批判 (Kritik der Teleologischen Urteilskraft/ Critique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Appensix:方法論
Appendix:方法論

當然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審美判斷」,第二部份的主題是「目的判斷」;第一部分的本源(princip)是主觀合目的性原理,第二部份是客觀合目的性原理。那,我們就該只把第一部分當作「美學」,而第二部份就當作「目的論」嗎?著名的「康德美學」大家所意指的就是「判斷力批判」的第一部分,更尤甚者有人會說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似乎說「美感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也不為過。可是,這個批判的名稱是「判斷力批判」,主題是「判斷/判斷力」,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在隨著康德思索審美判斷與目的判斷的同時,多去關注「判斷」自身,或另外,《判斷力批判》還帶著一個任務另外,《判斷力批判》還帶著一個任務要把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理論性/認知判斷--科學)以及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判斷--道德)兩個系統(感性世界/ sinnliche Welt/ sensible world的先驗條件與智性世界/intellektuele Welt/ intellectual world)統整起來,就這考量來說,對「判斷」關注更是不能被忽略。

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盼)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者至少要帶著這樣的關注去思索這兩種特別的判斷。

另外,《判斷力批判》還帶著一個任務要把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理論性/認知判斷--科學)以及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判斷--道德)兩個系統(感性世界/ sinnliche Welt/ sensible world的先驗條件與智性世界/intellektuele Welt/ intellectual world的先驗條件)統整起來,就這考量來說,對「判斷」關注更是不能被忽略。因為判斷是形成確定意識的前要條件,而「我們得透過確定意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盼)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識去認識才有經驗(康德第一批判的第一原理)」。

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判)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


[名詞解釋] (credit & responsibility: gustav)
批判:在先驗哲學的架構下,以某認識活動對該認識活動自身的認識,藉以確定該認識活動的確為一必要的、根源的認識活動,進而在整個整體的活動當中找到、確定該活動先驗:凡先驗的,就是先於經驗但使經驗成為可能並給予經驗必然形式的,而在經驗中於是可稱呼它作即於經驗的。

判斷:經由判斷活動,心智的內在確定性形成,而形成意識。是心智在未定狀態與確定狀態之間的過渡。的位置(與系統的官能)並且看清楚該活動的界域。

先驗:凡先驗的,就是先於經驗但使經驗成為可能並給予經驗必然形式的,而在經驗中於是可稱呼它作即於經驗的。先驗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因果關係,是因果同時的關係,有別於認識(認知)當中的異時因果關係。

判斷:經由判斷活動,心智的內在確定性形成,而形成意識(這是種特殊的因果關係,切不可解讀為一般的因果關係)。是心智在未定狀態與確定狀態之間的過渡。

Original Message

作者: gustav
Date: June 27, 2009 09:31AM

試問怎麼讀《判斷力批判》?
《判斷力批判》分作兩部份外加一個Appendix:
第一部分:美感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Ästhetischen Urteilskraft/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第二部份:目的論判斷力批判 (Kritik der Teleologischen Urteilskraft/ Critique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Appensix:方法論
Appendix:方法論

當然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審美判斷」,第二部份的主題是「目的判斷」;第一部分的本源(princip)是主觀合目的性原理,第二部份是客觀合目的性原理。那,我們就該只把第一部分當作「美學」,而第二部份就當作「目的論」嗎?著名的「康德美學」大家所意指的就是「判斷力批判」的第一部分,更尤甚者有人會說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似乎說「美感判斷力批判」就是「美學」也不為過。可是,這個批判的名稱是「判斷力批判」,主題是「判斷/判斷力」,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在隨著康德思索審美判斷與目的判斷的同時,多去關注「判斷」自身,或另外,《判斷力批判》還帶著一個任務另外,《判斷力批判》還帶著一個任務要把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理論性/認知判斷--科學)以及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判斷--道德)兩個系統(感性世界/ sinnliche Welt/ sensible world的先驗條件與智性世界/intellektuele Welt/ intellectual world)統整起來,就這考量來說,對「判斷」關注更是不能被忽略。

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盼)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者至少要帶著這樣的關注去思索這兩種特別的判斷。

另外,《判斷力批判》還帶著一個任務要把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理論性/認知判斷--科學)以及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判斷--道德)兩個系統(感性世界/ sinnliche Welt/ sensible world的先驗條件與智性世界/intellektuele Welt/ intellectual world的先驗條件)統整起來,就這考量來說,對「判斷」關注更是不能被忽略。因為判斷是形成確定意識的前要條件,而「我們得透過確定意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盼)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識去認識才有經驗(康德第一批判的第一原理)」。

此外,如果我們的哲學活動不是以「概念釐清」為目的而已,也不只滿足於「文字的琢磨」,我們更不應該只把《判斷力批判》當作美學與目的論而已,因為我們得實際以「判斷批判判斷」,逃不了判斷的,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美學不只是美學,而目的論不只是目的論,而「判斷」會變成理論哲學(第一批判)與實踐哲學(第二批判)的「形上之思」(META-philosophy)--當然這裡的「形上」是先驗意義的形上,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意義下的形上。


[名詞解釋] (credit & responsibility: gustav)
批判:在先驗哲學的架構下,以某認識活動對該認識活動自身的認識,藉以確定該認識活動的確為一必要的、根源的認識活動,進而在整個整體的活動當中找到、確定該活動先驗:凡先驗的,就是先於經驗但使經驗成為可能並給予經驗必然形式的,而在經驗中於是可稱呼它作即於經驗的。

判斷:經由判斷活動,心智的內在確定性形成,而形成意識。是心智在未定狀態與確定狀態之間的過渡。的位置(與系統的官能)並且看清楚該活動的界域。

先驗:凡先驗的,就是先於經驗但使經驗成為可能並給予經驗必然形式的,而在經驗中於是可稱呼它作即於經驗的。先驗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因果關係,是因果同時的關係,有別於認識(認知)當中的異時因果關係。

判斷:經由判斷活動,心智的內在確定性形成,而形成意識(這是種特殊的因果關係,切不可解讀為一般的因果關係)。是心智在未定狀態與確定狀態之間的過渡。